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30 Views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内容简介 本章讲述了食品食品中常见有害有毒物质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黄曲霉毒素等的测定方法以及各种测定方法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 苯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 等的测定操作方法 2 、熟练使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仪.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重点 : 有机氯农药、有机磷 苯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 等的测定操作方法、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仪的使用
E N D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内容简介 本章讲述了食品食品中常见有害有毒物质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黄曲霉毒素等的测定方法以及各种测定方法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苯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等的测定操作方法 2、熟练使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仪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重点:有机氯农药、有机磷苯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等的测定操作方法、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仪的使用 难点: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仪的使用
第七章 食品常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一、定性检验 1、焰色法 2、亚铁氨化银试纸法 二、定量检验 采用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二、定量检验 1、农药提取 2、净化 3、测定 (1)气相色谱参考条件 色谱柱:内径3~4mm,长1.2~2m的玻璃柱,内装涂以OV-7(15g/L)和QF-1(20g/L)的混合固定液的80~100目硅藻土。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2)电子捕获检测器 汽化室温度:215℃;色谱柱温度:195 ℃;检测器温度:225 ℃;载气(氮气)流速:90ml/min; (3)色谱图 (4)计算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一、定性检验 1、刚果红法 2、纸上斑点法 二、定量检测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法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二、定量检测 1、标准溶液的配制 2、试样制备 3、有机磷农药提取 4、有机磷农药净化 5、测定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5、测定 (1)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 ①玻璃柱2.6m×3mm (i·d),填装涂有4.5%DC200+2.5%OV-17的ChromosorbWAW DMCS(80~100目)的担体。 ②玻璃柱2.6m×3mm(i·d),填装涂有 1.5%(质量分数)DCOE-1的Chromosorb WAW DMCS(60~80目) 气体速度:氮气(N2)50mL/min、氢气(H2)100ml/min、空气 50mL/min。 温度:柱温240℃、汽化室260℃、检测器270℃.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2)测定。吸取2~5μL混合标准液及样品净化液,注入色谱仪中,以保留时间定性。以试样的峰高或峰面积与标准比较定量。 6、结果计算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7、16种有机磷农药的色谱图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2 黄曲霉毒素B3 黄曲霉毒素B4 黄曲霉毒素B5 黄曲霉毒素B6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表1 中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含量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一、薄层层析法 1、仪器小型粉碎机、样筛、电动振荡器、玻璃浓缩器、玻璃板5cm×20cm、薄层板涂布器、展开槽(25cm×6cm×4cm)、紫外光灯100—125W、波长365nm滤光片、微量注射器。 2、测定方法 (一)样品处理 (二)黄曲霉毒素提取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三)测定 1.单向展开法 (1)薄板制备:称取3g硅胶G,加2~3倍量的水,研磨1~2min呈糊状后,倒入涂布器推成5cm×20cm,厚度约0.25mm的薄层板3块。在空气中干燥15min,在100℃活化2h,取出,放干燥器中保存。一般可保存2~3d,若放置时间较长,可再活化后使。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2)点样 在距薄层板下端3cm的基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或血红素吸管滴加样液。 第一点:10μl AFTB,标准使用液(0.04μg/ml)。 第二点:20μl 样液。 第三节:20μl 样液+10μL0.04μg/ml AFTB1 标准使用液。 第四点:20μl 样液+10μL0.02μg/ml AFTB1标准使用液。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3)展开与观察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预展12cm,取出挥干。再于另一展开槽内加10mL丙酮—三氯甲烷(8+92),展开10~12cm,取出,在紫外光下观察结果. 方法如下: a.由于样液上加滴了AFTB1标准,可使AFTB1标准点与样液中AFTB1,荧光点重叠。若样液为阴性,薄板上第三点AFTB1为0.0004μg,可用作检查样液中AFTB1最低检出量是否正常出现;若样液为阳性;则起定性作用。薄层板上第四点AFTB1标准为0.002μg,主要起定位作用。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b.若第二点与AFTB1标准点的相应位置上无蓝色荧光点,则表示样品中AFTB1含量<5μg/kg;若在相应位置上有蓝色荧光点,则需进行确证试验。 (4)确证试验:为确认薄层样上样液荧光系由黄曲霉毒素B1产生的,加滴三氟乙酸,产生AFTB1的衍生物,展开后此衍生物的比移值约在0.1左右。于薄层板左边依次滴加两个点。 第一点:10μL 0.04μg/mL AFTB1标准使用液。 第二点:20μL样液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于以上两点各加一小滴三氟乙酸盖于其上,反应5min后,用吹风机吹热风2min(板上温度不高于40℃),再于薄层板上滴加以下两点。 第三点:10μL 0.04μg/mL AFTB1标准使用液。 第四点:20μL样液。 按上法展开并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B1标准点相同的衍生物。未加三氟乙酸的三、四两点,可依次作为标准与标准的衍生物空白对照。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5)稀释定量:样液中的AFTB1荧光点的荧光强度,如与AFTB1标准点最低检出量(0.0004μg)的荧光强度一致,则样品中AFTB1含量为即为5μg/kg。 若样液中荧光强度比最低检出量强,则根据强度估计,减少滴加微升数,或将样液稀释后再滴加不同微升数,直至样液的荧光强度与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一致为止。滴加式样如下: 第一点:10μLAFTB1标准使用液(0.04μg/mL)。 第二点;根据情况滴加 10μL样液。 第三点:根据情况滴加 15μL样液。 第四点:根据情况滴加20μL样液。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6)结果计算 式中 X——样品中AFTB1的含量,μy/kg; V1——加入苯一乙睛混合液的体积,mL; V2——出现最低荧光时滴加样液的体积,mL; D——样液的总稀释倍数; m1 ——加入苯一乙腈混合液溶解时相当样品的质量,g; 0.0004——AFTB1的最低检出限量,μg。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2.双向展开法 (1) 点样:取薄层板三块,在距下端3cm基线上,在距左边缘0.8~lcm处,各滴加10μLAFTB1(0.04μg/mL)标准液,在距左边缘2.8~3cm处,各滴加20μL样液。然后在第二块板的样液点上加滴10μL AFTB1(0.04μg/mL)标准液,在第三块板的样液点上加滴10μL AFTB1(0.02μg/mL)标准液。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2) 展开 a.横向展开:在展开槽内的长边置一玻璃支架,加10mL无水乙醇,将上述点好的薄层板靠标准点的长边,置于展开槽内展酗,展至板端后,取出挥干。根据情况,需要时,可再重复1~2次。 b.纵向展开:挥干的薄层板以丙酮—三氯甲烷(8:92)展开至10~l2cm为止。丙酮与氯甲烷的比例,根据不同条件自行调节。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3) 观察与评定结果: a.在紫外光下观察第一、二块板,若第二块板在AFTB1标准点的相应处出现最低检出量,而在第一板与第二板的相同位置上未出现荧光,则样品中AFTB1含量<5μg/kg。 b.若第一块板与第二块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荧光点,则将第一块板与第三块板比较,着第三块板上第二点与第一块板上第二点的相同位置上的荧光点是否与AFTB1标准点重叠,如果重叠,再进行确证试验。在具体测定中,三块板可以同时做,也可按顺序做。当第一块板出现阴性时,第三块板可以省略,如第一块板为阳性,则第二块板可省略,直接做第三块。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4)确认试验:另取薄层板二块,于第四、五两板距左边缘0.8~1cm处,各滴加10μLAFTB1(0.04μg/mL)标准液及1小滴三氟乙酸;在距左边缘2.8~3cm 处,于第四板滴加20μL样液及1小滴三氟乙酸;于第五板滴加20μL样液、10μLAFTB1标准液及1小滴三氟乙酸,反应5min后,用热风吹2min(板上温度不高于 40℃)。 再用双向展开法展开后,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B1标准点重叠的衍生物。观察时,可将第一板作为样液的衍生物空白板。若样液AFTB1含量较高时,则将样液稀释后,按单向展开法中(4)做确认试验。
第三节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5) 稀释定量 若样液中AFTB1含量较高,可按单向展开法中(5)稀释定量操作。若AFTB1含量较低,稀释倍数小,在定量的纵向展开板上仍有杂质干扰,影响结果判断,可将样液再做双向展开法测定,以确定含量。 (6)结果计算:同单向展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