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54 Views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主讲人 曹景文 王刚 华东师范大学. 主要内容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 .在徘徊中前进. 表现:. 出现徘徊的原因:. 当“两个凡是”错误一出现,邓小平、陈云、王震等就同其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 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E N D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讲人 曹景文 王刚华东师范大学
主要内容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表现: 出现徘徊的原因: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和重大意义 意义: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质: 是要不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斗争。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3.解放思想,推动全面拨乱反正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伟大转折呢?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伟大转折呢?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第四,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作出了调整国民经济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第五,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第三,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第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步骤地清理建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步骤地清理建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拨乱反正的推进
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是从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的。 2.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呢? 一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 三是到1978年,全国还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二是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珠海 深圳 汕头 厦门 3.经济特区—打开国门的重大举措 1980年3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 1979年初,中美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邓小平夫妇和卡特总统夫妇在白宫阳台上挥手向观众致意。 4.对外政策的调整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极少数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错误加以夸大和渲染,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在党内,也有极少数人对其给以支持。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 内地 点面结合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报告。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基本实现现代化 比较富裕 小康 温饱 21世纪中叶 1990年 2000年 1980年
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986年,他又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989年春夏之交,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平息了这场风波。
2.十三届四中全会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和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启动。 邓小平提出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七五”计划胜利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得以顺利实施。
4.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再次,密切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通过领导人的互访,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打破西方的“制裁”,并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活动,在国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积极发展睦邻外交,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使周边环境处于建国来的最好时期。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下决心解决好当前党的建设中的迫切问题。
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3年,中央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1994年,江泽民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1995年,江泽民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具体部署 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3.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能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举世关注。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现代化建设在一系列严峻考验中稳步前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严重的洪涝灾害,1999年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李登辉悍然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和煽动聚众闹事……
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1997、1999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加强同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解决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原因 第一,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两个没有变”、“两个变革”) 第二,现实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第三,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 发展 要义 核心 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