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05 Views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理论。本教材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分析框架。 分析思路: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 1 、先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所谓简单,有两个基本点: ①不考虑投资 i 的变化; ②局限在线性条件范围内 2 、先分析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再拓展到长期国民收入决定。 3 、以均衡条件为背景。
E N D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理论。本教材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分析框架。 • 分析思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 • 1、先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 所谓简单,有两个基本点: • ①不考虑投资i的变化; • ②局限在线性条件范围内 • 2、先分析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再拓展到长期国民收入决定。 • 3、以均衡条件为背景。 • 在分析短期、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I=S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I=S加上L=M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在分析长期 、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在I=S加L=M的基础上,再加AD=AS加B=P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预备知识 •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定 • 1、所分析的社会中只有家户与企业两部门,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 • 2、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为零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 1、均衡产出概念引入: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 用公式表示则为: y=c+i • 两点说明: • ⑴公式中的y代表经济社会实际的产出,c 和 i代表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的消费和投资量(产出),而不是上章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产出)。意愿的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不是一回事。 • ⑵y=c+i中的每一个变量均剔除了价格变化因素。为了以示区别,本章公式全部用小写字母表示。 • 2、均衡产出图示
E E 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E=y 实际支出 IU>0 收入=100 AE 100 100 计划支出 IU<0 支出=100 450 y y O O 100 100 (b)支出决定收入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图13-1 用E代表支出,用y代表收入。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 企业就要削减生产,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 企业就要扩大生产
三、在均衡产出的条件下,必有投资等于储蓄 • 经济均衡的条件:E=y(支出等于收入) • ∵E=c+i;(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 • 而y=c+s ; (计划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 ∴E=y即推出 i=s。 • 四、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均衡产出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用公式表示则为:y=c+i。有的教材因此将这一章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分析之一)”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 前面引入了均衡产出的概念,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y=c+i。则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的各个部分( c+i )是如何决定的。 • 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消费c是如何决定的。从支出法来分析,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消费大约占总需求的60%以上,所以,先研究c是如何决定的。 • 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 1、影响家户消费的因素: • 收入水平 • 商品价格水平 • 利率水平 • 收入分配状况 • 消费偏好 • 家庭财产状况 • 消费信贷状况 • 消费者年龄与制度 • 风俗习惯 • 2、上述几个指标中,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是家户的收入水平(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3、引出的几个重要概念: • ⑴消费函数: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关系。准确地说,消费函数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 用公式表示就是: c=c(y)。 • ⑵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指标。。 • ①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 —— 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 ②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 ——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45度线 C c=c(y) G F E B D C A 450 O Y • 从右图形中可以看出: • ⑴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 ⑵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 ⑶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45度线 C • c = + y O Y APC>MPC • ⑷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 c = + y。为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 为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 • ⑸ c = + y的经济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 ⑹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这一点就更容易看清。
s G s = s(y) F E D C B O A y • 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 1、储蓄函数定义: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其公式是:s=s(y)。 • 根据表3-2数字,可划出下图:
2、储蓄倾向: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储蓄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两个指标。2、储蓄倾向: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储蓄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两个指标。 • ⑴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 ⑵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of 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s s=-a+(1-β) y 0 y 图14-5 线性储蓄曲线 3、储蓄曲线 与消费函数一样,储蓄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曲线包括线性的储蓄曲线与非线性的储蓄曲线。 如果储蓄与收入呈线性关系,则线性储蓄函数: s=y-c=y-(α+βy)=-α+(1-β)y ∵c=α+βy;s=y-c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 •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 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的是均衡的收入,也就是450线的值)。 c,s c=c(y) A d s=s(y) 450 y0 y -d 13-6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2、若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 >MPC,则与此相对应,APS与MPS都递增,但APS < MPS。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成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 3、MPC+MPS≡1;APC+APS≡1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 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 • 1) 国民收入分配。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 • 2)国家税收政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 •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 • 4)其它。
五、简单评价 • 绝对收入假说的最大缺点就是这一假说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使它的一些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 • 例如:绝对收入假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于1869-1933年间美国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的研究证明:“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消费函数之迷”。
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Dusenberry)提出: • 1、消费者的偏好是相互影响的。 在不考虑消费者偏好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 Ui=Ui(Ci) 考虑消费者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 上式中,Ui为第i个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Ci为其消费支出。 Cj为第j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aij为第i个消费者对于第j个消费者支出的加权数,∑aijcj即为其他人消费支出的加权平均数。这就是说,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支出。
CL=βy C2 C Cs2 C1 Ct1 Cs1 O Y1 Y Yt1 Y2 • 2、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过去的消费水平(或“棘轮效应”)、周围人们消费水准(或“示范效应”),即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尤其是在短期中,暂时收入的减少并不会使消费减少。 • 3、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例,长期消费函数系出自零点的直线,为C=βY,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为C=C0 +βY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的长短来安排其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为此,他做了几点假定: • ⑴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 • ⑵消费者行为唯一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 在此假定下,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换句话说,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 • C=a·WR+c·YL • WR为实际财富;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 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三、永久收入(Permanent-income theory)的消费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 • 1、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 • 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 • 3、永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程式: • Cp=k(i,w,u)YP (1) • Y=Yp+Yt (2) • C=Cp+Ct (3) • *参阅:《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7年)
⑴式说明,持久消费Cp 是持久收入YP的函数,但两者之间的比率k要取决于(i,w,u) 等其它变量。而在一般情况下,(i,w,u) 等其它变量是不易变动的,因此,持久消费Cp 就取决于持久收入YP。 • ⑵式说明,现期收入Y是持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 • ⑶式说明,现期消费C是持久消费CP与暂时消费Ct之和。 • ⑷式说明,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之间,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 • 如果用最简单的函数形式来表述持久收入假说,就可以写为: • C=c·YP • C为消费,YP为持久收入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
持久收入假说本身的意义: • ⑴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储蓄率的决定。过去的许多经济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持久收入假说认为:高储蓄率产生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无关。 • ⑵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结构与短期波动两个方面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 1、利率变动 • 利率变动对储蓄会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利率引起的用未来消费代替现期消费称为替代效应,利率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 • 2、价格水平 • 这里指的是整体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而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如果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弱了物价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者的“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 • 3、收入分配 • 一般来说,高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扩大内需。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 由y=c+i,我们得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前面已经分析了c的决定,按理说还要分析i,但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化,这里先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在此前提下,我们来讨论国民收入y的决定。 •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 • 由y=c+i, c=a+βy解联立方程, • 推出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公式: • 2、情况假设分析 • 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13-8均衡点左边情况 • 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13-8均衡点右边情况
c+i 收=支 供=求 总需求 (总支出) c+i E 1600 c 1000 45o 0 5000 Y(亿美元) 8000 总供给 图3-8 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0线相交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 上面说明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下面再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求得均衡收入的决定。 • 1、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 • 2、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 • 由i=y-c=s, • 且s=-α+(1-β)y,推出: • 2、情况假设分析 • 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大于储蓄,则有图3-9均衡点左边情况 • 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小于储蓄,则有图3-9均衡点右边情况
s,i 亿美元 总需求 (总支出) s E i 600 0 5000 8000 y(亿美元) 总供给 -1000 图3-9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
c,i E1=c+ i1 i E0=c+ i0 c y O 6 000 6 500 y(亿元) 图3-10 投资变动与产出(收入)变动的数量关系 ╮ 450 (三)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总需求增加(减少)Δi会引起总产出增加(减少)Δy 。而两个增量之比为N倍
二、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 (一)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 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储蓄、净税收组成。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 • c+i+g=y=c+s+t (3.18) • 简化,得:i+g=s+t (3.19) • 设tr为政府的转移支付,为定量税,τ为边际税率,有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决定 1、用消费函数确定均衡收入 在三部门经济中,有 联立以上四式,解方程组得 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有
2、用储蓄函数确定均衡收入 在三部门经济中,有 联立以上四式,解方程组得 与3.20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产出公式相同 当边际税率τ为零时,有 在下面的分析中,为简化起见,只讨论定量税情况,不考虑边际税率
E=y • E • o • y • y* • (三)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变动 • 有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 • 无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 • 结论:征收定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下平行移动个单位 。
教材例题 若采用定量税,则税收量的变动,只会使(s+t)线平行移动,即改变s+t线的截距 i+g s+t s+t=-400+0.2y s+t=-700+0.2y 2200 i+g 0 14600 y 13000 -400 -720 图3-12 定量税变动改变s+t的截距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1、在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均衡收入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y=c+i+g+nx • 2、y=c+i+g+nx才是真正代表对本国产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 • 3、进口是收入的函数:m=m0+γy • 4、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
第五节 乘数论(Multiplier Theorem) • 一、问题的引出: • 1920-1930年,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多达100万,并给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1929年,Lloyd George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由此引发争论。 • 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卡恩认为: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任何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的更大变动。即:AD↑→ NI↑。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并于1931年发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首先提出。凯恩斯在卡恩的基础上完善了乘数理论,并把乘数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企业产品 • 要素所有者 • 收入 • 投资100 • 折0.8 • 折0.64 • 消费0.512 • 乘数产生原理 • 二、模拟案例 •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c = 1000+0.8y,总需求方程: • AD =c+i =1000+i+0.8y,现在企业增加100亿元投资,会使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100亿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消费者用这100亿元收入的80亿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这80亿元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形式流入其他部门要所有者手中,其他部门消费者又拿出80亿元中的64亿元用于消费……
那么这样继续下去,增加100亿元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呢?用数列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样继续下去,增加100亿元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呢?用数列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三、乘数的含义与表达式: • 1、乘数含义: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这里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c+i c+i´ 总需求 (总支出) c+i i y y´ y y 总供给 图 14-10 乘数效应 3、乘数的图形表达: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总需求增加(减少)Δi会引起总产出增加(减少)Δy 。而两个增量之比为N倍
推导(二)*: • 式中可以看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与β同方向变动。
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 •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 (3)若投资增到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 (1) 均衡收入y=(100+50)/(1-0.8)=750 • c=100+0.8×750=700 • s=y-c=750-700=50 • (2) 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800-750=50 • (3)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8)=1000,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250 • (△y=y′-y=1000-750=250)
(4) 变化后的收入y=(100+50)/(1-0.9)=1500 • s=y-c=1500-(100+0.9×1500)=1500-1450=50 • 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9)=2000,比原来的收入1500增加500 • (△y= 2000-1500=500) • (4)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投资i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 (5)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 (5)消费函数从c=100+0.8y变为c=100+0.9y后 • 乘数从5(k=1/(1-0.8)=5)变为10(k=1/(1-0.9)=10)
五、乘数理论的运用条件* •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即投资乘数作用,与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着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 • 第一,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不存在“瓶颈”状态。如果经济中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过剩的生产能力较小,增加投资只会引起总需求的增长,却不会或难以使生产增加,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水平上升。只有在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大、社会的闲置资源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更多地增加国民收入。
第二,投资与储蓄的相互独立。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第二,投资与储蓄的相互独立。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 • 第三,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 • 第四,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
六、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 已知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 3.25 如果设定边际税率为零,则有 我们以3.25式为基础可求出各种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