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18 Views
第 24 章 肝炎病毒.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THE END.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属小 RNA 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肝 RNA 病毒属 ( Hepatovirus ) ,. 二、病毒特性. ( 一 ) 形态结构 呈 20 面立体对称
E N D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THEEND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肝RNA病毒属(Hepatovirus),
二、病毒特性 • (一)形态结构 • 呈20面立体对称 •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二)基因组 (三)培养特性 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株细胞对HAV敏感,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 (四)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 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三、临床意义 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于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病毒属(Hepadnavirus)。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2.免疫学检测 (1) 抗体检测: ①抗HAV IgM ;②抗HAV IgG或抗HAV总抗体 (2) 抗原检测 3. 核酸检测 (1) 核酸分子杂交法 (2) RT-PCR
二、病毒特性 • (一)形态结构 • HBV患者血清中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的颗粒: •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 ① 外衣壳:病毒的包膜,含有HBsAg、pre-S1、pre-S2 • ② 内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衣壳蛋白构成HBeAg • ③ 核心: 核酸(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2.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的,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由HBsAg,即病毒的包膜组成。可能是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HBsAg游离于血循环中。2.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的,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由HBsAg,即病毒的包膜组成。可能是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HBsAg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100~700nm。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二)基因组 双股非闭合环状DNA,2条DNA链长短不一,均未形成完整的环状,留有缺口。HBV DNA负链有四个开放区,分别称为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 S区分为2部分,S和前S基因。S基因编码表面蛋白。前S基因,编码Pre-S1和Pre-S2蛋白。 C区包括前C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 P区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 X区编码154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可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三)培养特性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四)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三、临床意义 •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血液及体液 母婴传播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2.免疫学检测 3. 核酸检测
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分亚型(a, d/y, w/r, adr) • 产生抗-HBs • 核心抗原HBcAg: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表明病毒在复制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象征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dae)的丙型肝炎病毒属。根据基因序列差异分为20多个基因型,常见者Ⅰ~Ⅵ型。
二、病毒特性 • (一)形态结构 • 40~60nm球形 • 有包膜 • 单正链RNA (二)基因组
(三)培养特性 黑猩猩是研究HCV感染的可靠动物模型; HCV的细胞培养迄今也未成功。 (四)抵抗力 HCV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三、临床意义 • 传播途径似HBV •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 潜伏期: 4-8周 • 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 免疫力不牢固 • 易感人群感染HCV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 • 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2.免疫学检测 1) 筛选试验HCV抗体检测主要采用ELISA法; 2)确证试验 常用条带免疫法(strip immunoassay, SIA),尤其是重组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 RIBA), 3. 核酸检测 (1) RT-PCR (2) bDNA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属于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 δ病毒属(Deltavirus),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二、病毒特性 • (一)形态结构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形成35-37nm颗粒 • 单负链环状RNA
(二)基因组 • 1.7Kb-ssRNA • 含9个ORF (三)培养特性 敏感动物:黑猩猩、美洲旱獭、东方土拨鼠, 我国利用人胎肝细胞已成功建立HDV、HBV感染的体外培养系统。 (四)抵抗力
三、临床意义 • 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HBsAg阴转。 • 根据与HBV感染的关系,可将HD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 1. 同步感染(coinfection) :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复制水平较高,极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迄今未用于临床 2.免疫学检测 1)HDV抗原 2)抗HDV IgM 常采用捕捉法ELISA 3)抗HDV 总抗体常采用竞争法检测 3. 核酸检测:RT-PCR和核酸杂交法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一、分类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属于嵌杯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嵌杯病毒属(Calicivirus)。 二、病毒特性 • (一)形态结构 • 球形,无包膜 • 直径32~34nm • 单正链RNA,
(二)基因组 • 全长约7.5kb • 基因组结构为5′-NCR-NS-S-NCR-Poly(A)- 3′, • 共有3个互相重叠的ORF。 (三)培养特性 常用的动物模型是黑猩猩、绒猴、恒河猴等; 体外细胞培养不易获得成功。 (四)抵抗力 HEV不稳定,对高盐、氯仿、氯化铯和反复冻融等敏感
三、临床意义 •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传播具明显季节性 • 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 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 尚末发现有2次发病者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 迄今未用于临床 2.免疫学检测 ELISA检测HEV抗体 3. 核酸检测:RT-PCR者血清、胆汁和粪便中的HEV RNA,是诊断急性戊型肝炎特异性最好的方法。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 HGV) 属于黄病毒科的丙型肝炎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全长约9.5kb,整个基因组仅有一个ORF, 庚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传染源多为患者,主要经输血等非肠道途径传播,也存在母婴传播、家庭内传播及静脉注射吸毒和医源性传播等,常与HBV或HCV合并感染。 HGV感染的诊断以RT-PCR和ELISA检测为主
二、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 ◎初步归类为细小DNA病毒科; ◎为负单链环状DNA病毒,无包膜,呈球形,直径为30~50nm; ◎基因组长约3.8kb,含有2个ORF ; ◎TTV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根据其变异大小可将TTV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 ◎TTV主要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此外可能存在消化道传播。 ◎TV是否引发急、慢性肝炎,是否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目前尚无定论。 ◎TTV微生物检查主要是采用PCR检测血中TTV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