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581 Views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2 、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 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 4) 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 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孔 子与墨子 孟子
E N D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2、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 4)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孔 子与墨子 孟子 《礼记·礼运》 洪秀全 康有为
孔子与墨子 孔子:“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
孔 子 至圣先师 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
孟 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礼运》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洪秀全 “务使天下共享”,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2、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邓小平:开辟新道路 江泽民:首次提出社会和谐 胡锦涛:全面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毛泽东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邓小平 邓小平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江泽民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5年0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 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005年0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两种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的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 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营造干事业社会氛围 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
思考题 1、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如何全面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3、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如何坚持和正确认识胡锦涛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六个必须”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