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物理实验中心.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测量误差 不确定度 数据处理.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 真值. 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一个. 移的客观量值,称为真值。以 表示。.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A. 严格的完善测量难以做到,故真值就不能确定。. 约定真值:. 理论真值:. 理论设计值,公理值,理论公式计算值。. 计量约定值:. 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各种基本单位值,基本常数值。. 标准器件值:. 高级标准器件值作为较低级仪表的相对标准值。. 算数平均值:. 测量次数趋于无穷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趋于真值。.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物理实验中心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2. 测量误差 • 不确定度 • 数据处理

  3.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4. 1.真值 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一个 移的客观量值,称为真值。以 表示。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A 严格的完善测量难以做到,故真值就不能确定。 约定真值: 理论真值: 理论设计值,公理值,理论公式计算值。 计量约定值: 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各种基本单位值,基本常数值。 标准器件值: 高级标准器件值作为较低级仪表的相对标准值。 算数平均值: 测量次数趋于无穷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趋于真值。

  5. 2.测量误差 指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之差。 若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 ,其真值为 , A x 则测量误差 定义为: 根据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6. 系统误差 (1)系统误差 (简称系差) 是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 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系差特点: 确定性、有规律性、可修正性。 系差来源: 仪器不完善或使用不当; 环境的恒定因素; 理论或方法误差; 实验者生理或心理的固有特点等。

  7. 已定、未定系差 系差分类: (按其可掌握程度分) 指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符号和绝对值 都能确切掌握的误差分量。 修正公式为: 已修正结果 已定系差 测量值(或平均值) = - 未定系差 指不能确切掌握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 符号和绝对值的系差分量。 仪表的基本允许误差主要属于未定系差。 已定系差

  8. 随机误差 (2)随机误差 是重复测量中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随机误差特点: 随机性、服从统计规律。 大多数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下面介绍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特征 实验值及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概念

  9.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特征 f f f ( ( ( ( ( ( x x x n n 2 ( ( x m S S 2 2 s i i 1 1 lim lim n n ∞ ∞ 称为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2 ( ( x m i s = 表征测量的分散性 n 若对某物理量作无数次重复测量, 测量值 出现的概率密度为 x 拐点 , 拐点 服从正态分布时 68.3% 1 e = s 2 p s x m s m m + - x i 其中 称为总体平均值 m = n

  10. 图示 f f f ( ( ( ( ( ( x x x 68.3% 95.4% s s s s 2 2 3 3 m m m m m m + + x s m s - - m m + - 99.7% s m s m + - 测量的 测量的 分散性较小 分散性较大 s x x m s m m + m - 正态概率分布

  11. 随机差基本特征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有 归纳 四个基本特征 f ( ( 单峰性 x 绝对值小的误差 拐点 拐点 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率大; 68.3%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 和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s x m s m m + -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近于零; 抵偿性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 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近于零。

  12. 标准偏差 实验值及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概念 实际上测量次数 总是有限的,在大学物理实验中, n 通常取 ,一般采用下述定义式进行评估 5 ≤ 10 n ≤ n 1 S 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 x x = i 1 i n n 2 s s S x x ( x ) 单次实验值的标准偏差 s i i = x x x i 1 = 1 n (表征随机误差引起测得值 的分散性) n 2 S x ( x ) i i 1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 = = ) 1 ( n n n (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各个测量列平均值的分散性)

  13. 二、不确定度概念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14. 必要性 误差 理论上是对真值而言 一般不可能准确知道 真值 因此,误差无法按其定义式精确求出, 不应将任何一个确定的已知值称作误差。 现实可行的办法就只能根据测量数据和 测量条件进行推算(包括统计推算和其它推算), 去求得 误差的估计值。 误差的估计值或数值指标应采用另一个专门名称, 这个名称就是 不确定度

  15. 定义 不确定度通常用 表示。 U 用来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散布范围内的评定。 即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 不确定度 所反映的是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 U 即随机误差分量和未定系差分量的联合分布范围。 某个被测量 的直接测量结果表达式: x + x U x = ) ( U U + x x — — , 内的概率约等于或大于0.95。 表示真值在区间

  16. 两类分量 U U A A U U j j B B 2 2 j ( ( 1, 2, + U S ... = ( ( = j 不确定度有 A、B 两类分量: A 类分量 (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 B 类分量 是用其它方法(非统计方法)评定的分量。 两类分量用方和根法合成:

  17. A类分量计算 A (1) 类分量 的计算 U U A A 乘以因子 来求得,即 t t S = n n 其中 t可用测量次数 n , 和置信概率 P 为参数, 从实验手册中查得,例如 1. 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重复测量次数为 n 时,UA由实验标准差 S

  18. 不同置信概率 P 下,t 与 测量次数 n 的关系 P P P P P = 0.99 = 0.95 = 0.90 = 0.68 = 0.95 9 6 5 4 8 15 7 20 3 10 n U U 1.11 1.14 1.09 1.04 1.32 1.08 1.03 1.20 1.07 1.06 1.00 A A 2.02 1.89 1.86 1.83 2.13 1.94 1.76 1.73 2.92 2.35 1.65 2.36 2.31 3.18 2.45 2.26 2.78 2.57 4.30 2.15 2.09 1.96 2.98 2.86 5.84 3.71 2.58 9.93 4.60 4.03 3.50 3.36 3.25 t 当 例如,取 时查得 6 t n = 2.57 = , n t 2.57 S S S 1.05 = = = 6 n 近似取 通常实验 S S ≈ = ≤ n 10 < 5

  19. B类分量计算 (2) 类分量 的计算 B 实验中直接测量的B 类 分量 UB 近似取仪器误差限值, U 厂家给出的仪器误差限值或最大允许误差 △I ,实际上就是 B 一种未定系差。取 是认为 UB 主要由仪器的 △ U ≈ I B 误差性质决定的。 r 常用仪器的 I r 仪 器 I 最小刻度的一半 米尺 螺旋测微器 最小刻度的一半 精度(尺上标明) 游标卡尺 显示的最小单位 数字显示仪器 量程 电表 级别 % X s m

  20. 结果表达 不确定度 用下式计算 U U = △ I (3) 物理量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X t + (单位) X U x = n — 2 ( 2 2 ( S + U = x U U 如果是多次直接测量,则式中 为平均值 r r x x 称为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称为扩展不确定度 U ,

  21.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 2. 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合成 设间接被测量为Y,有 k 个直接被测量,分别为 X1,X2,…,Xk,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f ) X Y ) X X = ... 1 2 k , , e d d 其全微分式 Y = X X ) ) ) f f f ) ) ) X X X j j j j j e 对于有限小量 △ Y e e e X X X △ = j j j k k S S 2 k 其标准差的合成式 e S S = S Y j j 1 1 = = j X j 1 =

  22. 传递公式 由 可求不确定度 2 k 是各直接测量量 e S = (1) 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的扩展不确定度 j 1 = ) ) ) f f f ) ) ) X X X j j j U U 若 X j j 用相对不确定度来合成 中各量间是积商关系 X X e e e X X X j j j j U U 更方便 Y Y k 2 ln f 2 k e 2 e S = S U S = S Y Y j X j X j 1 j 1 = =

  23. 计算步骤 (2)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①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步骤 先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平均值、不确定度的 A、B两类分量,再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 ; 2 k e S = 根据 和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 的全微分表达式 Y Y ; j 1 = ) f ) X 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用已述 的 或 j 求 Y Y 。 U U 。 X j j X X e X j j U U U Y Y Y 如果某一分量小于最大分量 时, 用 可将这一分量看作是可 (或合成结果)的 1/5 到 1/6, 忽略的微小分量而将其删除。

  24. 结果表达 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与直接测量类似, 写成以下形式: + (单位) y Y U = Y — U Y = y 为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值,由各直接测量的 y U r 最佳估值(平均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得。

  25. 例一 已知 = ( 213.04 0.05 )g 求 密度 m ± r 例 分度 h 游标卡尺 0.02 mm 量具: 0 ~ 125 mm 解法 提要 d 单位 测量数据 mm 80.37 80.38 80.36 80.36 80.37 n 80.38 S i 1 千分尺 0 ~ 25 mm d 一级 h 量具: m 测量数据 单位 mm 19.464 19.465 19.467 19.465 19.466 19.466 求 h h U 及 (1) h 1 80.37 h = mm = i n

  26. 6 n 2 2 h S 80.37 ) h ) S h ( ) s s i i = = h h 0.0089 i 1 i 1 = = mm = 6 1 1 n 2 2 2 0.022 2 + + 0.0089 mm = 0.02 = = △ n I S i 1 h ± ± ( 80.37 0.03 ) mm = = 求 d U 及 (2) d 1 d 19.466 d mm = = i n h U U h h 6 n 2 2 d ) 19.466 d S h ( ( ) S s i = i = d 0.0012 i 1 mm i 1 = = = 6 1 1 n

  27. U 2 2 2 2 0.0042 + + s 0.0012 mm = 0.004 = = d d d d ± ± ( 19.466 0.005 ) mm U = d = 求 (3) r ± r r r U △ = r I 4 m 3 3 3 - - - g g g cm cm cm 8.927 = = . . . h d 2 p 2 U 2 ( ( ( h + 2 U U 2 0.048 % U U U + × ( ( ( ( U = ( r r = = ( ( h d r r r r m r d m r 0.0043 = = 8.927 0.048 % × = r ± U ( 8.927 0.005 ) ± = = r

  28. 例二 已知 D D D D D = ( 3.600 0.004 ) cm ± 1 1 1 1 1 例 D D D D D = ( 2.880 0.004 ) cm ± 2 2 1 1 2 D h = ( 2.575 0.004 ) cm ± 1 D 求 2 体积 V 解法 ( ( ( 提要 ( ( ( 2 2 2 2 2 2 h p p D D D V = - - - 2 2 2 h 4 4 9.436 3 = cm ( ( 2 h ln 2 ln ln ln ln ln ln D + + V V V V - = 2 2 2 1 e e e - = = = h e e h , , e

  29. D D 1 1 即 应用公式 D D 2 1 2 2 ( U U U 2 2 ( ( ( ( ( 2 得 2 2 V V V U + 2 + k 2 U ( ( U ln f 2 e h 2 = 2 S 2 D D D 2 V 1 = - 2 j 1 = 2 6 6 6 64.9 64.9 ( ( _ _ _ + 38.1 2.4 10 10 10 + 24.4 = = 2 2 D - 2 ( ( U V 0.0081 0.81% r = = = = 3 3 3 V cm cm cm e e X X j j 0.08 U U 0.076 0.0081 9.436 V 0.0081 = = = = Y Y k 2 ln f e 2 1 S = V ( 9.44 0.08 ) ± U U = Y Y j j X X h j 1 =

  30. 三、数据处理知识 三、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1. 说明 1.有效数字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数据处理一般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线性回归法

  32. 1.有效数字 数据左起第一位非零数起,到第一位欠准数止的全部数字。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准确数字+欠准数位

  33. 有效数字来源 于测量时所用的 仪器。我们的任 务是使测量值尽 可能准确地反映 出它的真实值。 有两个特征: (1)以刻度为依据 可读到最小刻度所 在位。 (2)在最小刻度 之间可估计一位。

  34. 35 36 (cm) [3]位置介于35.7-- 35.8之间,最接近真 实位置的值,既不是 35.7,也不是35.8, 而是35.7 -- 35.8 之间的某值,可以估 计为35.75. 35.76 35.77,不妨取35.76。 [1] [2] [1]位置为35.00, 不能写成 35cm。 [2]位置为35.40cm [3] 估计值只有一位,所以也叫欠准 数位。

  35. [1]进舍: 四舍六入五凑偶。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加减:与位数最高者对齐。 [3]乘除:一般可与位数最少者相同。 [4]幂运算:对数(指数)、三角函数(反 三角)不改变有效数字位数。

  36. 加减法 约简 可见,约简不影响计算结果。在加法运 算中,各量可约简到其中位数最高者的下一 位,其结果的欠准数位与参与运算各量中位 数最高者对齐。

  37. 乘除法 在乘除运算之前,各量可先约简到比其中位数最少者多一位。一般与位数最少者相同,特殊情况比最少者多(少)一位。 全部欠准时,商所在位即为 为欠准数位。比位数最少者 少一位的情况。 多一位的情况

  38. 四位有效数字,经正弦运算后得几位? 问题是在 位上有波动,比如为 , 对正弦值影响到哪一位,哪一位就应是欠准 数所在位。 根据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可知: 第四位为欠准数位。 初等函数运算

  39. X含意X1 X2 Xn(单位) Y含意Y1 Y2 Yn (单位) 2.数据处理一般方法 列表法 简单明了,要求数据清晰不能涂改,单位规范,并加必要说明。

  40. 作图法 注意:[1]根据数据的分布范围,合理 选择单位长度及坐标轴始末 端的数值,并以有效数字的 形式标出。 [2]将实验点的位置在图上,用铅 笔连成光滑曲线或一条直线, 并标出曲线的名称。

  41. [3]求直线的斜率时,应在直 线上选相距较远的两新点A.B 标明位置及坐标 A(X1 Y1),B(X2 Y2) 由此求 得斜率。

  42. 对于X :X1 Xn X2n Y :Y1 Yn Y2n 逐差法 当 X 等间隔变化,且 X 的误 差可以不计的条件下, 将其分成两组,进行逐差可求得: Y = a + bX

  43. 线性回归法 是从统计的角度处理数据,并 能得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一种 方法。 满足线性关系Y=a+bX

  44. 在所有误差平方和 为最小的条件下,得到的方程 Y=a+bX的方法叫线性回归法。 由于每次测量均有误差,使

  45. 应由 得出。 令 使之满足 的条件,

  46. 称 为线性相关系数 ,作为Y与X线性相关程度的评价。

  47. 谢谢大家!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