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92 Views
新產品開發. 新產品的開發,起初均源自想法,後來再引伸為滿足潛在客戶及企業關係人的需求,以及各種包羅萬象的行銷計畫。 產品設計與規劃除工程技術部門外,亦涉及到行銷、採購、製造、售後服務等部門。 企業進行產品開發工作時,必須針對產品之特性,包括:製程複雜度、產品功能變化性、應用環境特性、零組件數目四大部份。. 產品開發可區分為四大階段 產品企劃、 產品設計、 產品量試、 量產及銷售服務. 產品開發三大類. 新設計的產品( brand new product )、 產品升級( upgrade )或成本降低( cost-reduction )、
E N D
新產品開發 新產品的開發,起初均源自想法,後來再引伸為滿足潛在客戶及企業關係人的需求,以及各種包羅萬象的行銷計畫。 產品設計與規劃除工程技術部門外,亦涉及到行銷、採購、製造、售後服務等部門。 企業進行產品開發工作時,必須針對產品之特性,包括:製程複雜度、產品功能變化性、應用環境特性、零組件數目四大部份。
產品開發可區分為四大階段 • 產品企劃、 • 產品設計、 • 產品量試、 • 量產及銷售服務
產品開發三大類 • 新設計的產品(brand new product)、 • 產品升級(upgrade)或成本降低(cost-reduction)、 • 顧客化(customization)
新設計的產品 企業在過去未曾製造,因此並無產品設計與製造之相關經驗可供協助。使得在進行產品開發時,企業對產品市場需求與生產製造之因應能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在產品應提供之功能、製程設計、零組件需求數目、外界技術環境發展狀況等,也有較大的設計空間。
產品升級或成本降低方式 企業已有設計與製造之經驗,對於顧客的需求較能掌握,且在製造技術、零組件需求方面已具有經驗,產品開發之工作可由產品重定位開始,根據顧客期望資料,運用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 VA)技術來進行產品升級或成本降低工作。
顧客化產品發展 由顧客提供樣品或設計藍圖,再由企業依照樣品或藍圖上所訂定之規格進行生產。產品之功能及規格主要來自顧客期望,在製造技術、零組件需求方面均較為明確。
產品開發程序 • 循序式(sequential)新產品開發 • 整體式(holistic)新產品開發 • 重疊式(overlapping)新產品開發 • 雜亂式(chaotic)新產品開發
循序式(sequential)新產品開發 在企業的新產品策略制定完成之後,主要依循產品開發程序:激發產品創意與概念、篩選與評估、初步設計、市場機會分析、產品發展、市場測試、正式上市進行,同時對於新產品開發的每一步驟均需妥加規劃與管理。
整體式(holistic)新產品開發 「整體式」或「橄欖球式」的產品發展,由一支新產品開發團隊,攜手在整個開發過程中的所有階段,一起衝鋒陷陣。
重疊式(overlapping)新產品開發 將不同部門、但是相關的人員重疊在同一矩陣內,並且定義清楚他們在矩陣內進行交流的遊戲規則,因而能夠成功地消除存在於不同部門之間溝通上的「藩籬」。
雜亂式(chaotic)新產品開發 • 新產品開發過程相當混亂、毫無章法,開發過程最大的特色在於充滿了失控與衝突。 • 在發展的過程中,成員空間較大、較為自由,能激發出有創意的答案,或者突破性的想法。 • 對很多擁有新點子,卻不被重視的草創公司而言,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產品開發的技術 • 田口方法、 •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 製造導向設計/裝配導向設計、 • 穩健設計、 • 模組化設計、 • 品質機能展開、 • 同步工程、 • 反向工程
田口式方法 利用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的概念評估品質,採用實驗設計的方法使產品不易受到不想要或無法控制的因子之影響,以減少產品變異,提昇產品品質。
標竿學習 以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自有產品(現有或研發中)與競爭產品的長處、弱點、機會、以及威脅,並選定期望能達成之品質水準,以做為研發或品質階段改善之參考標準。
製造導向設計/裝配導向設計 將材料轉變成成品的一連串過程中,必須能以簡單、迅捷且經濟的方式完成所有的作業;將此觀念應用在設計階段,即是製造導向設計。而裝配導向設計是指於設計階段加入人因的考慮,使裝配時更簡易方便,因而提高工作效率。
品質機能展開 品質機能展開主要是將顧客期望轉換成工程代用特性,以訂定產品設計品質的標準,再將設計品質有系統的展開到各機能零件的品質,以及製造工程各要素相互關係上,使產品在事前就完成品質保證活動,確保顧客的需求得到滿足。
設計服務的重要概念 1.服務設計包含哪些元素 2.如何設計差異化服務 3.如何分解服務成更細項的服務組合 4.如何設計保證品質的服務 5.服務的成本計算及定價
服務設計的型態 1.根據創意的全新服務設計 2.就目前已有的服務,對內容、作業、水準、品質做改變與改善
服務設計的兩個層次 1.服務理念、內容或方式的設計 一種創新過程與結果 2.服務程序、步驟與作業的設計 依照創新的服務構想設計具體的服務 作業
Murdick(1990)認為服務設計有九種形式: 1.就目前已提供的服務發展新的服務組合、 2.開發新的服務需求及新的市場、 3. 就目前已提供的服務發展新的應用方式、 4.改進現有服務品質、 5.降低現有的服務成本、 6. 降低現有服務所會產生的污染公害、 7.降低使用某個服務的困難性、 8.服務的標準化、 9.重新設計服務,滿足新的法令或政策要求
Gronors(1987)將服務設計的內容分為: 1.服務主體的核心服務(core service)、 2.協助核心服務進行的促進服務(facilitating service)、 3.增加服務價值並促使與競爭者差異化的輔助服務(supporting service)
Schmenner (1998)考慮勞力密集度以及顧客互動和顧客化兩構面的服務程序矩陣, • 服務工廠(service factory) • 服務商店(service shop) • 大量服務(mass service) • 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
1.服務工廠(service factory)提供標準化的服務,它需要高資本的投資,且與線性流動的製造工廠很相似 2.服務商店(service shop)允許較多訂製化的服務,但是它必須在高資本的環境中運作,就如零工式工場一般 3.大量服務(mass service)顧客是在勞力密集的環境中,接受無顯著差異的服務 4.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顧客會受到個別的注意
Fitzsimmons提出服務套裝(service package)的概念: 1.支援的設施(supporting facility):實體資源必須存在才能提服務。 2.便利的貨品(facilitating goods):買主所購買(或消費)的材料或是顧客所提供的項目。 3.外顯的服務(explicit services):顧客可觀察或感覺得到的益處,它包含了服務的基本特徵。 4.內含的服務(implicit services):顧客隱約感覺到的心理益處,它是服務的附帶特徵。
賴士葆(民84)認為服務設計分為四個步驟: 1.收集有關服務本身的性能規格、人力技能的可得性(availability)、以及相關設備等資訊 2. 發展觀念方案(conceptual alternative)將服務的性能規格轉換成服務設計 3.設計與測試雛形 4.發展服務的最後設計、圖面與規格
Ramaswamy(1996)提出構建服務設計的四大步驟:Ramaswamy(1996)提出構建服務設計的四大步驟: 1.定義服務設計的屬性 2.訂定設計服務之水準 3.產生並評估各種設計理念 4.進行服務的詳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