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30 Views
第十章 华北区. 教学重点.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阐述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与治理的成就。.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一节 地理概况.
E N D
第十章 华北区 教学重点 •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 阐述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与治理的成就。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一节 地理概况 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一、自然地理基础 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
二、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覆盖 从卫星影像上看华北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水域、河道堤坝和大面积连续的灌溉农田,还有密密麻麻的乡村聚落和城市群。
(二)土地利用 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华北区是中国东部季风区内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最大,而林地用地比例最小的区域。
三、人口、资源与经济 (一)人口 2000年,华北区有人口28 156万,占全国人口的21.7%,人口密度为526人/ km2,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北京和天津每平方千米人口分别为823人和886人,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2万人,属世界最稠密的都市之列。 河南与山东居中国人口大省前列,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千米554人和579人。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高达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
(二)资源 华北区矿产资源组合区
三、经济 北京、天津属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市,山东属较发达、上中等收入省,河北属上中等发达、下中等收入省,河南则属于中等发达、低收入省。 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形成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水泥、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相伴,主要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镇密集区。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京津唐 京津冀 环渤海 环渤海外环
一、首都北京的中心地位 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经济指挥中心。
二、京津冀地区 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第一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系,即京津冀关系。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有:①首都优势;②经济优势;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④旅游优势。 京津唐城市群 2001年底,北京市有人口1383万(1949年北京总人口为156万)。半个世纪,北京城市人口增加约8倍。 北京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45年的周武王时,北京初步形成城市。历史上北京有蓟、广阳、幽州、燕京等名称。金代定都,称中都,元朝称大都,明朝始称北京。1949年将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经济发展制约: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北京经济发展制约: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 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而接受这种集聚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三、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省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一地区居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是首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 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胶济沿线地区和太行山前的京广沿线地区的产业与城市的集聚区域,占环渤海经济的2/3以上。胶济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地带。
地区 水资源总量/(108m3) 人均水量/ (m3·人-1) 耕地水量/(m3· hm-2) 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拥有水量/ (m3·百亿元-1) 北京 40.8 375.7 9 885.0 25 天津 14.6 165.2 3 384.0 12 河北 236.9 384.6 3 613.5 11 山东 335.0 394.4 4 884.0 14 河南 407.7 471.4 5 880.0 19 华北 1 035.0 409.1 4 859.2 14.7 全国 27 460.3 2 408.8 28 701.9 48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 表10-1 华北区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
全球变暖 北方干旱化趋向 水 量 性 区域降水偏少,季节分配不均 缺 水 区域地表径流偏少,河流断流 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漏斗 ······ 水 质 性 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水污染 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需求性 二、缺水导致诸多环境问题
三、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 3. 加强工业、农业、城市三大用户节水 4、提高储备淡水资源的科技能力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 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 • 第二,旱季和雨季更替,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 • 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 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 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易溶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迁移、积聚和分异过程。按其空间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潜水中淋溶和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5个大区和一些亚区: Ⅰ.淋失转运区 Ⅱ.重碳酸钙镁盐积聚区 Ⅲ.苏打积聚区 Ⅲ1.重碳酸钠积聚亚区 Ⅲ2.苏打硫酸盐—氯化物积聚亚区 Ⅳ.氯化物—硫酸盐积聚区 Ⅳ1.低矿化淋失亚区 Ⅳ2.矿化强积盐亚区 Ⅴ.氯化钠积聚区 Ⅴ1.高矿化强积盐亚区 Ⅴ2.高氯化自然脱盐亚区 黄淮海平原地球化学分区
四、农业综合开发与专业化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3.农业结构优化 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 5.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
黄淮海平原1988—1993年农业综合开发成效 省份 中低产田 开发面积/ hm2 荒地开发 面积/hm2 新增农畜产品生产能力/(104t) 粮食 棉花 油料 肉类 河北 79.1 4.9 206.4 3.7 4.7 4.3 山东 91.2 10.8 204.4 13.3 7.9 9.6 河南 94.8 1.6 185.3 6.1 11.6 9.5 江苏 86.5 5.1 162.3 3.8 7.9 10.4 安徽 57.9 - 107.8 2.3 4.2 4.5 合计 409.5 22.4 866.2 29.2 36.3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