880 likes | 1.03k Views
中外高等教育体制 及动态发展趋势之比较 —— 中国、印度及欧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博导 周满生 二 0 一一年八月. 提 要. 一、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 二、欧盟的 高等 教育改革与创新 三、美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 :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差距、危机、挑战.
E N D
中外高等教育体制及动态发展趋势之比较——中国、印度及欧美中外高等教育体制及动态发展趋势之比较——中国、印度及欧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 周满生 二0一一年八月
提 要 一、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 二、欧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三、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差距、危机、挑战 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而我国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005年,世界上有近40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2010年我国仅为26.5%。 诺贝尔奖诞生来,中国本土尚无培养出一名自然科学获奖者。 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中国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高达25%。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据2007年麦肯锡调查报告)。
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我国原始创新型人才总量短缺,顶级人才、大师级人才匮乏,国际化人才不足,直接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在人才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存在着与发达国家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的危险。我们在头脑中,必须树立更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观念。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的质量 今后二十年或更长一段的时间内,国家经济社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缩短在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方面的巨大差距,能否尽快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水平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否尽快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一)我们的竞争对手——印度的发展前景 中国目前有3105万学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学习系统。印度虽然暂时落后,但未来若干年后,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和其“民主制度”将推进印度的高等教育就学人数超过中国和美国。
印度人才发展优势: 印度25岁以下人口超过5亿,预期2050年人口总数将超过中国,在未来5年内世界新增劳动力总数中将占到23%。18-24岁人口占人口总数从2001年的11%上升到2009年的12%。 印度目前对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才和有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 其世界最大民主体制将迫使它回应越来越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印度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性高。
迅速发展 印度作为新崛起的大国,“一五”到“八五”计划期间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128倍。2009年,印度高等教育财政预算提高了55%。目前印度大学生总数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占世界第三位。印度注重人才培养的方针使印度拥有400万科技人员,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印度知识分子人数为3. 6亿,比法国和日本的总人数还要多。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11%),2009(12.4%); 2017(21%); 2020(30%)。 • 高等学校人数将从现在的1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2300万,2020年的4200万。 • 现在有528所大学,将新建700-800所大学,其中30所中央大学(2012年建成16所),包括14所一流创新型大学,新建1000所职业学院。 • 教育投入2012年计划达到6%,其中高等教育占30%。
成绩突出 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印度对高教的投入促进了印度高级人才的培养,使印度在不少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计算机研制和软件开发方面居于领先水平,如印度研制的每秒10亿次的计算机,由于价格和性能均优于各国的同类产品,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向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出口。
印度人才发展制约因素 印度高教发展很不平衡,高质量人才培养密集于少量“精英”学校,80%的工程学博士由20所顶尖大学授予,65%的科学博士由30所授予,印度每年培养博士生不到10000人。 是否印度的民主制度以及更健全的法治环境终究会让印度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后劲?不能以效率的眼光来衡量印度民主的优劣。印度民主的危险在于,这种趋势太过强烈,以至于政府始终处于无为的状态。印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充满活力和矛盾的社会。
印度人才发展制约因素 印度虽然被西方投资者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但不要忘记,印度的行政官卡太多,贪污问题严重,基建设施不足,付款困难重重,能源供应不稳,加以识字率偏低,贫穷问题仍普遍,因此条件会比中国差。不过目前仍是人治的国家,法制的水平仍不高,而外资亦较难直接投资当地的制造业,加以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的差距仍然太大,投资仍有若干的风险。
发展前景 印度的教育发展已似离弦之箭,不可逆转。中国和印度等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其国内中产阶层家庭的数量激增,对于私营机构服务的需求也将之水涨船高。 三种途径,(1)私利、 营利性教育在中国、印度比美国将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公立部门无法支付必需的投资。(2)远程教育进行更大规模更大数量的招生,中、印两国正在这样做。(3)大量引入远程跨境教育,特别是印度,由于采用英文教学,未来20年内更可能是跨境教育的主要引入者。
为了应对高质量教育机构的不足,印度高教系统正在大力吸引国内和外国私立部门参与和资助高等教育。2006年11月,印度政府发表文件许可外资可以直接投入高等教育,外国大学可以在印度建立校园。2010年完成相关立法。为了应对高质量教育机构的不足,印度高教系统正在大力吸引国内和外国私立部门参与和资助高等教育。2006年11月,印度政府发表文件许可外资可以直接投入高等教育,外国大学可以在印度建立校园。2010年完成相关立法。 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大学都对在印度办学感兴趣。印度将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入印度。
发展规划 印度“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增加374所授予学位的学院,新建30所中央大学,做到各邦均有一所中央大学,并创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增强印度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强调全纳高等教育,所有大学设立公平机会办公室,为社会落后群体,少数民族提供公平教育。
(二)竞争对手—欧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代名词,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共同致力于到2010年实现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 ——1997年4月里斯本公约 ——1998年5月索邦宣言 ——1999年6月博洛尼亚宣言(30个签署国,目前47个)
《博洛尼亚宣言》的核心内容 在欧洲各国之间实行清晰的、透明的、可比较的学位制度,使各国授予的学位和学历有等值性和对比性。 实行高等教育的两级制:学士和硕士。学士学制3-4年,硕士1-2年,承认学士在欧洲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 实行统一的学分制。 鼓励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并为他们的流动创造条件。 加强在质量监督领域的欧洲合作,以便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博洛尼亚宣言》倡导:Bologna Process advocate: 建立“知识的欧洲” 强调发展欧洲文化取向 大学扮演中心角色 推动公民交流与就业 通过推动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建立为学生带来更多更便捷的受教育机会。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建立为学生带来更多更便捷的受教育机会。 建立学分制度 欧洲转学学分制度 涵盖所有高等教育机构 非高等教育体系中也可获得学分 包含所有欧盟国家及平级非欧盟国家 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权。
建立质量监管认证体系 强调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 统一的标准与程序 (外部评估与质量监管机构) 以学科或专业作为评估基础 以产出而不是投入做标准 基于欧洲标准做质量分类,不受各国自己标准的影响。
落实“博洛尼亚进程” —— 2001年5月布拉格会议(强调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参与,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 2003年柏林会议(引入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ENQA,两级学位制度,学位和学习年限认可)。 —— 2005年卑尔根会议(欧洲学术资格框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位和学时的互认)。 —— 2007年5月伦敦会议(实施ENQA制定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参考性国家准则,包括博士级别学位在内的双学位的颁发和互认,在高等教育领域创建灵活的培训机会)。 ——2009年比利时列文会议:提出 Bologna Process 2020目标。
博洛尼亚进程2020年目标 以创新为前提,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的独立性 加强参与全球化进程。 国家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加强机构自治,社会公平和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实习和加强职业服务,增强与工作环境的联系。
2008年5月亚欧教育部长会议议题 1、亚欧高等教育的合作 (1)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的流动和高等院校的结构性合作。 (2)提高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教育与劳动市场 (1)教育和企业的合作 (2)终身学习和高等教育的就业能力
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在国家层面,许多亚洲、欧洲国家制定了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本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的国际吸引力。开展国际学生、学者流动项目,采用英语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作语言,进行海外招生、合作办学、举办教育展等活动,并为此采取措施提高质量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
加强大学与企业对话,市场需求成为重要指针 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一定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大学应该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大学应该对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软实力和开设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课程等需求及时作出反应。
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因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也日益紧密和增强,业主和教育界的代表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就业市场的需求,行业协会在高等教育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发挥重要作用,大学校董会有更多工商界的代表参与。提高就业能力已成为欧盟国各级学习计划的中心目标。
德国案例 提高就业能力已成为德国各级学习计划的中心目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德国,一种新型的学习项目即大学学术科目学习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高等)双元制计划在迅速发展。2007年,德国有249所高等学校和24000家企业合作开设了675个(高等)双元制学习计划,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大学和企业公司职员的交流与流动也加速了知识的转移,促进了合作伙伴关系的相互理解。
欧洲大学缺乏灵活性 在二战后的欧洲,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享受高等教育一度被视为人的基本权利,费用大部分由政府来支付,欧洲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资助。其弊端在于政府为了发展教育会不停地敦促大学扩大规模,却不能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欧洲大学普遍经费不足,欧盟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平均只占GDP的1.1%,比美国少一半还多。
欧洲大学缺乏市场机制 学费低廉,多招生多赔钱。牛津大学每招一个学生,每年要赔4000美元。大学招收本国及欧盟学生收费政府严格控制。 欧洲大学课堂规模大,师生比高,设施陈旧,校园缺乏活力。 高水平师资流失严重,教授难抵美国大学乃至亚洲大学高薪和灵活激励机制诱惑。
欧盟积极推动亚欧高等教育合作 二战以后,欧洲逐步衰落,英、法、德等传统大国在硬实力上已无法单独与美国抗衡,而且还面临着中国、印度等新崛起大国的挑战,必须要通过整合,依靠联合起来的力量来捍卫各自的利益和彰显欧洲在世界中的地位。欧盟在欧洲内部推动“欧洲认同”,在欧洲以外推动“认同欧洲”。
欧盟积极推动亚欧高等教育合作 从教育领域来看,在欧洲内部,欧盟积极推动博洛尼亚进程,倡导建立知识的欧洲,强调欧洲文化趋向,大力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通过推动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目的:扩大影响力 在欧洲外部,大力倡导提高欧洲教育体制和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知名度和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的吸引力,积极推进世界伊拉谟斯计划、亚洲链接项目等等,目的在于扩大欧盟对亚洲的影响力,将博洛尼亚进程的价值观和做法推介到亚洲,建构有效的欧洲认同,确立欧洲文化、文明的优越形象,确立和扩大欧盟的软实力。
《欧洲创造与革新宣言》 欧盟委员会2009年11月12日发布《欧盟创造与创新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教育、文化、科学、设计、工作场所和企业的政策理念,强调把教师再培训和鼓励终身学习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更加重视各级教育系统的批判性思维及筹划。
《欧洲创造与革新宣言》 一、七个纲领 1.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2.使学校和大学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做中学的场所。 3.将工作场所转变为学习场所。 4.促进一个强大、独立和多元的文化业的发展,使文化间对话经久不衰。 5.推动科学研究以了解世界,改善生活并激励创新。 6.改进设计流程、理念和工具,了解用户的需求、情感、愿望和能力。 7.支持有助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商业创新。
《欧洲创造与革新宣言》 二、七个行动 1.进行知识投资 2.彻底改造教育 3.奖励首创精神 4.维护文化 5.推动创新 6.进行全球性思维 7.发展绿色经济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如何坚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如何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 如何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问题.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起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持续与间断学习相互结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相互折算的弹性学习制度 博洛尼亚进程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推进将为我们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宝贵的前车之鉴 强调改进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促进学生创造力,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
注意国情和地区的差异 我们需要看到,亚洲和欧洲在文化教育传统、地域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亚洲不同地区存在着多样化的教育体制,类似欧洲博洛尼亚进程那种单一的区域‘保护伞’并不存在” 。
(三)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 美国大学领跑优势明显 ——全球前20名乃至前100名,美国占大多数。 ——美国拥有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大学资金充裕,课堂规模小,教授水平高,设施先进,课程丰富。 ——美国高科技企业云集,通过各种手段和激励措施将最有潜质的学生和国外人才留在美国。
美国高教突出问题 各州财政危机引发教育拨款减少 学费涨价(2008年秋季,公立大学学费平均上涨6.4%) 助学金计划负担沉重 高等教育机会法实施困难 学生上大学准备不足 非法移民学生权益保障 如何强化公立高校在国家经济复苏中作用
参考文件(1)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联合发布《迎接 风暴》 (2005年底初稿,2006年2月发布) 200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及两院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发表了联合报告《迎接风暴:振兴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建设美好未来》(简称《迎接风暴》),在美政界、教育界与科学界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
《迎接风暴》报告的主旨和特点: 《迎接风暴》报告提出四项重大政策建议:即美国政府应当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经济政策方面行动。 美国21世纪委员会相信:如果实施《迎接风暴》报告建议的话,将能够帮助美国在21世纪实现繁荣。该报告突出强化了以下特点。
特点: ——直面竞争危机 ——瞄准中国等国 ——反思教育问题
* 强调美国面临几个领域挑战: 1、基础教育阶段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 准备不足; 2、本科生对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兴趣有限; 3、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严重减少; 4、科学与工程教育在某些情况下使学生 不能充分做好在大学以外工作的准备。
——强调政府责任 应当复兴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证美国人民继续在全球 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中获益。在强调政府责任的 同时,也强调“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公民,他们既有责 任,也有机会帮助保护美国。 ——重视培养人才 高度重视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能力建设,将人才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针对欧盟与中国、印度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竞争压力,提出“创新将成为确定美国在21世纪成败与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加快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是美国科学、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迎接风暴》提出四大政策建议: 1、每年吸引一万名最聪明的学生担任基础教育科学和数学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可影响一千万学生。培训25万教师,提高科学和数学教学水平。
2、国家重点支持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研 究,播撒创新的种子; 3、吸引国内外最好、最聪明的人才接 受科学与工程教育; 4、营造激励创新和投资创新的宽松环 境。
21世纪委员会建议: (1)启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本科生奖学金”计划,以使自然科学或工程学领域学位获得者不断增加,并达到24岁同龄人口的10%以上。 (2)政府增加拨款、设立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多种方法,吸引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攻读研究生学位。
正是这一份报告说服了美国国会两院议员,表示支持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导致布什总统提出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 Initiative, ACI)。该计划承诺在今后十年内将用于科学、工程等领域的联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