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462 Views
供應鏈體系成員之資訊分享. SCM 期末報告 組員:碩研流通二甲 陳宇軒 吳俊儀 林家民 方浩銓 報告人:陳宇軒. 報告大綱. 前言 供應鏈體系之資訊分享 供應鏈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供應鏈資訊分享之內容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層級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模式 總結 參考文獻. 前言. 企業與企業之間即時的資訊交換與處理效率,使得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關係愈緊密,供應鏈成員彼此愈趨透過資訊流的連結,建立一個利益共享、相互依賴的關係
E N D
供應鏈體系成員之資訊分享 SCM期末報告 組員:碩研流通二甲 陳宇軒 吳俊儀 林家民 方浩銓 報告人:陳宇軒
報告大綱 • 前言 • 供應鏈體系之資訊分享 • 供應鏈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 供應鏈資訊分享之內容 •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層級 •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模式 • 總結 • 參考文獻
前言 • 企業與企業之間即時的資訊交換與處理效率,使得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關係愈緊密,供應鏈成員彼此愈趨透過資訊流的連結,建立一個利益共享、相互依賴的關係 • 現代專業分工的概念與通路的複雜性,使整個需求的滿足無法由單一企業完成,快速回應需求日益殷切,統合供應鏈體系上、中、下游,在供應鏈體系中,建立垂直整合的資訊分享
資訊分享 1/4 • Carter and Ferrin【2】指出資訊分享為延伸內部功能至供應鏈體系之其他企業,形成一共同合作之整合網路,以共享的資訊內容與詳實的計畫,達成通路效益的提升。 • Gentry【7】認為資訊分享是指在供應鏈中,企業與企業間對於資訊的交換及開放溝通。所以資訊分享強調的是資訊內容在交換時,所能呈現出真實發生狀況的程度。
資訊分享 2/4 • Gentry【7】跨組織合作雖然在各個夥伴關係的協議上有其獨特定,但通常都會包括 (1)增加對品質的重視 (2)在成本降低計畫及持續改善方面的合作 (3)資訊的交換及開放溝通 (4)分散風險及報酬的長期方法 →資訊的交換在組織合作上發揮很大的作用
資訊分享 3/4 • Ellram and Hendrick【5】也指出,在供應鏈當中,跨組織的完整資訊分享必須要包含: (1)夥伴間願意分享銷售預測 (2)高度分享技術資訊 (3)共同規劃主要議題之效力 (4)雙方了解其產品銷售程度
資訊分享 4/4 • Lee et al.【8】指出在供應鏈當中,扭曲而且不完整的資訊是導致企業無效率的一大問題,包括過量的存貨累積、產能規劃失調、沒效率的運送、生產排程錯誤、顧客服務品質差及降低利潤等 • 小結→資訊分享為在供應鏈中企業與企業間,透過完整、即時和透明化的資訊相互交換與傳遞,並共同參與行銷、製造的計畫,以創造更具規模經濟的利益。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1/6 • Lee & Whang【10】 • 資訊的扭曲會導致極大的無效率,不是單一廠商所能解決的,必須由供應鏈全體成員來共同解決。 • 透過先進的資訊技術,資訊分享將促使供應鏈的合作夥伴更緊密的協調、合作,以達成整個供應鏈績效的最佳化 • 供應鏈中促成上下游彼此合作的重要機制即是供應鏈夥伴間的資訊交換(資訊流)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2/6 • Chen et al. 、 Lee et al. 【3,8】 • 欲降低長鞭效應可透過供應鏈上下游間合作協調的機制達成,而此協調機制包括資訊分享、通路結盟和有效的營運等。 • 集中化的資訊(Centralized Information),即資訊分享,可以明顯的降低長鞭效應,不能完全消弭。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3/6 • Bourland et al. 【1】認為供應商運用正確的需求資訊,可以降低存貨、改善配送貨物到顧客的可靠度。 • Church 【4】說明供應鏈中,廠商之間適時且有效率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即時掌握存貨資訊將可使廠商安排最低的安全存貨,更快速地回應市場上的變動。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4/6 • Lee et al. 【9】在顧客需求屬於非穩定的情況下,若顧客需求和時間歷程具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則資訊分享的價值將會被更突顯 • Gavirneni et al. 【6】指出比較完全的、部分的資訊分享和甚至完全沒有資訊分享的情況,在節省成本方面,資訊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有助益的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5/6 • Strader et al.【13】 • 資訊分享決策可依(1)資訊內容(2)資訊傳遞的層級多寡(3)資訊分享的來源,三個方向來制定 • 資訊分享的主要功能是整個企業透過資訊網路的建設來進行溝通、協調,並適時做出正確的決策
資訊價值與資訊分享重要性 6/6 • Lee & Wang【10】供應鏈中的資訊分享存在幾項實施上的挑戰 • 合作夥伴之間對於敏感性高的成本資料不願公開 • 資訊的保密性問題 • 資訊分享所需要建置的資訊設備其花費 • 風險應如何分擔 • 小結→資訊分享已成為供應鏈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唯有供應鏈所有成員的彼此合作,利用資訊分享增進供應鏈之間的協調和規劃,才能達到整體供應鏈的最佳效能,達成資訊分享的目的。
資訊分享之內容 1/5 • Slats et al【12】提出資訊分段點(Decoupling Point) • 供應鏈前段(Upstream):介於供應商與分段點間,庫存控制(Stock Control)與補貨(Replenishment)需求由需求預測決定 • 供應鏈後段(Downstream):介於分段點與終端顧客(End-Customers)之間,庫存控制與補貨需求直接依顧客需求決定
資訊分享之內容 2/5 • 資訊分段點(Decoupling Point) • 可視為個別獨立需求(Independent Demand)轉化成相依需求(Dependent Demand)的控制點 • 就整合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便是決定「資訊分段點」在整體供應鏈的所在位置(Location) • 最關鍵的工作是供應鏈上每個成員的程序改造(process re-engineered)
資訊分享之內容 3/5 • Handifield and Nichols (1999)針對 供應鏈IOIS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主要資訊的組成,認為 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 求,IOIS 必須要提供充 足的資訊類別
資訊分享之內容 4/5 • Gattorna【15】對資訊內容的使用跟資訊的型態區分出三種資訊的類型 • 即時資訊:交易事件資料,即時生產,不保留 • 動態資訊:正進行改變的資訊,有較明顯的複雜性 • 穩定資訊:不常改變且使用較久的文件
資訊分享之內容 5/5 • Lee & Whang【10】將廠商資訊分享的種類分為六種:存貨水準、銷售資料、追溯/追蹤訂單、銷售預測、生產/運送排程與其他資訊 • 物流中心的資訊需求分為兩大類: • 物流作業資訊:商品在物流中心的存放與作業資訊,包含有商品進出、倉儲狀態等 • 通路資訊:顧客服務資訊、需求預測、訂單資料、退貨處理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層級 • 供應鏈體系間資訊分享分為四個層級【11】 第一層級 買方與供應商交換訂單資訊 (訂單處理資訊層級) 第二層級 買方與供應商分享營運資訊 (作業資訊層級) 第三層級 分享策略性資訊 (策略性資訊層級) 第四層級 分享策略與競爭性資訊 (策略及競爭性資訊層級)
買方與供應商交換訂單資訊層級(訂單處理資訊層級)買方與供應商交換訂單資訊層級(訂單處理資訊層級) • 買方與供應商交換訂單資訊可藉由EDI或Extranet來達成 • 透過EDI交換訂單資訊降低了訂單的週期時間與交易成本,減少存貨成本 • 通路夥伴所改善的效率是獨立的,並沒有整合的利益出現,只有各自的效能有所提升 • 主要的重點在於資訊科技的投資成本考量上 • Ex.電子訂購(Electronic Ordering)
買方與供應商分享營運資訊層級(作業資訊層級)買方與供應商分享營運資訊層級(作業資訊層級) • Ex.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VMI) • 買方分享庫存水平資訊給它的供應商,如此供應商可管理在顧客端它所供應的產品庫存 • 降低供銷雙方成本 • 降低供應不確定性,降低顧客端的庫存水準 • 供應商利用資訊來調整其生產計畫,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其價格競爭力
分享策略性資訊層級(策略性資訊層級) • 品牌獨特資訊(Brand-Specific Information) • QR、CR、ECR即屬於這種模式 • 資訊分享的範圍從總合性庫存資訊到每一筆產品交易資訊,除VMI模式所得到的好處外,供應商從分析其產品零售商的銷售點POS資訊,獲得較精確的需求預測 • 整個供應鏈管理由推式(Push)轉成拉式(Pull)系統
分享策略與競爭性資訊層級(策略及競爭性資訊層級)分享策略與競爭性資訊層級(策略及競爭性資訊層級) • Ex.品類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 • 主要是獲得在相同產業的競爭優勢 • 買方同時向不同供應商訂購同一類別產品,買方允許其中一個供應商能取得有關庫存水平與POS資訊,將帶給這個供應商策略性利益,提高需求預測精確度和競爭性利益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層級—小結 • 資訊分享方式,主要是買方提供或允許供應商擷取有關產品庫存或銷售資訊,以便供應商能較精確的預測其下游通路夥伴的需求 • 需求的不確定性降低,供應商得以有效的管理庫存和規劃生產,運用資訊科技降低交易成本與訂單週期時間(Order Cycle Time)
供應鏈體系中資訊分享的模式【14】 • 模式一(Up Share) • 模式二(Down Share) • 模式三(Bi-Share) • 模式四(Multi-Share) • 模式五(Synchronization)
總結 1/2 • 資訊分享有助於整體供應鏈的效率,供應鏈內的企業實體彼此協調合作以爭取供應鏈的最大競爭力 • 企業內部與企業間的各種資訊分享,尤其是原物料供應與產品需求等資訊,已成為企業資訊系統投資的主要決定因素 • 供應鏈夥伴間應建立資訊透明化系統、加速資訊分享,將供應鏈上下游資訊整合,促使供應鏈夥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總結 2/2 • 上游供應商應善用供應鏈資訊,對生產模式和訂貨決策作出最佳的規劃,如此便可提升本身的競爭力 • 供應鏈成員應當加速上下游廠商之間充分的資訊分享,運用資訊科技幫助供應鏈成員充分資訊分享 • 需求和供給的資訊透明化,促使供應商成員皆可以正確且即時地掌握市場需求的脈動,對存貨有更好的控制和管理,使整體供應鏈運作更為順暢
參考文獻 1/6 • 1. Bourland, E. K., G. S. Powell, et al. (1996). "Exploiting Timely Demand Information to Reduce Invento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2: 239-253. • 2. Carter, J. R., and Ferrin, B. G. .,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6, Iss. 1, 1995, pp. 189-212. • 3. Chen, F., Z. Drezner, et al. (2000). "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imple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 Lead Tim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6(3): 436-443.
參考文獻 2/6 • 4. Church, F. (1999).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Electronics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40(3): 7-15. • 5. Ellram, L. M. and Hendrick, T. E., “Partnering Characteristics: A Dyad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6, 1995, 41-63. • 6. Gavirneni, S., R. Kapuscinski, et al. (1999).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ience, 45(1): 16-24.
參考文獻 3/6 • 7. Gentry J. J., “The Role of Carriers in Buyer-Supplier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7, Iss. 2, 1996, pp. 35-55. • 8. Lee, L. H., V. Pandiarajan, et al. (1997).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1997 38(3): 93-102. • 9. Lee, L. H., J. A. Jacko, et al. (1999). "Shared Supply Chain Info Leads to Efficiencies." IEE Solutions: 10.
參考文獻 4/6 • 10. Lee, L. H. and S. Whang (2000).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Int. J.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1): 79-93. • 11. Seidmann, A. & A. Sundararajan, “Shar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ascoss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Contracting,” in C. F. Kemerer(Ed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How IT Shapes Competi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pp. 107-136.
參考文獻 5/6 • 12. Slats, P. A., Bhola, B., Evers, J. J. M., and Dijkhuizen, G., 1995, “Logistic Chain Model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7, 1-20. • 13. Strader, T. J., Lin, F. R., et al. (1999).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on Order Fulfillment in Divergent Differentiation Supply Chains."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7(1): 16-25. • 14. 陳宇軒、賴宥辰、黃仲正,2003年,「電子化環境下供應鏈體系之資訊分享機制與模式」,2003年電子商務經營與管理研討會,逢甲大學
參考文獻 6/6 書籍部份 • 15. Gattrna, J. L., “Srategic Supply Chain Alignment,”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 1st ed., 1998. • 16. Handfield, R. B., and Nichols, E. L., “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tice-Hall Internation Edition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