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12k Views
第 18 章 感觉器官 Sense organs. 组成. 眼 ( eye ) 耳 ( ear ) 鼻 舌 皮肤中的各种感受器. 重点及难点. 重点 眼球壁分层及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内耳螺旋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内耳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螺旋器的结构和功能. 一、眼 ( eye ). 1 、 眼球 ( eye ball ) 眼球壁(外 →内) : 纤维膜 ( fibrous tunica) 角膜 (cornea) : 前 1/6 巩膜 (sclera) : 后 5/6
E N D
组成 眼(eye) 耳(ear) 鼻 舌 皮肤中的各种感受器
重点及难点 • 重点 • 眼球壁分层及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 内耳螺旋器的结构和功能 • 难点 •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 内耳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螺旋器的结构和功能
1、眼球(eye ball) 眼球壁(外→内): 纤维膜(fibrous tunica) 角膜(cornea):前 1/6 巩膜(sclera):后 5/6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虹膜(iris) 睫状体(ciliary body) 脉络膜(choroid) 视网膜(retina)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附属器官
1、眼球(eye ball) 眼球壁(外→内): 纤维膜(fibrous tunica) 角膜(cornea):前 1/6 巩膜(sclera):后 5/6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虹膜(iris) 睫状体(ciliary body) 脉络膜(choroid) 视网膜(retina)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附属器官
cornea: 角膜上皮(corneal epithelium):再生能力强 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基底面平坦 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前界层(anterior limiting lamina):无再生能力 角膜基质(corneal stroma):又称角膜固有层,最厚 胶原纤维:胶原原纤维 角膜细胞(corneal cell):成纤维细胞 基质: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适量水分 后界层(posterior limiting lamina):由后上皮再生 角膜内皮(corneal endothelium):单层扁平上皮
胶原原纤维板层:由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组成。原纤维粗细一致,其间充以糖胺多糖等成分。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相互垂直。板层之间为扁平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原纤维板层:由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组成。原纤维粗细一致,其间充以糖胺多糖等成分。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相互垂直。板层之间为扁平的成纤维细胞。
角膜透明 1、角膜上皮不角化,且不含色素细胞 2、角膜基质:无血管 胶原原纤维:粗细一致、排列规则 基质:含适量兼相对恒定的水分 (使各成分的折光率一致) 1、角膜缘血管 2、房水 3、空气中氧气 角膜营养
巩膜(sclera) 乳白色,不透明,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巩膜于眼球后方被视神经纤维穿过处变薄且多孔,称筛板。 功能: 1、维持眼 球外形 的支架 2、保护
角膜缘(corneal limbus):角膜与巩膜交界处,血管丰富。 巩膜静脉窦(sinus venous sclerae) :又称Schlemm管 小梁网(trabecular meshwork):来自角膜后界膜的纤维 小梁:表面覆有内皮 小梁间隙:相互通连
1、眼球(eye ball) 眼球壁(外→内): 纤维膜(fibrous tunica) 角膜(cornea):前 1/6 巩膜(sclera):后 5/6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虹膜(iris) 睫状体(ciliary body) 脉络膜(choroid) 视网膜(retina)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附属器官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组成:疏松结缔组织、血管、色素细胞。
虹膜(iris) 位于角膜后方,形如圆盘,外缘与睫状体相连,中央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内。 前缘层(anterior border layer) 一层不连续、扁平的成纤维细胞。 虹膜基质(iris stroma) 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影响虹膜颜色) 上皮层:(视网膜盲部) 表层:立方形色素上皮。 深层:特化为肌上皮细胞,胞质内含肌丝和色素颗粒。 瞳孔括约肌:靠近瞳孔缘,为环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开大肌:其余部分,呈放射状,受交感神经支配。
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又称虹膜角膜角(iridocorneal angle),在眼球矢状面上为角膜、巩膜、虹膜三者相连的夹角。房水由此处进入小梁网和巩膜静脉窦。
睫状体(ciliary body) 在眼球矢状面上呈三角形。 位于虹膜的后外方,前与虹膜根部相连,后延续为脉络膜。睫状体的睫状突表面有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睫状肌层:为内环、中放射、外纵平滑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视近物→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前内侧→睫状小带松弛 →晶状体变厚 视远物→睫状肌舒张→睫状体后移→睫状小带拉紧 →晶状体变薄 睫状基质(ciliary stroma)(血管层):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 上皮层:分两层,均为立方上皮。(视网膜盲部) 深层:含色素颗粒。 表层:不含色素颗粒,分泌房水、形成玻璃体和睫状小带。
脉络膜(choroid)——暗室 疏松结缔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血管和多突起的色素细胞。在贴近视网膜的部分,含有密集的毛细血管网,供应视网膜营养。脉络膜与视网膜之间有一层均质的薄膜,称玻璃膜。
1、眼球(eye ball) 眼球壁(外→内): 纤维膜(fibrous tunica) 角膜(cornea):前 1/6 巩膜(sclera):后 5/6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虹膜(iris) 睫状体(ciliary body) 脉络膜(choroid) 视网膜(retina)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附属器官
视网膜(retina) 眼球壁最内层,柔软而透明。 盲部:衬于睫状体和虹膜内面(即两者的上皮层) 无感光作用 视部:衬于脉络膜内面 有感光作用 锯齿缘 视网膜是高度特化的神经组织。在染色标本上分10层。 组成: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色素上皮细胞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色素上皮细胞(pigment epithelial cell) 位于视网膜最外层,六角形、矮柱状。 1.细胞排列紧密,之间有连接复合体(血液-视网膜屏障)。 2.细胞基底部牢固附着于玻璃膜。 3.细胞顶部有许多细长突起。 4.核位于基部,胞质内含有大量黑素颗粒。 强光进入视网膜→突起伸入视细胞外节之间→黑素颗粒移入突起内→保护视细胞感光部分 作用:1、保护、营养视细胞 2、参与视细胞外节膜盘的更新 3、储存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的形成
视细胞(visual cell) 又称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cell) 为视觉的第一级神经元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均为双极神经元 胞体 轴突 树突:外节:感光部分。 膜盘(membranous disk):平行排列,由外节一 侧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 内节:合成感光物质、供能。 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
视杆细胞(rod cell) 树突呈细杆状,故称视杆。 视杆外节的膜盘: 少数:与胞膜相连 大部分:独立 1.感光物质——视紫红质(rhodopsin) (感受弱光) 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e) (维生素A——夜盲症) 视蛋白(opsin) 2.更新:外节基部不断产生,其顶端不断被 色素上皮细胞吞噬。 轴突:与双极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cone cell) 树突呈锥体形,故称视锥。 多分布在黄斑处,向周围逐渐减少。 视锥外节的膜盘:大部分与胞膜相连。 1.感光物质——视色素——感受强光和颜色 感受红光视锥细胞——缺少称红色盲 感受绿光视锥细胞——缺少称绿色盲 感受蓝光视锥细胞——缺少称蓝色盲 2.更新:外节基部形成新的膜盘,顶端陈旧 膜盘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 轴突:与双极细胞树突形成突触。
双极细胞(bipolar cell) 为视觉的第二级神经元 树突: 与一个视细胞形成突触(侏儒双极细胞) 与多个视细胞形成突触(扁平或杆状双极细胞) 与双极细胞同居一层的横向神经元: 1.水平细胞(horizontal cell) 2.无长突细胞(amacrine cell) 参与形成局部环路,在 视觉调节中起抑制作用。
节细胞(ganglion cell) 为视觉的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为多极神经元。 树突: 与一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侏儒节细胞) 与多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弥散节细胞) 胞体较大,核大着色浅,轴突长,集中于眼球后极,形成视神经乳头穿过巩膜筛板出眼球,构成视神经。
放射状神经胶质细胞(radial neuroglia cell) 又称 Müller cell 为视网膜特有的胶质细胞,呈柱状,胞核位于双极细胞层,胞体向内外两侧延伸,发出许多放射状突起相互连接成网架,填充在各神经元之间。 外侧端:在视细胞内节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外界膜。 内侧端:在视网膜最内层相互连接形成内界膜。 功能:支持、保护、营养、绝缘。
视网膜光镜下结构: 1.色素上皮层 2.视锥视杆层 3.外界膜 4.外核层 5.外网层 6.内核层 7.内网层 8.节细胞层 9.神经纤维层 10.内界膜
内界膜 神经纤维层 节细胞层 内网层 内核层 外网层 外核层 外界膜 视锥视杆层 色素上皮层
黄斑(macula lutea):位于眼球后极正对瞳孔的视网膜部,为直径3-4mm 的浅黄色区域,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central fovea),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形成一对一或称“单线联系”的通路,视觉最为敏锐而精确,称中心视觉。
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或视盘optic disc): 位于黄斑鼻侧约3mm处,为神经纤维汇集区,直径约1.5mm,眼底检查时呈乳白色,其中央凹陷,无视细胞,无感光作用,称盲点。
1、眼球(eye ball) 眼球壁(外→内): 纤维膜(fibrous tunica) 角膜(cornea):前 1/6 巩膜(sclera):后 5/6 血管膜(vascular tunica) 虹膜(iris) 睫状体(ciliary body) 脉络膜(choroid) 视网膜(retina)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附属器官
房水(aqueous humor) 产生:睫状体血管内的血液渗透 非色素上皮分泌 排出:房水→后房→前房→小梁网→巩膜静脉窦→睫状前静脉 正常→产生和排出动态平衡 受阻→眼内压升高→青光眼 血-房水屏障(blood-aqueous humor barrier): 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睫状体上皮 上皮之间的紧密连接 控制房水的分泌量和成分
晶状体(lens) 具弹性的双凸透明体 1.晶状体囊(lens capsule):均质状薄膜 包在晶状体周围,富有弹性和韧性,与睫状小带相连。 2.晶状体上皮(lens epithelium):单层立方上皮 位于晶状体前面的晶状体囊下方,近赤道部变长,逐渐 移行为晶状体纤维。 3.晶状体纤维(lens fiber):六角棱柱体 晶状体实质:晶状体皮质:表层纤维,柔软 晶状体核:中央纤维,较硬
玻璃体(vitreous body) 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腔内,外包透明的玻璃体膜,内含透明胶状液体。 玻璃体导管 自视神经乳头至晶状体后方的贯穿小管,是胚胎时期玻璃体动脉的残迹。如生后仍有血液通过,产生“飞蚊症”。
屈光装置 角膜(cornea) 房水(aqueous humor) 晶状体(lens) 玻璃体(vitreous body) 透明并有折光性,调节所视物体焦点,在视网膜上清晰呈像。
附属器官 结膜 眼睑(eyelid) 泪腺(lacrimal gland):位于泪腺窝内,为复管泡状腺。 腺泡:单层立方或柱状浆液性细胞 肌上皮细胞 导管→泪腺管→开口于结膜穹隆部 泪液:99%水分、少量蛋白质、无机盐、溶菌酶 冲洗结膜、保持角膜湿润、轻度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