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79 Views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 §6-1 概述. 一、络合物 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配位体以配位键的形式组成的化合物. 如:. 外层有未参与成键的孤对电 子,可与 Zn 形成配位键,称 “配位体”,用 L 表示. 外层具空轨道,可接 受电子对,称 “ 中心离 子 ” ,常用 M 表示. 故络合反应可用通式表示:. 离子所带电荷常省略不写. 此反应可逆,其平衡常数称 “ 形成常数 ” 或 “ 稳定常数 ” ,用 “ K 形 ” (或 K 稳 ) 表示。. 二、配位体分类. 1. 单齿配位体 —— 又称“单基配位 体 ”
E N D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
§6-1 概述 一、络合物 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配位体以配位键的形式组成的化合物 如: 外层有未参与成键的孤对电 子,可与Zn形成配位键,称 “配位体”,用L表示 外层具空轨道,可接 受电子对,称“中心离 子”,常用M表示
故络合反应可用通式表示: 离子所带电荷常省略不写 此反应可逆,其平衡常数称“形成常数”或“稳定常数”,用“K形”(或K稳)表示。
二、配位体分类 1.单齿配位体——又称“单基配位体” 只能向中心离子提供一对孤对电子,如NH3、CN-(常为无机配位体)。 特点:可与中心离子形成一系列配位数不同的产物: 四氨络锌离子
2.多齿配位体—又称“多基配位体” 可向中心离子提供多对电子对的配位体(常为有机配位体 )。 如: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用H4Y表示), 可向中心离子提供6对电子对。 氨羧络合剂:分子内既含氨基、又含羧基的络合剂,它们均为 多齿配位体。 特点:与绝大多数中心离子形成(1∶1)型络合物。 如: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性质 1.分子结构 两个羧酸基上的 H转移至 N原子上,形成内盐式结构,它的两个羧基可再接受 H+,形成H6Y2+,所以EDTA相当于六元酸。
H6Y2+ H+ + H5Y+ H5Y+ H+ + H4Y H4Y H+ + H3Y- H3Y- H+ + H2Y2- H2Y2- H+ + HY3- HY3- H+ + Y4- 其中,简单阴离子型体Y4-与M络合时,形成的产物最稳 定。按分步分数计算式: 显然,酸度越低, 越大;当pH值大于10.20时, 便成 为溶液中的主要型体。
2.性质和特点 №1.广泛、络合性能,几乎可与所有M形成络合物,络合物稳定,反应完全程度高,并在反应中有H+释放出来; №2.络合比为1:1; №3.络合物易溶于水 ; №4.与无色M形成的产物无色,与有色M生成的产物颜色加深; №5.配制时常用其二钠盐:Na2H2Y 。
M + Y MY §6-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一、形成常数 1.单齿配位体—ML(1:1)型络合物 形成常数: 此反应可逆,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称“离解常数”,用 表示,且: • 【 不同的氨羧络合剂与各金属离子对应络合物的形成常数K形参见P345表3(列出的是对数值)】
2.多齿配位体——MLn(1:n)型络合物 络合反应分步进行:
二、累积形成常数 络合物的逐级形成常数的乘积称为累积形成常数,用 表示。即: 如 第一级累积形成常数: 第二级累积形成常数: 第n级累积形成常数: 总累积形成常数
有 后,计算每步产物的平衡浓度,就只需要借助络合 物原始型体浓度和 的乘积即可,而不再考虑中间产物, 从而使计算关系得以简化: 如: 第一步反应产物 第二步反应产物 第n步反应产物 • 各级累积形成常数只与Ki有关,一定条件下也为常数,见P344表3。
三、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以单齿配位体形成的络合物为例: 设一中心离子浓度为CM ,与络合剂L形成络合物最高配位数为n,则络合反应达平衡时,溶液中将存在(n+1)种不同型体,其中型体MLi的分布分数 为: 由此得:··· ···①
按①式,可写出任意型体的分布分数。 如 型体ML: 型体ML2: 其中,未络合的简单金属离子型体M的分布分数δM尤为 重要: ··· ··· ②
对于多基配位体(如EDTA): ∵最高配位数是1,故只有两种不同型体: 根据 ,可很快算出任意型体的平衡浓度:
主反应 副反应 §6-3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一、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共 存 离 子 效 应 酸 效 应 水解 效应 络合 效应
(一)Y的副反应 • 1、酸效应:与H+的副反应: Y HY H2Y ··· ··· H6Y 其影响大小用酸效应系数 量化: H+ H+ H+
讨论: • 从计算关系看:[H+]越大,相应Y(H)越大,反映在比值关系上,副产物越多,对主反应越不利;故Y(H)可直接反映出酸效应影响的大小。 (不同酸度下的Y(H)值见p346) 2.Y(H)的量值处于1→∞之间。若溶液无酸效应(酸度很小,[H+]→0),Y(H) =1为最小值。 3. Y(H)的大小取决于二参数 和[H+]。一定温度下, 是定值,故可事先算出不同酸度下的Y(H)(见P346表4)。
2、共存离子效应 滴定剂Y与共存金属离子(干扰离子)的副反应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其影响大小用共存离子效应系数Y(N)来衡量。 通过Y与N的络合平衡,可得[NY]=KNY[N][Y],代入上式:
讨论: 1.由计算关系看:[N]越大,Y(N)越大,反映在比值关系上,副产物[NY]越多,效应的影响越大,故Y(N)也可直接反映出共存离子效应影响的大小。 2、Y(N)的量值由也处于1→∞之间。若溶液[N]=0(无共存离子效应),此时Y(N)=1为最小值; 3、不同金属离子与Y的形成常数KNY可查表,只要[N]已知,即可算出Y(N)的具体值。
【注意】: 若溶液中共存离子不只一种,设N1与N2共存: 推广:当溶液中多种离子共存,如N1、N2、···Nn, 则
3. EDTA总副反应系数αY 若溶液中既有酸效应,又有共存离子效应时,Y的总副反应影响用总副反应系数Y表示。
讨论: 显然,酸度越大或KNY、[N]越大,Y也越大,总副反应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①若溶液中不存在Ni,即[Ni]=0,则Y = Y(H); ②若无酸效应([H+]→0),则Y= Y(N); ③若[Ni]=0,[H+]→0,此时Y=1,不存在Y的副反应。
( 二)M的副反应 1、络合效应: M与Y以外的其他络合剂L的副反应。 络合效应的大小用络合效应系数M(L)表示:
讨论:①从计算关系看: [L]越大,M(L)越大,相应 副产物浓度越大,副反应的影响越大。 ② M(L)的量值由上处于1→∞之间,若溶液中 [L]=0, M(L) =1,无络合效应; ③不同M与不同L的累积形成常数βi可查表, 只要[L]已知,即可算出M(L)的具体值。 若溶液中其他络合剂不只一种,而为多种(L1、L2…Ln),则总络合效应系数M(L)为:
2、水解效应:若溶液酸度不高,M将与溶液中的OH-发生水解,形成一系列氢氧化物(氢氧基络合物):2、水解效应:若溶液酸度不高,M将与溶液中的OH-发生水解,形成一系列氢氧化物(氢氧基络合物): OH- OH- OH- OH- 此副反应即“水解效应”,其大小用水解效应系数M(OH)表示。从本质上看,属络合效应的一种特殊情况:L=OH-,故其比值关系、性质和计算式与络合效应类似:
讨论: ①从计算关系看: 溶液中[OH-]越大,M(OH)越大,水解产物越多,越不利于主反应,即副反应的影响越大,故M(OH)的大小与水解效应的影响成正比; ②量值也处于1→∞之间,若溶液酸度很高, [OH-]→0,无水解效应,M(OH) =1; ③由于金属离子M水解时的βi为定值,故大小与[OH-]有关,由计算式可算出不同酸度时的各M之M(OH)的具体值(见p347表6)。
3、M的总副反应系数M 若溶液中M既有络合效应,又有水解效应时,则M总的副反应系数为: 需要指出:当多个副反应同时存在影响主反应时,往往只有少数(1~2)副反应起主要影响作用,其它影响可以忽略。
讨论: ①若无络合效应:[Li]=0,M(L)=1, 此时:M= M(OH); ②若无水解效应:[OH-]→0,M(OH)=1, 相应:M= M(L); ③若无任何副反应: M(L)=1,M(OH)=1, 对应: M(L)=1。
二、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 若无副反应,则M和Y的反应关系异常简单: 若有副反应,则平衡左移,[MY]减小,未络合的[M]、[Y]将增大——犹如形成常数KMY减小了,这种从表面看减小了的形成常数称“条件形成常数”,又称“表观形成常数”,用表示,并通过下式计算: 平衡后未参与络合的各M型体的总浓度; 平衡后未参与络合的各Y型体的总浓度;
∴[M’]= M·[M] ∴[Y’]= Y·[Y] 和 的关系: M的总副反应系数: Y的总副反应系数: 将其代入 : 取对数:
查表 查表 总结:
[补充]:在pH=8.00的某种溶液中,Cd2+、Fe3+、F-、SCN-和EDTA的浓[补充]:在pH=8.00的某种溶液中,Cd2+、Fe3+、F-、SCN-和EDTA的浓 度均为1.0×10-2mol·L-1,对于EDTA 与Fe3+的主反应,计算各副反应系数和 条件形成常数。
c b a §6-4 络合滴定曲线 以EDTA滴定金属离子M为例: • 一、滴定曲线 显然,滴定中,随着滴定剂Y的加入,溶液中[M]将逐渐减小,而 将增大,可用坐标图反映。 EDTA ( ,VY) 被测金属离子M ( ,VM)
二、滴定曲线各段 的计算: 1、滴定前: 2、滴定开始至计量点前: 由未被滴定的[M']决定: 再取负对数即可。
3、计量点: 先假想溶液中M、Y全部转化为MY(浓度为CM,sp), MY再解离出部分M、Y直至平衡: 解离前: 0 0 解离达平衡后: 显然, = ,且 解得: 再取负对数:
4、计量点后:由过量EDTA决定,处理方法与计量点有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4、计量点后:由过量EDTA决定,处理方法与计量点有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 代入络合平衡关系式,解得: 再取负对数即可。
三、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条件形成常数 和反应物浓度 。 (一)的影响: 越大, 突跃也越大。 对 突跃大小的影响
(二)金属离子浓度 的影响: 越大, 突跃也越大。 10-4mol/L 10-3mol/L 10-2mol/L 10-1mol/L 对 突跃大小的影响
首先在被测液中加入少量金属指示剂(In),使其与M生成络合物。首先在被测液中加入少量金属指示剂(In),使其与M生成络合物。 然后加入EDTA,使之与游离的M反应生成MY,当游离的M反应完后,Y便夺取MIn中的M,使MIn分解为M和In,并生成MY;一旦出现色2→色1,即为终点。 (色1) (色2) (少量) §6-5 络合滴定的指示剂 一、指示原理
3.MIn的稳定性足够的大,但 (适当小于); 二、金属指示剂的必备条件 1.在滴定的酸度范围内,MIn与In的颜色有显著区别; 2.In与M的显色反应必须灵敏、迅速且具有良好的变色可逆性; 4.金属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便于储存和使用。
三、金属指示剂变色范围和变色点 指示剂多为有机物类弱酸(碱),具一定的酸碱性→可与溶液中H+反应(相当于指示剂的酸 效应)。 对指示剂和M的反应: 取对数: 变形: (色1) (色1) (色2) 故变色范围为: 变色点: ······① (色2) (少量)
······① 指示剂与金属M的 确定方法: 按平衡关系 取对数: 由①可知: 若M无副反应,则 , 此时 金属M与常见指示剂的pMt可查表(P348)
四、存在的问题 1、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①若某金属M与金属指示剂HIn生成的络合物MIn较MY稳定(K'MIn>K'MY),将导致计量点时Y难以夺取MIn中M而使In游离而变色——即使加 入过量Y也难变色,此即指示剂“封闭现象”——即指示剂在计量点游离不出来而造成难以变色的现象。
解决方法:返滴定法 加入过量EDTA,如以EDTA滴定Al3+,用二甲酚橙作指示剂∵KAl(In)>K’MY,故使封闭,此时: Al3++Y(过量) AlY+Y(剩) 再以二甲酚橙作为指示剂: Y(剩)+Zn ZnY∵K’ZnIn<K’ZnY,不封闭) 被滴定物 标准溶液
加入掩蔽剂(如三乙醇胺)掩蔽干扰Fe3+离子 ②杂离子封闭:如用EDTA滴定Ca2+、Mg2+时,若溶液中存在Fe3+,用铬黑T作指示剂,∵K'FeIn较K'MgIn、K'CaIn大且大于K'FeY,使指示剂封闭。 解决方法:
若M与In生成的MIn在水中溶解度太小 ∵K'MIn或K'MY和相近(或略小于K'MY) 使得终点附近对应的置换反应: 2、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MIn(色1) +Y MY+In(色2) 过于缓慢,终点拖长,导致滴定剂Y过量,终点不准确——此即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解决方法:加入有机溶剂(如乙醇)或加热,以增大溶解度和反应速度。
第六节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 一、终点误差
林邦(Ringborn)终点误差公式: 注意: 被测物换算到终点的浓度 实际终点和理论终点之差
二、金属离子被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在滴定过程中,若要求│Et│≤0.1%,在视网膜判断极限的条件下,│△pM‘│=0.2,代入林邦公式后可解得: Csp(M)·K'MY≥106 此即金属离子被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若要求降低(如允许│Et│>0.1% ),则: Csp(M)·K'MY<106 具体多少,视Et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