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74 Views
《 列宁在 1918》 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 1918 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 40% 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严重的粮食危机已经危机到了苏维埃政权的存在,那么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是怎样解决这一危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E N D
《列宁在1918》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1918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严重的粮食危机已经危机到了苏维埃政权的存在,那么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是怎样解决这一危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严重的粮食危机已经危机到了苏维埃政权的存在,那么以列宁为首的领导人是怎样解决这一危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动脑筋:阅读下列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动脑筋:阅读下列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 评价: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1921年2月爆发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表明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列宁倾听农民的意见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4、评价 (1)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的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其弊端日益显露,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工业国有化; (3)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列宁逝世后,代之 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 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内容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成就及其弊端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它的功绩主要有: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 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 ●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无偿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B、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大减轻 D、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B
2、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A、俄国的国情 B、允许私人经济成分存在C、巩固工农联盟 D、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C、工业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A B
4、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