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49 Views
课堂教学. 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吴亚萍.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 、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存在 三、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二)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任务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三)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四种“改革”状态:
E N D
课堂教学 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吴亚萍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存在 三、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二)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任务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三)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四种“改革”状态: • 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 形式的改革:旧框架 + 新元素 =学生主动 • 加法的改革:情境 + 活动 + 技术 +开放题 • 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存在: •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三、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变革前提性问题缺乏认识 课堂教学变革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二)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 需要确立课堂教学的教育的立场 • 需要凸显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 • 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 需要探究体现新质的教学新形态 ——课堂教学需要发生转型性的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整 教学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体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编排方式 的 教学设计:课型结构、基本原则 转 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展开逻辑 型 教学评价:评课文化、反思重建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立场 观念变革: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局部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 内容变革:从机械教教材到灵活用教材——视角转换 从点状的教学到结构的教学——策略转换 设计变革: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重心转换 从封闭的教学到开放的教学——方式转换 过程变革:从机械的执行到动态的调整——状态转换 从单向接着动到双向的互动——单位转换 评价变革:从示范性表演到问题的诊断——对象转换 从结果的评价到过程的评价——功能转换
(三)课堂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知识是育人的资源,教学要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要培养主动发展的新人。 变革思路:思想——策略——原则——方法——新习惯 知识结构 整体规划 系统行为 变革路径: 开发文本中育人资源,开发教学中育人资源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 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 • 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 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 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 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 •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 •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 • 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 • 长程两段的策略 • 整体感悟的策略 • 融合渗透的策略
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 教学系统展开逻辑: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原则:是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提供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脚手架。 分化原则:是指学生首先应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或者说,教学中应先学习上位概念,然后在上位概念的同化之中学习下位概念。
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 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的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融合渗透的教学策略 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1、课堂教学封闭设计的不同形态 2、课堂教学整体综合设计的原则 3、课堂教学整体综合设计的举措
1、封闭设计的不同形态 不开放:小问题设计小步走、问题缺乏挑战力度、学生的思维被动 假开放:问题设计开放,但教学重心没有下放,资源生成不够丰富 白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放,但缺乏资源捕捉回收意识 半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但回应反馈无效 真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有效的回应反馈
2、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原则 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 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育人价值,提升内容生命结构性 三要确定具体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目标” 四要开放和弹性----关注学生差异,开放和弹性化的设计
3、整体综合性设计的举措 设计改变一:新教学方案设计表 设计改变二: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 设计改变三:过程设计 设计改变四:融练习与过程之中
过程设计 • “开放性”的设计 • “大问题”的设计 • 重心下移的设计 • 信息回收的设计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1、互动的不同形态 2、什么是互动生成? 3、为什么互动生成? 4、怎样能互动生成?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1、互动的不同形态 不开放:问题封闭 缺乏互动的状态 假开放:表面开放 白开放:盲目开放 局部互动的状态------半开放:回应无效 真实互动的状态------真开放:回应有效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2、什么是互动生成? • 互动生成的含义 • 资源生成:因开放的教学而使学生生成基础资源 • 过程生成:因资源的利用而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 • 拓展生成:因拓展的延伸而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捕捉判断调整促进生成 开放 学生 师生 教学 开放 导入资源生成 回应反馈 过程生成延伸 (新资源生成) 互动深化、推进教学 •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 2、什么是互动生成?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3、为什么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目的:扫除困难与障碍 丰富认识和体验 提升思维的层次 互动生成的思想:体现对师生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 只有在互动生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4、怎样能互动生成? •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是对预设的超越。 • 如果没有目的指向的预设,那么课堂的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生成。要关注作为基础性前提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努力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促进生成。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4、怎样能互动生成? •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 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 以“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 • 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 • 以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 以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 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 • 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 • 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 • 第四层面,以“数学化”的方式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