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48 Views
经期延长. 目的要求 掌握经期延长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时间超过 七天以上 ,甚或淋漓半月 方净 者。 联系: 西医: 排卵性功血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 宫内节育环 等导致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治疗。 历史沿革: 本病最早记载于 《 诸病源候论 》 ,称为“月水不断”。. 病因病机. 气虚 统摄无权,冲任失约; 血热 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血瘀 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湿热 湿热瘀阻,冲任失调.
E N D
经期延长 目的要求 • 掌握经期延长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 熟悉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联系: 西医:排卵性功血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宫内节育环等导致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治疗。 历史沿革: 本病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不断”。
病因病机 气虚 统摄无权,冲任失约; 血热 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血瘀 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湿热 湿热瘀阻,冲任失调
素体虚弱 饮食劳倦 中气不足 冲任不固 思虑过度 不能制约经血 气虚 素体阴虚 阴血亏耗 热扰冲任 久病伤阴 血海不宁 多产房劳 阴虚内热 经血妄行 素性抑郁 恚努伤肝 气郁血滞 外邪客于子宫 经血妄行 邪血相搏成瘀 瘀阻冲任子宫 经期延长 血热 血瘀
久漏多瘀 • 以上证型兼瘀、湿、热
诊断: 病史:可有饮食、起居、情志失常、盆腔炎症等病史或 有计划 生育手术史。 临床表现:定义(经行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始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或伴有经量增多,慢性盆腔炎可有下腹痛,腰骶坠痛或白带增多。 检查: 妇检:功血一般无异常,慢性盆腔炎可有压痛,附件增粗压痛等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BBT、 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 鉴别诊断:崩漏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辨证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综合全身舌脉。 • 治疗原则:固冲止血调经为大法。 重在缩短周期,以经期服药为主。 气虚益气摄血; 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安冲宁血; 瘀血阻滞以通为止。
1、气虚证 妇科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 全身证候:脾虚证候。 舌 脉: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 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 药: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随证加减: 1.经量过多-- 2腹痛、有快-- 3.兼血虚-- 4.脾肾同病--
2、虚热证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 全身证候:阴虚血热证候。 舌 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养血清热止血。 方 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或固经丸(白芍 黄柏 龟板 椿根皮 香附 黄芩) 随证加减: 1.阴虚内热-- 2.气阴两虚-- 3. --
3、血瘀型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 全身证候:血瘀证候。 舌 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 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 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桃红四物汤: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失笑散: 五灵脂 蒲黄 桂枝茯苓丸:桂枝 茯苓 丹皮 赤芍 桃仁 加益母草 茜草 随证加减: 1.瘀热内结-- 2.-- 3.--
4.湿热证 •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少或多,经色紫暗粘稠,有块。 • 全身证候:湿热证候。 • 舌 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 法: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 方 药: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失笑散加味。 • 随证加减: • 1.-- • 2.-- • 3.--
转归与预后 • 预防与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