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keij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2.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 •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 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 •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

  3. 第三章 血液 学习要求: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量的正常值)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全部)

  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 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 血量(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占体重7~8%或70~80ml/kg;60kg 的成人约为4200~4800ml。 • 血量的测定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 • 含90%以上的水分低分子2% 蛋白质65~85g/L(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

  5. 血浆蛋白分类法(盐析法;电泳法等) • 血浆蛋白主要来自肝脏产生(-球蛋白除外) • 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低分子物的载体;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止血;抵抗病原物的防御;以及营养等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全血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1.025~1.030,取决于蛋白质含量;红细胞1.090~1.092,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 • 粘度viscosity:(产生原因;相对粘度;全血、血浆粘度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

  6. 在层流的条件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的切率在层流的条件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的切率 • 在

  7.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pressure与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数值单位、作用及不同意义 •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 血浆pH: • 7.35~7.45;缓冲对 NaHCO3/H2CO3=20 ;其它缓冲对(红细胞内)

  8.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9.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学习要求: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了解) 二、红细胞生理 (数量、生理特性和功 能、生成原料、调节和破坏) 三、白细胞生理(数量与分类;白细胞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破坏) 四、血小板生理(数量和功能;血小板 的破坏)

  10.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来自造血干细胞;胚胎早期在卵黄囊,胚胎2~ 4个月在肝脾,以后逐渐以骨髓为主;出生后依靠骨髓造血,4岁前肝脾可参与补充骨髓造血;18岁后肝脾不应该参与造血。

  11. 一、造血(hemopoiesis)过程的调节 • 概念(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 • 基本过程 • 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能力,是骨髓移植重建造血与免疫功能最佳细胞等) 造 血 干 细 胞 定 向 祖 细 胞 前 体 细 胞 各类 终末 血细胞 释放 进入 血液

  12.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

  13. 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调节因子以及进入的神经、血管;调节特点为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抑制等因素)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调节因子以及进入的神经、血管;调节特点为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抑制等因素)

  14. 二、红细胞生理 (一)数量和形态(男平均为5.01012/L,血红蛋白120~160g/L;女平均为4.21012/L,血红蛋白110~150g/L;新生儿为6.01012/L以上,5天内>200g/L,6个月明显降低,一岁后回升,青春期达成人范围)(双凹圆碟型,直径7~8m,中央薄为1 m,周边厚为2.5 m)图示

  15. (二)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膜的通透性(O2与CO2、尿素以及Cl-、HCO3-容易通透;正离子不易通透); Na+、K+分布及Na+ 泵活动的意义。

  16.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体积为90 m3,表面积为140 m2,如肿胀时等体积的表面积仅为100 m2,其可塑性变形能力大大降低。 (3)悬浮稳定性(血沉,魏氏法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为0~20mm /h 以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17. 2、红细胞的功能 • 运输O2与CO2;缓冲酸碱度 (三)红细胞的生成的调节 • 原料(维生素B12、叶酸、铁、蛋白质等) • 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主) (四)红细胞的破坏 • 血管内与血管外

  18.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肝细胞(次)

  19. 三、白细胞生理 • 数量与分类(见表) • 生理特性和功能 • 血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作用 • 粒细胞(血中停留较短) • 中性粒细胞(抗细菌感染和清除异物) • 嗜酸性粒细胞(昼夜波动、弱的吞噬不杀菌、限制嗜碱性在速发型过敏反应和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0.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含有肝素、组胺、趋化因子、过敏慢反应物质等)嗜碱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含有肝素、组胺、趋化因子、过敏慢反应物质等) •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成熟为吞噬能力最强的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

  21. 生成和调节(略) • 白细胞的破坏(衰老或“自我溶解”) • 血小板生理 •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止血和凝血功能) •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略) • 血小板的破坏(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

  22.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学习要求: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基本过程和 作用) 二、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以及主 要的抗凝物质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23.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与出血时间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受损小血管收缩、封闭。 (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初步止血) (3)凝血加固血栓(二期有效止血 ,永久性止血)

  24. (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血小板与血栓: ①粘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①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②结合多种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 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5.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粘附 • 聚集 • ADP • 血双烷A2 • 胶原 • 凝血酶 • 释放 •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26.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 概念及基本过程 • 凝血因子(13种命名及生化特征) • 凝血过程(图示) • 内源性凝血途径 • 外源性凝血途径 • 抗凝系统 • 细胞抗凝系统与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

  27.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作用 • 成分(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等) • 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 图示 • 纤溶酶原的激活 •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 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28.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 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 过程:  抑 制 物 抗活化素 抗纤溶酶 激 活 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因子Ⅻ激活物 _ + _ + 纤溶酶原 纤 溶 酶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9.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学习要求: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输血原则

  30.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红细胞血型 • ABO血型系统 • 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 • ABO血型的检测

  31. 一、ABO血型系统 (一)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IgM)。

  32. (三)血型的鉴定

  33. Rh 血型系统 • 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 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输血的原则 • 即使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亦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应急情况下符合条件的输血,有时不宜太快太多

  34. 4.交叉配血:

  35. 三、输血原则 直接配血(主侧) RBC + 血清 → - - +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 RBC → - + - + 输血原则 供血者 受血者 结 果 可 慎少 不 不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