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88 Views
汉字字体的演进 编制 吴国升. 目次. 引言 一 殷商文字的代表 —— 甲骨文 二 西周春秋文字的代表 — 金文 三 战国文字 四 秦系文字与小篆 五 隶书 六 章草及汉以后的楷书、行书、草书 七 问题讨论.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汉字字体的演进。 所谓字体,指的字的外在形态特征,包括文字线条笔画的书写特征和文字结体间架布白的特征。 不同历史阶段,甚至不同地域,文字字体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征。. 古文字阶段:商代至秦代。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
E N D
目次 • 引言 • 一 殷商文字的代表——甲骨文 • 二 西周春秋文字的代表—金文 • 三 战国文字 • 四 秦系文字与小篆 • 五 隶书 • 六 章草及汉以后的楷书、行书、草书 • 七 问题讨论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汉字字体的演进。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汉字字体的演进。 • 所谓字体,指的字的外在形态特征,包括文字线条笔画的书写特征和文字结体间架布白的特征。 • 不同历史阶段,甚至不同地域,文字字体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征。
古文字阶段:商代至秦代。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阶段:商代至秦代。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 • 今文字阶段: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主要字体有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 秦代既属于使用古文字的篆书,也使用属于今文字的隶书,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时代。 • 字体命名的角度并不一致,需要注意。
一、殷商文字的代表—甲骨文 • 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早的一种,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代表,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又称契文、殷墟文字、卜辞、 殷墟卜辞。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数约四千五百个,已经释读的 一千五百左右。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以像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假借现象十分普遍。 • 著录甲骨文的主要著作:《甲骨文合集》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写实性。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写实性。 甲骨文的特点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 A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如“车”字, “渔”字,。
C 方向和部位不确定,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倒写、侧写,比较自由。如降、得
4)行款无定式。字形有大有小。形体繁,字形占面积就大,形体简,字形占面积就小。行列也不严格,虽然以直行为原则,但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都有。4)行款无定式。字形有大有小。形体繁,字形占面积就大,形体简,字形占面积就小。行列也不严格,虽然以直行为原则,但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都有。 5)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二、西周春秋文字的代表—金文 • “金文”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代表字体,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物上的古汉字。旧时金文多见于钟鼎之物,所以又叫钟鼎文。因大多数青铜器用于祭祀,为宗庙常器,旧称彝器,所以又叫彝器文字。两周金文单字约3500个,可识者约十之六七。 • 著录金文的主要著作:《殷周金文集成》
从字体风格来看,金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金文的主要特点
合文大为减少。 行款渐趋固定。基本定为从右到左直行书写。
三 战国文字 • 专指战国时期东土地区国家的汉字。 • 战国时期是文字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 应用范围急剧扩大、书写形式多样,刻写材料丰富。 • 本部分仅作简单介绍。
最突出的特点是:异形现象非常突出,如者、市、马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异形现象非常突出,如者、市、马字。 战国文字的特点
四 秦系文字 • 秦系文字指自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后秦国和秦王朝应用的文字,包括大篆、小篆和秦隶。(秦隶归入隶书部分讲授) • 秦统一六国,以秦文字为基础规范全国文字,秦文字便成为汉字的正统和主流。 • 春秋战国之际,秦国主要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传统,可以看作是汉字在历史上的自我发展,不同于六国文字的地方变体。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在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里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俗体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势来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
大篆 • 主要是由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因为汉人所见到的《史籀篇》是用大篆写的,所以大篆又叫“籀文”。其风格大抵是讲究匀称规矩,笔法端正凝重,进一步趋向线条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繁复。
小篆 • 小篆也称秦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是秦系文字正体的流衍。战国时期开始产生,李斯等人整理。 • 从大篆到小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线。 • 小篆材料主要有《说文》所收9353个小篆外和秦代石刻。 • 其特点有: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字体结构定型;异体字减少;合文完全消失。 • 小篆字形呈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说文》小篆 泰山刻石
原来的象形符号变为线条化笔道,匀圆齐整;字形呈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原来的象形符号变为线条化笔道,匀圆齐整;字形呈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小篆的特点
字体结构定型;异体字减少;合文完全消失。 小篆 六国文字
简省化。与秦原来的文字如石鼓文、籀文等相比,大大消减了繁复的部分,结构变得简单。简省化。与秦原来的文字如石鼓文、籀文等相比,大大消减了繁复的部分,结构变得简单。
小篆的制定,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有计划、有领导的整理、规范和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篆的制定,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有计划、有领导的整理、规范和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隶 书 • 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书体。 • 隶书的产生源于书写便捷的需要,篆书快写即成隶书。隶书即因“施之于徒隶”而得名。 • 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又称古隶,是战国时期到西汉初期使用的不成熟的隶书。秦隶,又称古隶,是战国时期到西汉初期使用的不成熟的隶书。 • 秦隶和篆书并行,是与篆书相辅而行的日常手写体,二者的不同仅仅是草率与否的不同而已。 • 秦隶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过渡形式,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突出,波势不明显。
汉隶,又称今隶、八分书,是在秦隶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和美化而成的一种新字体。西汉宣帝时期趋于成熟,是今文字的开端。汉隶,又称今隶、八分书,是在秦隶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和美化而成的一种新字体。西汉宣帝时期趋于成熟,是今文字的开端。 • 特点是平折方直的笔画进一步呈现波势,都用“挑法”,横画落笔处出现上仰的捺势,结构平整,布局稳重匀称。
隶变 • 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 比起篆书,隶书在笔画造型和形体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隶变的特点 • 1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匀圆曲折的线条。这彻底消解了象形的面貌,奠定了随后二千年方块汉字的基本面貌。
2 . 分化与归并了小篆的偏旁构件,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汉字的形体结构。 • A.偏旁构件的分化。小篆中的同一偏旁构件随着在隶书中位置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形体。
偏旁构件的合并 小篆中的不同偏旁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以形体。
3 隶书的形体较之小篆往往有所简省,而更便于书写。
隶变的意义与影响 • 隶变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了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隶书完全抛开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全面符号化,是汉字发展的一大进步。 • 隶变后的汉字,接近今天使用的汉字,比古文字容易辨认。同时也因为其形体较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体有了较大变化,许多偏旁构件发生变形或被兼并,导致许多汉字直接表义的功能被削弱或淡化了,不能做到“见字明义”。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实际上是由秦隶中的草书因素发展起来的,与隶书发展为依据,与隶书体势同步前进。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实际上是由秦隶中的草书因素发展起来的,与隶书发展为依据,与隶书体势同步前进。 晋索靖月仪帖 章草
楷 书 • 楷书有隶书发展演变而来,也叫真书、正书。所谓“楷”,使规矩整齐、可为楷模之意。 • 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使用至今。 • 楷书与隶书的区别主要在书写的体势上。楷书改变了隶书的波势挑法 ,笔法平稳,横平竖直,方便易认。隶书字体是近于横宽的四方形,楷书则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楷书的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增加了斜钩(隶书用波折)、挑(隶书用横画斜写) 、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至于结构,两者很少差别。
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态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也是当代报刊图书印刷用字的主要字体。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态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也是当代报刊图书印刷用字的主要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