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肝. 一、形态 ( 一 ) 膈面: 左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镰状韧带. ( 二 ) 脏面: H 形的沟和裂。 1. 肝圆韧带裂 :左纵沟前部,长约 5cm ,内有 肝圆韧带、肝门 V 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 V ; 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 74% ),隧道型( 26% )。. 2. 静脉韧带裂 : 左纵沟后部,由左后上走向右前下,长约 5cm ,中点深 2.5cm , 容有静脉韧带及小网膜起始部 。.

k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断层解剖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 一、形态(一)膈面:左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镰状韧带

  3. (二)脏面:H形的沟和裂。1.肝圆韧带裂:左纵沟前部,长约5cm,内有肝圆韧带、肝门V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V;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74%),隧道型(26%)。(二)脏面:H形的沟和裂。1.肝圆韧带裂:左纵沟前部,长约5cm,内有肝圆韧带、肝门V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V;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74%),隧道型(26%)。

  4. 2.静脉韧带裂: 左纵沟后部,由左后上走向右前下,长约5cm,中点深2.5cm,容有静脉韧带及小网膜起始部。

  5. 3.腔静脉窝(沟): 右纵沟后部,长约7cm,有下腔V肝后段经过。可分为窝型(86%)、半管型(8%)、管型(6%)。第二肝门(肝左、中、右V汇入下腔V处)第三肝门(尾状叶V、肝右后V汇入下腔V处)。

  6. 4.胆囊窝:右纵沟前部,容纳胆囊。5.横沟:即第一肝门,长约4cm,中份宽约2cm。其右缘伸出肝门右切迹,出现率82%,在横断面上,其右前方为肝右前叶,右后方为肝右后叶下段。出入肝门的结构为肝蒂,主要有肝管、肝A、肝门V。4.胆囊窝:右纵沟前部,容纳胆囊。5.横沟:即第一肝门,长约4cm,中份宽约2cm。其右缘伸出肝门右切迹,出现率82%,在横断面上,其右前方为肝右前叶,右后方为肝右后叶下段。出入肝门的结构为肝蒂,主要有肝管、肝A、肝门V。

  7. 肝蒂 由前向后为: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汇合点的高低: 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8. 脏面被H形沟分为方叶、尾状叶、左叶、右叶。尾状叶中有弓状切迹(出现率55%),左侧为乳状突,右侧为尾状突。脏面被H形沟分为方叶、尾状叶、左叶、右叶。尾状叶中有弓状切迹(出现率55%),左侧为乳状突,右侧为尾状突。

  9. (三)肝前缘(肝下缘):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多位于胆囊切迹中点至肝下角之间的中点或中、内1/3交界处,为右叶间裂的标志)、副右下缘切迹。(三)肝前缘(肝下缘):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多位于胆囊切迹中点至肝下角之间的中点或中、内1/3交界处,为右叶间裂的标志)、副右下缘切迹。

  10. 依据出现数目分为:1、单切迹型(11%):仅有脐切迹(10%)或胆囊切迹(1%);2、双切迹型(6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3、三切迹型(2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4、四切迹型(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副右下缘切迹。依据出现数目分为:1、单切迹型(11%):仅有脐切迹(10%)或胆囊切迹(1%);2、双切迹型(6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3、三切迹型(2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4、四切迹型(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副右下缘切迹。

  11. 二、位置、毗邻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12. 膈面右侧隔膈肌与右侧胸膜腔、右肺底相邻左侧隔膈肌与心脏底部相邻;脏面右叶下方与结肠右曲,后部与右肾、右肾上腺毗邻,近右纵沟部位与十二指肠相邻左叶下方与胃、小网膜相邻,近静脉韧带裂与食管腹段相邻。膈面右侧隔膈肌与右侧胸膜腔、右肺底相邻左侧隔膈肌与心脏底部相邻;脏面右叶下方与结肠右曲,后部与右肾、右肾上腺毗邻,近右纵沟部位与十二指肠相邻左叶下方与胃、小网膜相邻,近静脉韧带裂与食管腹段相邻。

  13. 三、肝段及肝内管道的应用解剖(一)肝段的概念肝内管道分两系统 Glisson系统:走于肝叶内、段内肝V系统:走于叶间、段间1、Glisson系统:包括肝门V、肝A、肝管。肝门V血占75-80%,肝A血占20-25%,均进入肝血窦。2、肝V系统:肝左、中、右V(入下腔V,第二肝门),尾状叶V、肝右后V(入下腔V,第三肝门)。

  14. 肝段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V的走行进行划分的。(二)肝段的划分国内:二半肝、五叶、六段国外:二半肝、五叶、六段、八段肝段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V的走行进行划分的。(二)肝段的划分国内:二半肝、五叶、六段国外:二半肝、五叶、六段、八段

  15. 尾状叶(段Ⅰ) 左外叶 左外上段(段Ⅱ) 左半肝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6. 肝裂的划分来源:肝V走行部位、自然肝裂、乏血管区。1.正中裂(主门裂或Cantlie线):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在脏面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V沟。内有肝中V走行,分开左、右半肝,直接分开左内叶(段Ⅳ)与右前叶(段Ⅴ和段Ⅷ)。肝裂的划分来源:肝V走行部位、自然肝裂、乏血管区。1.正中裂(主门裂或Cantlie线):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在脏面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V沟。内有肝中V走行,分开左、右半肝,直接分开左内叶(段Ⅳ)与右前叶(段Ⅴ和段Ⅷ)。

  17. 2.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段Ⅰ)与左内叶和右前叶分开。上起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在肝上极形成一弧形线。3.左叶间裂(脐裂):在膈面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线左侧1cm范围内与下腔V左壁的连线,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V韧带裂。内有左叶间V和肝门V左支矢状部,分开左内叶(段Ⅳ)和左外叶(段Ⅱ和段Ⅲ)。2.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段Ⅰ)与左内叶和右前叶分开。上起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在肝上极形成一弧形线。3.左叶间裂(脐裂):在膈面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线左侧1cm范围内与下腔V左壁的连线,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V韧带裂。内有左叶间V和肝门V左支矢状部,分开左内叶(段Ⅳ)和左外叶(段Ⅱ和段Ⅲ)。

  18. 4.左段间裂(左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肝左缘上、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止于左纵沟中点稍后上方处。内有肝左V,分左外叶为左外上段(段Ⅱ)和左外下段(段Ⅲ),两者为后上与前下重叠关系。4.左段间裂(左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肝左缘上、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止于左纵沟中点稍后上方处。内有肝左V,分左外叶为左外上段(段Ⅱ)和左外下段(段Ⅲ),两者为后上与前下重叠关系。

  19. 5.左内叶亚段间裂:以肝门V左支主干为标志,在该平面以上为段Ⅳa,以下为段Ⅳb。5.左内叶亚段间裂:以肝门V左支主干为标志,在该平面以上为段Ⅳa,以下为段Ⅳb。

  20. 6.右叶间裂(右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右壁至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内有肝右V,分开右前叶(段Ⅴ和段Ⅷ)与右后叶(段Ⅶ和段Ⅵ)。6.右叶间裂(右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右壁至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内有肝右V,分开右前叶(段Ⅴ和段Ⅷ)与右后叶(段Ⅶ和段Ⅵ)。

  21. 7.右段间裂(横裂):在脏面为肝门右切迹至肝右缘中点的连线,转至膈面,连于正中裂。此裂相当于肝门V右支主干平面,即肝门V右支平面以上为右前上段(段Ⅷ)和右后上段(段Ⅶ),以下为右前下段(段Ⅴ)和右后下段(段Ⅵ)。

  22. (三)肝门V 由脾V和肠系膜上V于胰颈后方汇合而成,斜向走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于肝门处分为左、右支。长约5-7cm,平均6.75cm,管径0.7-1.9cm,平均1.25cm。

  23. 1.肝门V左支(LTV):1)横部TP:较右支细,分支有①尾状叶支,分布尾状叶大部分,②左内后支 2)角部CP:与横部成90-120°角,分支有①左外上支3)矢状部SP:分支①左外中支;②左内上支4)囊部:分支:①左外下支,分布于段Ⅲ,有7-12个小分支;②左内支,分布于段Ⅳ,2-5个小分支。 从上到下连续横断面上出现顺序为:角部、横部起始部和矢状部、囊部。

  24. 2.肝门V右支(RTV):出现率65.8%,其分支起点变化大1)有肝门V右支存在情况:①分为右前支、右后上支和右后下支,占54.6%;②分为右前支和右后支,占44.2%;③分为左内支、右前支、右后上支和右后下支,少见。2)无肝门V右支存在情况:分支为右前支、右后支(与左支呈三叉戟形);少见右前支起于左支横部。(四)肝A和肝管 类似肝门V

  25. (五)肝V 1、肝左V:1)引流:左外叶、左内叶小部分。2)类型:集中型(69.8%)——由上、下两根汇合而成,直接(33.2%)或与肝中V汇合(65.7%)后注入下腔V。上、下根分别引流段Ⅱ和段Ⅲ的V血。分散型(20.8%)——上、下根并行注入肝中V,或上根注入下腔V,下根注入肝中V。扩大型(9.4%)——左内、外叶之间有发达的左叶间V,引流了部分左内叶V,而左叶间V又向上注入肝左V。

  26. 3)主要属支:A、左后上缘V(65.5%)B、左叶间V(85.4%)C、内侧支2、肝中V 1)引流:左内叶大部和右前叶左半2)行程:左右根多在正中裂中1/3偏下份处合成肝中V主干。3)属支:细小,段Ⅳ、Ⅴ、Ⅷ等小V。

  27. 3、肝右V1)引流:右前叶右半和右后叶大部分2)行程:前、后根多在右叶间裂中1/3偏上处合成肝右V主干。3)主要属支:右后上缘V3、肝右V1)引流:右前叶右半和右后叶大部分2)行程:前、后根多在右叶间裂中1/3偏上处合成肝右V主干。3)主要属支:右后上缘V

  28. 4、肝右后V 1)引流:部分肝右后叶2)分组:肝右后上V:出现率25%;肝右后中V:出现率55%;肝右后下V:出现率84%。出现率和口径由上至下递增。

  29. 3)断面表现:断面标本出现率为100%。A、近第二肝门处为肝右V,在肝中、下部近下腔V处为肝右后下V;B、肝门V右后支是区别肝右后下V与肝右V的天然边界,其(上)右前方为肝右V,其(下)内后方为肝右后下V。5、尾状叶V3)断面表现:断面标本出现率为100%。A、近第二肝门处为肝右V,在肝中、下部近下腔V处为肝右后下V;B、肝门V右后支是区别肝右后下V与肝右V的天然边界,其(上)右前方为肝右V,其(下)内后方为肝右后下V。5、尾状叶V

  30. (六)在断面上肝内肝门V与肝V的鉴别方法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近膈肌,其口径越大,最后汇合成三大主干注入下腔V;而愈近肝门,肝门V的口径愈大。2.肝V与肝门V的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如肝门V显示长轴,肝V则为横断面,反之亦然。(六)在断面上肝内肝门V与肝V的鉴别方法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近膈肌,其口径越大,最后汇合成三大主干注入下腔V;而愈近肝门,肝门V的口径愈大。2.肝V与肝门V的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如肝门V显示长轴,肝V则为横断面,反之亦然。

  31. 3.肝V壁看不到回声,管壁直而柔软,液性管腔清晰;肝门V支则出现回声强且各支具有特定形态,极易分辨。4.肝V在肝叶间或段间走行,而肝门V支则出现于叶内或段内。5.肝V属支多较直,而肝门V分支多弯曲或具有多种形状。

  32. 四.肝段在横断面上划分(一)肝裂交汇点:原为下腔V中心,现为下腔V左壁或前壁。(二)肝裂在横断面上的识别:1.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段Ⅴ。四.肝段在横断面上划分(一)肝裂交汇点:原为下腔V中心,现为下腔V左壁或前壁。(二)肝裂在横断面上的识别:1.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段Ⅴ。

  33. 2.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划出段Ⅰ。2.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划出段Ⅰ。

  34. 3.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中部——肝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下部——肝圆韧带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3.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中部——肝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下部——肝圆韧带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

  35. 4.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左半肝为段Ⅳa、段Ⅱ和段Ⅲ,以下为段Ⅳb、段Ⅲ。4.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左半肝为段Ⅳa、段Ⅱ和段Ⅲ,以下为段Ⅳb、段Ⅲ。

  36. 5.右叶间裂:肝右V长轴或中点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Ⅷ、段Ⅴ与段Ⅶ、段Ⅵ。6.右段间裂:肝门V右支主干。分开段Ⅷ与段Ⅴ,亦分开段Ⅶ与段Ⅵ。肝门V右支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右半肝为段Ⅶ、段Ⅷ;以下为段Ⅴ、段Ⅵ。当肝门V呈三叉型而无右支主干时,可以此分叉处确定右段间裂。

  37. 五.肝的重要断面 (一)第二肝门平面:1.肝左、中、右V汇入下腔V;2.平T10上份。3.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划出段Ⅰ;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

  38. 左段间裂: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右叶间裂:肝右V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Ⅷ与段Ⅶ。4.左半肝:段Ⅳa、段Ⅱ、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

  39. (二)食管裂孔层面: 背裂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分开段Ⅰ与段Ⅷ和段Ⅳa。正中裂上部: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a与左外叶。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分开段Ⅱ与段Ⅲ。

  40. (三)肝门V左支矢状部层面:1.平T12下份,12肋头平面;2.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左叶间裂中部的标志。是左半肝肝段划分的转折平面。3.左半肝:段Ⅳa、段Ⅱ、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

  41. (四)肝门V分叉部层面(第一肝门平面):1.为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该平面以上腹腔结构配布相对简单,由右至左主要为肝、胃、脾,以下腹腔结构渐多,配布复杂。2.向下肝断面逐渐变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四)肝门V分叉部层面(第一肝门平面):1.为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该平面以上腹腔结构配布相对简单,由右至左主要为肝、胃、脾,以下腹腔结构渐多,配布复杂。2.向下肝断面逐渐变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

  42. 3.该平面下方的第一断面常为某些结构的首次出现断面,如胆囊、左肾、胰体和网膜孔等。 4.为肝右段间裂的标志平面。5.为第三肝门的标志平面。肝右后下V多于此平面或其上、下平面,出肝注入下腔V。

  43. 6.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肝门V分叉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的断面,影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肝内肝管是否扩张。7.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8.背裂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的连线。左叶间裂下部:肝圆韧带裂。6.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肝门V分叉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的断面,影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肝内肝管是否扩张。7.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8.背裂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的连线。左叶间裂下部:肝圆韧带裂。

  44. (五)胆囊层面:1.正中裂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2.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Ⅴ,段Ⅵ。(五)胆囊层面:1.正中裂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2.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Ⅴ,段Ⅵ。

  45. (六)右半肝下份层面:1.以上部已确定的右叶间裂与躯体矢状轴的夹角来确定右叶间裂。2.右半肝:段Ⅴ,段Ⅵ。(六)右半肝下份层面:1.以上部已确定的右叶间裂与躯体矢状轴的夹角来确定右叶间裂。2.右半肝:段Ⅴ,段Ⅵ。

  46. 六.肝横断层解剖图像(幻灯片171—183)

  47. 171经左右膈穹 • 男性,28岁 • 1.膈 2.肝左外叶 3.食管 4.下腔V 5.肝右叶

  48. 172经第二肝门 • 1.膈 2.肝左外叶 3.横结肠 4.胃底 5.脾 6.食管 7.下腔V 8.肝右叶 9.镰状韧带

  49. 173经膈食管裂孔 • 1.膈 2.横结肠 3.胃底 4.脾 5.食管 6.下腔V 7.肝右V 8.肝中V 9.左叶间V 10.肝左V 11.镰状韧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