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3

第三章 鲁迅 (上)

这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它,直到今日。这是一位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作家,也是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必须重点掌握的作家。. 第三章 鲁迅 (上). 第一节 生平、思想发展及其人. 一、笔名与生平

kel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鲁迅 (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这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它,直到今日。这是一位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作家,也是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必须重点掌握的作家。这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它,直到今日。这是一位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作家,也是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必须重点掌握的作家。 第三章 鲁迅(上)

  2. 第一节 生平、思想发展及其人 一、笔名与生平 鲁迅,原名周树人。显然“鲁迅”是一个笔名。它是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据鲁迅说,是因为“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见《〈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77页)(在此文中鲁迅也谈了自己曾用过的其他一些笔名)

  3. 同时,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所说,之所以用“鲁”作姓,“迅”为名,是因为“(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所说,之所以用“鲁”作姓,“迅”为名,是因为“(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生平:人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机遇或遭遇,但真正影响人生活道路的事件却往往只有那么几件。

  4. 对于鲁迅来说,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灿烂的,但在他达到自己人生的辉煌之巅,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业绩之前和之中,真正对他的一生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却只有那么几件。这几件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创作;影响了他对社会、文化、艺术的价值选择。对于鲁迅来说,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灿烂的,但在他达到自己人生的辉煌之巅,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业绩之前和之中,真正对他的一生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却只有那么几件。这几件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创作;影响了他对社会、文化、艺术的价值选择。

  5.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件事就构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也是讲其生平应首先提到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件事就构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也是讲其生平应首先提到的: •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6. (1)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1)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 (2)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这真是雪上加霜。为给父亲治病鲁迅家几乎倾家荡产。 • 在此过程中,鲁迅对社会、人生有了两大深刻认识:

  7. (1)看到了世人的嘴脸(势利的嘴脸)。你兴盛时,他逢营、巴结,一旦失势,则鄙视不屑。(1)看到了世人的嘴脸(势利的嘴脸)。你兴盛时,他逢营、巴结,一旦失势,则鄙视不屑。 • (2)中医误人。 • 这两大认识成了鲁迅以后思想、创作主题的重要来源,也成了他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契机。他后来赴日本留学学西医,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中医耽误的人(另一目的是为国家,他曾说,如果发生战争,他可以去当军医)。

  8. 第二件事:190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医学。在日本仙台医专,1905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课堂上,老师讲完讲义的内容后,放了当时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东北)时的一张幻灯片……(这一事件后被人简称为“幻灯事件”)第二件事:190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医学。在日本仙台医专,1905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课堂上,老师讲完讲义的内容后,放了当时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东北)时的一张幻灯片……(这一事件后被人简称为“幻灯事件”)

  9. 这一件事震动了他,使他“学医救国”的理想破灭,他感到,如果是愚昧的国民,即使身体如何强壮,也只能扮演两种角色:做“示众”的材料或者看客,死多少都是不可惜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春,鲁迅由仙台回到了东京,从事文艺活动。这一件事震动了他,使他“学医救国”的理想破灭,他感到,如果是愚昧的国民,即使身体如何强壮,也只能扮演两种角色:做“示众”的材料或者看客,死多少都是不可惜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春,鲁迅由仙台回到了东京,从事文艺活动。

  10. 这是鲁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没有这个转折,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鲁迅。这是鲁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没有这个转折,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鲁迅。 • 没有这个转折,20世纪的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医生,却少了一个思想、文化、文学伟人。

  11. 第三件事:1909年从日本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满怀希望迎接这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可是,他失望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特殊的追求:“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第三件事:1909年从日本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满怀希望迎接这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可是,他失望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特殊的追求:“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 • 前者,成了鲁迅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改造国民性,启蒙”;后者,则成了鲁迅创作的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来源之一。

  12. 第四件事:五四前夜,钱玄同拜访鲁迅。钱见他拓古碑,劝其写点新文学作品——两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结果,启开了鲁迅早就抱有的“用文艺唤起国民”的心智…… 终于,鲁迅拿起了笔,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成了鲁迅成为伟大文学家的直接契机。

  13. 第五件事:1926年为躲避迫害,从北京到厦门大学教书。1927年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后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开始他生命最后十年的光辉历程。第五件事:1926年为躲避迫害,从北京到厦门大学教书。1927年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后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开始他生命最后十年的光辉历程。

  14. 在广州,鲁迅亲眼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事实。(按鲁迅的说法是四·一五——因广州的反革命政变发生在这一天。四·一二是在上海发生的反革命政变,因是反革命政变的开始日,习惯上人们都用四·一二。)这一事变,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四·一二,也就成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广州,鲁迅亲眼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事实。(按鲁迅的说法是四·一五——因广州的反革命政变发生在这一天。四·一二是在上海发生的反革命政变,因是反革命政变的开始日,习惯上人们都用四·一二。)这一事变,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四·一二,也就成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5. 二、思想历程 • 学术界普通的观点是:四·一二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分界线(主要指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观),以此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划分的依据,主要是鲁迅对人生、社会看法的根本转变。之前,他主要信奉进化论与个性主义并以此来观察、解释人生、社会现象;之后,“思路”被轰毁,开始自觉接受阶级论与集体主义。

  16. 简言之,鲁迅的思想历程是: •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 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 • 作为思想转变的具体资料,是鲁迅后来收入自己的杂文集《而已集》中的《答有恒先生》一文。

  17. 最早对鲁迅思想历程作如是划分的人物是瞿秋白。1933年,他以“何凝”为笔名写了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认为,鲁迅的思想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身份是“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最早对鲁迅思想历程作如是划分的人物是瞿秋白。1933年,他以“何凝”为笔名写了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认为,鲁迅的思想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身份是“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

  18. 此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结论。其间虽有人别出心裁或者认为鲁迅思想的转变不是在“四·一二”,而是在之前;或认为阶级论、集体主义思想在鲁迅前期早已有之等等,但都因没有太强的说服力而未引起什么重视。此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结论。其间虽有人别出心裁或者认为鲁迅思想的转变不是在“四·一二”,而是在之前;或认为阶级论、集体主义思想在鲁迅前期早已有之等等,但都因没有太强的说服力而未引起什么重视。 • 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鲁迅思想的转变呢?(即鲁迅前、后期思想的区别呢?)

  19. (1)历史观 • 前期:从个性主义出发,任个人而排众数; • 后期:对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20. 前期,鲁迅信奉个人主义,尤其赞赏易卜生在《国民公敌》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孤独的人。前期,鲁迅信奉个人主义,尤其赞赏易卜生在《国民公敌》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孤独的人。 • 后期,鲁迅断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充分认识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主要是人民大众,认识到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

  21. (2)认识论 • 前期,重精神,轻物质,主张先改造人的精神而后才能改造社会,认为,精神改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这种脱离客观经济基础而提出的主张,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的倾向。 • 后期,主张社会的革命,认为“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打走了。”从社会革命出发,来看待社会进步的动力,其思想也就从唯心主义认识论,转变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

  22. (3)社会观 • 前期从进化论(the theory of evolution)出发,坚信:“青年必胜于老人”,“新必胜于旧”,“将来必胜于现在”(随感录四十一)。又在《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进,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23. 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明确地勾画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抓住了新陈代谢这个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但由于过于强调社会进化的“直线性”特征,带有明显的“生物进化论”的痕迹,完全忽视了社会进化要经过斗争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上层人与下层人矛盾的必然性,新事物与旧事物矛盾的客观性。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明确地勾画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抓住了新陈代谢这个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但由于过于强调社会进化的“直线性”特征,带有明显的“生物进化论”的痕迹,完全忽视了社会进化要经过斗争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上层人与下层人矛盾的必然性,新事物与旧事物矛盾的客观性。

  24. 后期认为同是青年却分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他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的老太婆身受的酸辛,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阶级论意识,代替了进化论的意识,并明确指出,社会要发展必然要进行革命,而“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翼联盟的意见)后期认为同是青年却分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他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的老太婆身受的酸辛,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阶级论意识,代替了进化论的意识,并明确指出,社会要发展必然要进行革命,而“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翼联盟的意见)

  25. (注:我说鲁迅前后期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富了。)(注:我说鲁迅前后期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富了。)

  26. 鲁迅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鲁迅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时间不一样。鲁迅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鲁迅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时间不一样。 • 早期信奉“浪漫主义”,标志是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 • 五四以后,转向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 ——主要从创作中表现出来。其文艺理论,也主要侧重于现实主义。

  27. 三、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 对鲁迅的评价,学术界一直沿用毛泽东的论断: •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 • 文学家、 • 思想家、 • 革命家。

  28. 我虽然也同意这一评价,但总觉得这一评价: • 1.太政治化; • 2.太抽象,缺少个性内涵。(因为,人类文学史上一切被称为“伟大文学家”的人,也可以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曹雪芹等)。 • 那么,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个性特征何在呢?我认为:

  29. 孤 寂 的 巨 人

  30. 我的评价,不在于否定“三个伟大”,而在于赋予这一评价以个性内容,也由此来解释鲁迅生前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行为。我的评价,不在于否定“三个伟大”,而在于赋予这一评价以个性内容,也由此来解释鲁迅生前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行为。 • 我评价的落脚点是“巨人”; • 我评价的着眼处是鲁迅的“孤寂”。 • 为什么说鲁迅是“孤寂“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31. 1.从个人生活来看: • 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至于左联时期的所谓“同道”,如周扬、夏衍,或因思想差异,或者因人格的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私交。虽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在“左联”中,鲁迅都唱着主角,那主要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并非是“朋友”之谊使然

  32. 五四时期,他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与他都没关系;他倡导过“语丝社”等,其中多数人与他关系都很一般。至于像高长虹之类,接受过他的无私的帮助,却反过来攻击他,更使他感到人心的难测,所以他不合群。五四时期,他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与他都没关系;他倡导过“语丝社”等,其中多数人与他关系都很一般。至于像高长虹之类,接受过他的无私的帮助,却反过来攻击他,更使他感到人心的难测,所以他不合群。

  33. 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

  34. 鲁迅与内山完造

  35. 瞿秋白

  36. 鲁迅与内山完造结识得很晚(28年)。瞿秋白,鲁迅曾送给瞿秋白一幅清人何瓦琴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回怀视之。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就被国民党抓住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鲁迅与内山完造结识得很晚(28年)。瞿秋白,鲁迅曾送给瞿秋白一幅清人何瓦琴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回怀视之。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就被国民党抓住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

  37. 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加重了他的孤独。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加重了他的孤独。

  38. 1923年,兄弟失和,周作人与鲁迅绝交,鲁迅搬出家,另觅房子居住,就是北京砖塔胡同61号,即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秋夜》就写于此。其孤寂之感溢于言表。1923年,兄弟失和,周作人与鲁迅绝交,鲁迅搬出家,另觅房子居住,就是北京砖塔胡同61号,即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秋夜》就写于此。其孤寂之感溢于言表。

  39. 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许是为发表的原因,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与鲁迅交往时间最长,相处最熟,感情最要好的女学生是许羡苏。1920年相识,鲁迅写给许羡苏的信件,比《两地书》多多了。见马蹄疾著:《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许是为发表的原因,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与鲁迅交往时间最长,相处最熟,感情最要好的女学生是许羡苏。1920年相识,鲁迅写给许羡苏的信件,比《两地书》多多了。见马蹄疾著:《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

  40. 2.从情感世界看: • 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身心。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

  41. 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 • 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 • 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42. 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正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一样“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正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一样“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

  43. 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看重,是符合人性的。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见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第55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看重,是符合人性的。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见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第55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4. 3、从思想境界看 • 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的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

  45. 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 • 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的伟大和巨人风范。

  46. 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

  47. 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的与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到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的与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到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

  48. 正如他1933年《题<彷徨>》一诗中所说: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49. (如,对复古派学衡与甲寅的论争中,鲁迅在《估〈学衡〉》中分析他们的翻译,说他们将“乌托邦”译为“乌托之邦”;说他们的文章《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在《答KS君》中说甲寅主帅章士钊的文章,“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况’之类”。)(如,对复古派学衡与甲寅的论争中,鲁迅在《估〈学衡〉》中分析他们的翻译,说他们将“乌托邦”译为“乌托之邦”;说他们的文章《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在《答KS君》中说甲寅主帅章士钊的文章,“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况’之类”。)

  50. 既然,在同辈人中找不到思想的共鸣者,所以,孤寂的鲁迅将目光转向了青年。他一生那么热情地帮助、奖掖青年人,如殷夫、柔石、叶紫、萧军、萧红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在此。既然,在同辈人中找不到思想的共鸣者,所以,孤寂的鲁迅将目光转向了青年。他一生那么热情地帮助、奖掖青年人,如殷夫、柔石、叶紫、萧军、萧红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在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