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15 Views
神奇的地球─海洋. 班級:603 製作人:石紫妤、楊欣宜 周娃娟、蔡慧鎂 隊長:石紫妤. 廣大的海洋. 從空中望地球,海洋的廣袤巨大,一覽無遺;你會發現海洋才是地表的主體,而陸地不過是勉強分割海洋的疆界。海洋佔有 71% 的地表,平均深度大概是 3,795 公尺,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 Marianas Trench ),深度達 11,033 公尺。. 廣大的海洋.
E N D
神奇的地球─海洋 • 班級:603 • 製作人:石紫妤、楊欣宜 周娃娟、蔡慧鎂 • 隊長:石紫妤
廣大的海洋 • 從空中望地球,海洋的廣袤巨大,一覽無遺;你會發現海洋才是地表的主體,而陸地不過是勉強分割海洋的疆界。海洋佔有71%的地表,平均深度大概是3,795公尺,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s Trench),深度達11,033公尺。
廣大的海洋 • 而佔有其餘29%的面積的陸地,平均海拔大概是840公尺,最高的點是埃佛勒斯峰/聖母峰(Mt.Everest),高度也不過8,848公尺。如果我們有開天的盤古那樣大的力氣、把整個陸地連根拔起扔到海裡面去,那麼整個陸地可是會像消失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一樣,陸沉大海,而整個地球表面將全部被平均深達2,686公尺、連綿不斷的海洋所覆蓋,屆時可就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水世界了!
地球海洋 • 地球上的水,以體積來看,不用說最多的一定是海水,共佔了97.957%。次多的水則以固態的形式,以冰河、冰山等面貌出現,佔了所有水份的1.641%。比較起來,陸地上的水就少了很多很多啦:地下水大概佔了0.365%,而與我們日常生活最最貼近的湖泊、河流等淡水,只可憐的佔了0.036%。,還有0.001%跑到哪裡去啦?嗯,剩下的這0.001%的確特別會跑,全成了水氣與小水滴跑到空氣裡面去啦! • 上面這些水呢,就在太陽能的指揮下,有的蒸發、有的凝結、有的凝固,玩起叫做水循環(the hydrologic cycle)的遊戲啦!
海洋的形成(1) •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里來的?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現在的研究証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海洋的形成(2) • 星云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 太平洋在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美洲之間,是世界大洋中最大的一個,東西寬處約19000多公里,南北最長約16000多公里,面積達1.8億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積的35%,整個世界海洋總面積的50%,超過了世界陸地面積的總和。太平洋平均深度為3957米,而在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可達11034米。1520年11月底,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由大西洋繞過南美洲,進入麥哲倫海峽。一路上狂風巨浪,經過30多天迷宮般航行之后,進入一個新大洋。沿途110多天,天公作美,始終風平浪靜,天氣晴好,麥哲倫很高興,認為這個大洋很“太平”,他就給取名為太平洋。其實,太平洋周邊是地球上火山地震最頻繁的地帶,在南緯40度的地方,終年西風肆虐,風急浪緊,被稱為“狂吼咆哮的西風帶”。可見,太平洋并不太平。
正在裂開的洋-大西洋 • 大西洋在歐洲、非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輕的大洋,距今只有一億年。大西洋的面積為9336.3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627米,最大深度為9219米。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5.4%,是太平洋面積的一半。但是,它正在拼命擴張,把兩岸裂開,說不定在遙遠的將來,后來居上,它的寬度會趕上或超過太平洋。大西洋位于直布羅陀以西,原名叫"西方大洋"。它的英文(Atlantic)一詞,是根據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阿特拉斯(Atlas)的名字來的。希臘史詩《奧德賽》中,有一位頂天立地的大力神,名叫阿特拉斯。他知道世界上任何海洋的深度,并用石柱把天地分開。他就住在阿特拉斯洋里。1650年,荷蘭地理學家波恩蛤德.瓦雷尼正式使用"阿特拉斯洋"這個名稱。漢文譯名"大西洋",是明朝時歐洲傳教士翻譯過來的,一直延用至今。
熱帶的洋──印度洋 •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三大洋,總面積7491.7萬平方公里,約為海洋總面積的1/5。它的平均深度為3897米,最深為7729米。印度洋北部是封閉的,南段敞開。西南繞好望角,與大西洋相通,東部通過馬六甲海峽和其他許多水道,可流入太平洋。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通往地中海。
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 • 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台灣海峽,就進入洶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中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氣團的分類和特性 • 為了分析氣團的特征、分布移動規律,常常對地球上的氣團進行分類,分類的方法大多采用地理分類法和熱力分類法兩種。 • 氣團按其熱力特性可分為冷氣團和暖氣團兩大類。凡是氣團溫度低于流經地區下墊面溫度的,叫冷氣團﹔相反,凡是氣團溫度高于流經地區下墊面溫度的,叫暖氣團。這里所謂冷、暖均是比較而言,至于溫度低到多少度才是冷氣團,溫度高到多少度才是暖氣團,則沒有絕對的數量界限。一般形成在冷源地的氣團是冷氣團,形成在暖源地的氣團是暖氣團。兩氣團相遇,溫度低的是冷氣團,溫度高的是暖氣團。
氣團的分類和特性 • 北極(冰洋)大陸氣團(Ac):源地在北極附近的冰雪表面上,特點是溫度低、氣壓高、濕度小、氣層穩定。當它侵入一個地區時,就形成寒潮。我國境內看不到它的活動。 • 北極(冰洋)海洋氣團(Am):源地也在北極地區,是北冰洋未封凍時所形成的,它的特點是比前者溫度稍高,濕度較大,多在高緯度地區活動。 • 溫帶(極地)大陸氣團(Pc):源地在西伯利亞和蒙古。冬季,這種氣團形成于強烈冷卻的、積雪復蓋的大陸表面上。低層溫度很低,有強烈逆溫現象,空氣層穩定﹔夏季,受大陸熱力狀況的影響,空氣層不穩定。冬季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北部、新疆北部和內蒙地區。影響我國的多是變性溫帶大陸氣團,勢力強,維持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是我國冷空氣活動的主要來源。
氣團的分類和特性 • 溫帶(極地)海洋氣團(Pm):源于溫帶洋面,冬夏情況有顯著不同。冬季低層接觸洋面,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常不穩定,易形成對流云,有時產生降水﹔夏季與溫帶大陸氣團性質差不多,對我國影響不大。 • 熱帶海洋氣團(Tm):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區域和大西洋亞速爾高壓區域是它的主要源地。特征是溫度高,濕度大,在海上因空氣下沉,天氣晴朗,影響我國的是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夏季,它是控制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之一,在它控制下,可以出現干旱、晴熱的天氣,當它的北緣與變性溫帶氣團相遇時,可出現降水天氣。 南半球氣團 夏季南半球氣團
氣團的分類和特性 • 熱帶大陸氣團(Tc):主要源于副熱帶沙漠地區。如中亞、西南亞、北非撤哈拉沙漠等地。特征是炎熱、干燥。夏季常影響我國西北地區,為最干熱的氣團。 • 赤道氣團(E):形成于赤道附近的洋面,具有高溫高濕的特征。盛夏時,它影響我國華南一帶,天氣濕熱,常有雷雨產生。 冬季北半球氣團 夏季北半球氣團
海底沉積物 • 在地中海南岸,有個叫突尼斯的地方,它附近的馬迪亞海區水下40米處,人們發現有許多埋在淤泥中的大理石柱,據歷史學家考証是2000年前的文物。這一發現公布之后,引起奧地利考古學家的興趣,即刻組織潛水員前往現場考察。他們在那里,發現了一些古代的拱橋和少有的大型建筑。
海底沉積物 • 經過進一步研究,認為這是古代的一座城市。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由于海陸變遷、地震、火山、暴潮、洪水和戰爭等天災人禍,一些城市、村鎮、港口等沉入海底﹔至于因大風、巨浪、冰山碰撞、海戰等原因葬身魚腹的艦船,那就更多了。隨著科學與潛水打撈技朮的提高,這些沉睡海底的寶藏,遲早要與世人見面。1991年,前蘇聯和加拿大兩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對沉沒在海底79年的"泰坦尼克"號船,進行了科學考察,并制作了160個小時的錄像,詳細地記錄了這條豪華客輪在深海環境下發生的變化。
大海的呼吸 • 月有盈虧圓缺”,海有漲潮落潮,大海中的海水每天都按時漲落起伏變化。古時,人們把白天的漲落稱為“潮”, 夜間的漲落叫做“汐”,合起來叫做“潮汐”。潮汐現象使海面有規律的起伏,就像人們呼吸一樣。海水漲起來的時候,只見那水頭像駿馬一般,從大海的遠處奔騰而來,轉眼間水滿灣畔,驚濤拍岸,發出雷鳴般的轟鳴,飛沫四濺,一股海星味兒扑鼻而來。那正是只能用波瀾壯闊來形容。及至退潮,則別有一番景致。
參考資料 • http://science.yam.com/ocean/ab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