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387 Views
臺北縣推動學校本位教學視導 方向與內涵. 臺北縣課程督學 林瑞昌. 時代移轉,教育面臨更多挑戰. 學生數逐年減少. 資料來源:教育部. 新生人口異質化.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教師需求逐年降低. 資料來源:教育部. 環境改變,壓力增加. 外界及家長對教育的期望更高。 國際間的競爭更激烈。 師資儲備過量,對現職教師的專業要求更高。 城鄉間、校際間、教師間、學生間學習成效的落差加大,教學更複雜。. 與教師一起面對教學挑戰,達成教學績效,是學校行政的主要責任。. 教學視導依據. 教育部「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將「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列為第一目標
E N D
臺北縣推動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方向與內涵 臺北縣課程督學 林瑞昌
學生數逐年減少 資料來源:教育部
新生人口異質化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教師需求逐年降低 資料來源:教育部
環境改變,壓力增加 • 外界及家長對教育的期望更高。 • 國際間的競爭更激烈。 • 師資儲備過量,對現職教師的專業要求更高。 • 城鄉間、校際間、教師間、學生間學習成效的落差加大,教學更複雜。
與教師一起面對教學挑戰,達成教學績效,是學校行政的主要責任。與教師一起面對教學挑戰,達成教學績效,是學校行政的主要責任。
教學視導依據 • 教育部「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將「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列為第一目標 • 本縣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2-11教學視導之規劃、執行與輔導。 • 本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聘約準則第14條第2款:學校及主管教育行機關基於提升教學品質及維護學生學習權,應與教師會擬定教育方案、教學專業視導及評鑑計畫並共同執行之
教學視導是促成教學品質提升的重要方式。教學視導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需藉由程序性(民主)及實質性(專業),與教師在互信、互重的基礎上形成共識,並將教學視導做得更貼進現場。教學視導是促成教學品質提升的重要方式。教學視導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需藉由程序性(民主)及實質性(專業),與教師在互信、互重的基礎上形成共識,並將教學視導做得更貼進現場。
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威斯康辛大學的學校組織與再造研究中心)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威斯康辛大學的學校組織與再造研究中心) • 共享的價值。全校教師對學生福址與學校發展具有共識。 • 反省的對話。教師之間對課程、教學和學習定期討論。 • 公開的檢視。透過對話、觀察、回饋及學生學習結果的了解,對教師的教學措施進行公開檢討。
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威斯康辛大學的學校組織與再造研究中心)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威斯康辛大學的學校組織與再造研究中心) • 注重學生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教師共同投入與定期活動所產生。 • 合作。教師聚在一起開發教材、共同學習、互相提供回饋,研討新的教學方法,並且嘗試新的觀念。
學業成就有幅改善學校的特質(Douglas,2004) • 在信任、關懷、鼓勵與讚美的基礎點上 • 教師間的協同合作,專業伙伴對話。 • 給予學生立即的回饋。 • 行動研究與中途的修正措施。 • 教師適才適所。 • 建設性的資料分析。 • 共同進行評量與評鑑。 • 體制內每一位成年人都很重要。 • 跨學科的統整。
本縣推動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目的 • 發展課堂教學能力,協助教師教學成長。 • 提升教學視導能力,促成專業社群建立。 • 探討有效能的學習,增進學生學習效果。
教師對教學視導的想法 • 教學視導本是教學系統的一環,非單獨存在 • 教學視導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 • 教學視導在關心學生的學及教師的教,不在監控或批判教師。 • 要如何做教學視導,需與教師溝通,形成共識後再推動。 • 集體績效觀,不要把教學責任單獨放在教師身上,要把教師當伙伴。
基本態度─校務整體觀 • 教學是學校活動、教師專業及學校行政核心;學校績效建立在教學績效的基礎上。 • 團隊績效觀。學校所有成員一起為學生學習成效負責。教學視導的對象是全體成員,依其在教學促進的責任上進行視導。 • 教學視導不只是一項技術,也是整體教學實踐的一部份。
基本態度─關懷與支持 • 關懷孩子的成長及教師的專業發展。 • 教學視導多採平行式、合作式的方式。用意在支持及協助教師,非監督教師或形式主義的教學干擾。 • 強調專業對話及專業團隊的成形。
基本態度─專業為導向 • 督學、校長及主任需具備教學領導能力,能以教學專業的角色與教師進行教學對話。 • 教學視導扮演另一雙善意的眼精,給予教師專業的支持,非監視器。 • 為求專業自主,本縣強調以學校本位為中心的教學視導。 • 學校在進行前及進行中要做好專業準備。
教學視導運作面向─系統建構 • 學校行政作為,強調以教學實踐為核心。 • 把教師當成伙伴,強調校內溝通歷程,與教師共同討論教學視導推動方式,並採循序漸進方式實施。 • 各校都要推動教學視導,可依教師需要採用不同視導模式,並逐步推動。
教學視導運作面向─專業支持 • 透過工作坊建構合適學校本位運作之教師視導模式,並進行分享與交流。 • 辦理教學視導論壇及出版刊物,為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做法進行專業對話。 • 透過輔導團的系統,進行到校教學輔導。 • 學校將教學視導列為校本進修一部份,重視團隊形成及專業對話。
教學視導運作面向─督學、校長增能 • 辦理校長工作坊及講座,建立校長專業社群。針對教學視導進行深入探討,強調視導模式的建構及專業對話。 • 95年已辦理督學、輔導團員教學視導研習。
教學視導運作面向─主任、組長增能 • 分區辦理主任、組長工作坊,將教學視導列為議題。建立教務行政人員專業社群。 • 區級辦理同儕領導人、主任、組長的專業進修與對話。 • 行政人員對教學要有概念,能以教學專業者的角色協助教師教學。
教學視導運作面向─學校作為 • 學校研擬「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計畫」時,應與教師取得共識,並經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 教學視導內涵以精進教學為核心,依學校及教師特性,採用不同視導模式。 • 規劃教學、視導人員及行政人員之進修活動。 • 鼓勵教師自組教學成長工作坊,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並建立校內專業社群。 • 定期檢討成效,擬訂視導人員及教師專業發展計畫。
本縣推動教學視導的五大特色 • 建立共識:以學校為中心,凝聚共識、共同推動 • 程序民主化:依教師需求採多元方式、循序漸進 • 方法科學化:模式及能力建構(理論與文化的轉化) • 人員專業化:行政與專業的整合(學管課與教研中心合作推動) • 團隊組織化:以專業社群的概念,促進教學成長。
臺北縣的期程(95上) • 宣導說明:於各種研習場合說明教學視導的精神及理念 • 增能研習:辦理督學、校長、輔導團員、主任、組長的研習。以及校長、區教務行政人員工作坊,校長工作坊探討「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可行模式」。 • 諮詢輔導:頒佈本縣推動各級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原則,並接受諮詢。
臺北縣的期程(95下) • 實踐輔導 1.辦理論壇並推廣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可行模式。 2.辦理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經驗分享。 3.各校選定合適教學視導模式推動,或申請教學工作坊,進行教學視導實踐研究。 • 增能研習: 1.教師、教務主任、校長、輔導團員之進修,強調教學視導、專業對話及教學精進與實踐。 2.將教學視導列為校長、主任儲訓課程中
臺北縣的期程(96) • 宣導說明:各校研擬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計畫。 • 實踐輔導:各校選定合適教學視導模式推動,或申請教學工作坊,進行教學視導實踐研究。教研中心辦理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經驗分享。 • 增能研習:教師、教務主任、校長、輔導團員之進修。強調教學視導、專業對話及專業社群建立。將教學視導列為校本進修、校長、主任儲訓課程。 • 諮詢輔導:建立教學視導人才資料庫,協助推廣及諮詢工作。
條文修正 • 臺北縣各級學校推動「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實施原則部份修正 • 1.二、實施原則(三)「教學視導內涵以精進教學為核心」 • 2.二、實施原則(四)「實踐發展:學校教師皆應參與教學視導,學校規劃合適教學視導模式進行實踐輔導」
評鑑與視導的區別 • 視導是教學與行政的一環,是促進教學績效、教師成長、團隊成形的重要方式。 •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未完成法制化前,皆為試辦階段,學校可自行決定參與與否。 • 教學視導強調學校本位,依個別教師的需要提供支持與服務,關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做價值性判斷,也不與教師考核做掛勾。
結語 • 大前研一說:專業是唯一生存之道。 • 學校教育的專業實踐在教學績效上。本縣推動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期待與教師的攜手合作,做得更有專業及實質效益。
簡報結束 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