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09 Views
缺铁性贫血. 病例: 程 ×× ,女, 26 岁 1997 年 7 月 12 日初诊 . 患者近年来面色萎黄 , 心慌气促 , 低热 . 追问病史 , 一日三餐只吃素食 , 不爱吃肉类 . 化验检查 : 血色素 60g/L, 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清铁 46μg/dl ,骨髓中铁幼粒细胞 12% ,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给予铁剂治疗, 6 月后血象,骨髓象恢复正常。. IDA : 由于体内储存铁减少,而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时而发生的贫血。. 一 病因 1 .铁摄入不足 ( 1 )需要量增加 ( 2 )食物的组成
E N D
病例: • 程××,女,26岁1997年7月12日初诊.患者近年来面色萎黄,心慌气促,低热.追问病史,一日三餐只吃素食,不爱吃肉类.化验检查:血色素60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清铁46μg/dl,骨髓中铁幼粒细胞12%,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给予铁剂治疗,6月后血象,骨髓象恢复正常。
IDA:由于体内储存铁减少,而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时而发生的贫血。IDA:由于体内储存铁减少,而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时而发生的贫血。
一 病因 • 1.铁摄入不足 • (1)需要量增加 • (2)食物的组成 • (3)药物或胃十二指肠疾病。 • 2.铁丢失过多 • (1)慢性失血 • (2)妇女月经过多 •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 临床表现 • 1.Hb下降所引起的症状:疲乏、困倦、乏力、皮肤粘膜苍白。 • 2.含铁酶活性下降引起的症状: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困难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指甲脆薄,反甲。 • 3.精神行为:异食癖,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 • 4.10%脾大。
三 实验室检查 • (一)血象 • 1.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2fl、MCH< 27pg、MCHC<320g/L、RDW>l5%。 • 2.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 3. 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 4. 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2.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 3. 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 4. 粒、红比值减低。 • 5. 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 6. 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三)铁代谢 • 1. 血清铁:减低 • 2. 血清铁饱和度:减低 • 3. 血清铁蛋白:减低 • 4.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四)骨髓铁染色 • 细胞外铁常消失,铁粒幼细胞明显减低,铁颗粒数量减少,颗粒变小,染色变浅。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 < 80fl,MCH < 26pg,MCHC< 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 或血液锌原卟啉>0 .96μmo1/L(600μg/ L)或FEP/ Hb>4.5μg/gHb。 • 7.血清铁蛋白<14μg/L。 • 8.铁治疗有效。 •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二)鉴别诊断 • 1.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家族史,脾大,靶形红细胞,铁增加 • 2.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可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 • 3. 慢性病贫血 • 常伴有慢性感染、炎症或肿瘤的相应症状。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增加而细胞内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