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1.07k Views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肝. 一、形态 ( 一 ) 膈面: 左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镰状韧带. ( 二 ) 脏面: H 形的沟和裂。 1. 肝圆韧带裂 :左纵沟前部,长约 5cm ,内有 肝圆韧带、肝门 V 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 V ; 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 74% ),隧道型( 26% )。. 2. 静脉韧带裂 : 左纵沟后部,由左后上走向右前下,长约 5cm ,中点深 2.5cm , 容有静脉韧带及小网膜起始部 。.
E N D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肝 一、形态(一)膈面:左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镰状韧带
(二)脏面:H形的沟和裂。1.肝圆韧带裂:左纵沟前部,长约5cm,内有肝圆韧带、肝门V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V;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74%),隧道型(26%)。(二)脏面:H形的沟和裂。1.肝圆韧带裂:左纵沟前部,长约5cm,内有肝圆韧带、肝门V左支矢状部及囊部、左叶间V;外观分为裂型(出现率74%),隧道型(26%)。
2.静脉韧带裂: 左纵沟后部,由左后上走向右前下,长约5cm,中点深2.5cm,容有静脉韧带及小网膜起始部。
3.腔静脉窝(沟): 右纵沟后部,长约7cm,有下腔V肝后段经过。可分为窝型(86%)、半管型(8%)、管型(6%)。第二肝门(肝左、中、右V汇入下腔V处)第三肝门(尾状叶V、肝右后V汇入下腔V处)。
4.胆囊窝:右纵沟前部,容纳胆囊。5.横沟:即第一肝门,长约4cm,中份宽约2cm。其右缘伸出肝门右切迹,出现率82%,在横断面上,其右前方为肝右前叶,右后方为肝右后叶下段。出入肝门的结构为肝蒂,主要有肝管、肝A、肝门V。4.胆囊窝:右纵沟前部,容纳胆囊。5.横沟:即第一肝门,长约4cm,中份宽约2cm。其右缘伸出肝门右切迹,出现率82%,在横断面上,其右前方为肝右前叶,右后方为肝右后叶下段。出入肝门的结构为肝蒂,主要有肝管、肝A、肝门V。
肝蒂 由前向后为: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汇合点的高低: 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脏面被H形沟分为方叶、尾状叶、左叶、右叶。尾状叶中有弓状切迹(出现率55%),左侧为乳状突,右侧为尾状突。脏面被H形沟分为方叶、尾状叶、左叶、右叶。尾状叶中有弓状切迹(出现率55%),左侧为乳状突,右侧为尾状突。
(三)肝前缘(肝下缘):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多位于胆囊切迹中点至肝下角之间的中点或中、内1/3交界处,为右叶间裂的标志)、副右下缘切迹。(三)肝前缘(肝下缘):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多位于胆囊切迹中点至肝下角之间的中点或中、内1/3交界处,为右叶间裂的标志)、副右下缘切迹。
依据出现数目分为:1、单切迹型(11%):仅有脐切迹(10%)或胆囊切迹(1%);2、双切迹型(6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3、三切迹型(2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4、四切迹型(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副右下缘切迹。依据出现数目分为:1、单切迹型(11%):仅有脐切迹(10%)或胆囊切迹(1%);2、双切迹型(6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3、三切迹型(2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4、四切迹型(3%):有脐切迹、胆囊切迹、右下缘切迹、副右下缘切迹。
二、位置、毗邻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膈面右侧隔膈肌与右侧胸膜腔、右肺底相邻左侧隔膈肌与心脏底部相邻;脏面右叶下方与结肠右曲,后部与右肾、右肾上腺毗邻,近右纵沟部位与十二指肠相邻左叶下方与胃、小网膜相邻,近静脉韧带裂与食管腹段相邻。膈面右侧隔膈肌与右侧胸膜腔、右肺底相邻左侧隔膈肌与心脏底部相邻;脏面右叶下方与结肠右曲,后部与右肾、右肾上腺毗邻,近右纵沟部位与十二指肠相邻左叶下方与胃、小网膜相邻,近静脉韧带裂与食管腹段相邻。
三、肝段及肝内管道的应用解剖(一)肝段的概念肝内管道分两系统 Glisson系统:走于肝叶内、段内肝V系统:走于叶间、段间1、Glisson系统:包括肝门V、肝A、肝管。肝门V血占75-80%,肝A血占20-25%,均进入肝血窦。2、肝V系统:肝左、中、右V(入下腔V,第二肝门),尾状叶V、肝右后V(入下腔V,第三肝门)。
肝段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V的走行进行划分的。(二)肝段的划分国内:二半肝、五叶、六段国外:二半肝、五叶、六段、八段肝段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V的走行进行划分的。(二)肝段的划分国内:二半肝、五叶、六段国外:二半肝、五叶、六段、八段
尾状叶(段Ⅰ) 左外叶 左外上段(段Ⅱ) 左半肝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肝裂的划分来源:肝V走行部位、自然肝裂、乏血管区。1.正中裂(主门裂或Cantlie线):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在脏面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V沟。内有肝中V走行,分开左、右半肝,直接分开左内叶(段Ⅳ)与右前叶(段Ⅴ和段Ⅷ)。肝裂的划分来源:肝V走行部位、自然肝裂、乏血管区。1.正中裂(主门裂或Cantlie线):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在脏面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V沟。内有肝中V走行,分开左、右半肝,直接分开左内叶(段Ⅳ)与右前叶(段Ⅴ和段Ⅷ)。
2.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段Ⅰ)与左内叶和右前叶分开。上起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在肝上极形成一弧形线。3.左叶间裂(脐裂):在膈面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线左侧1cm范围内与下腔V左壁的连线,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V韧带裂。内有左叶间V和肝门V左支矢状部,分开左内叶(段Ⅳ)和左外叶(段Ⅱ和段Ⅲ)。2.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将尾状叶(段Ⅰ)与左内叶和右前叶分开。上起第二肝门,下至第一肝门,在肝上极形成一弧形线。3.左叶间裂(脐裂):在膈面为肝镰状韧带附着线左侧1cm范围内与下腔V左壁的连线,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V韧带裂。内有左叶间V和肝门V左支矢状部,分开左内叶(段Ⅳ)和左外叶(段Ⅱ和段Ⅲ)。
4.左段间裂(左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肝左缘上、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止于左纵沟中点稍后上方处。内有肝左V,分左外叶为左外上段(段Ⅱ)和左外下段(段Ⅲ),两者为后上与前下重叠关系。4.左段间裂(左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左壁至肝左缘上、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止于左纵沟中点稍后上方处。内有肝左V,分左外叶为左外上段(段Ⅱ)和左外下段(段Ⅲ),两者为后上与前下重叠关系。
5.左内叶亚段间裂:以肝门V左支主干为标志,在该平面以上为段Ⅳa,以下为段Ⅳb。5.左内叶亚段间裂:以肝门V左支主干为标志,在该平面以上为段Ⅳa,以下为段Ⅳb。
6.右叶间裂(右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右壁至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内有肝右V,分开右前叶(段Ⅴ和段Ⅷ)与右后叶(段Ⅶ和段Ⅵ)。6.右叶间裂(右门裂):在膈面为下腔V右壁至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1/3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端。内有肝右V,分开右前叶(段Ⅴ和段Ⅷ)与右后叶(段Ⅶ和段Ⅵ)。
(三)肝门V 由脾V和肠系膜上V于胰颈后方汇合而成,斜向走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于肝门处分为左、右支。长约5-7cm,平均6.75cm,管径0.7-1.9cm,平均1.25cm。
1.肝门V左支(LTV):1)横部TP:较右支细,分支有①尾状叶支,分布尾状叶大部分,②左内后支 2)角部CP:与横部成90-120°角,分支有①左外上支3)矢状部SP:分支①左外中支;②左内上支4)囊部:分支:①左外下支,分布于段Ⅲ,有7-12个小分支;②左内支,分布于段Ⅳ,2-5个小分支。 从上到下连续横断面上出现顺序为:角部、横部起始部和矢状部、囊部。
(五)肝V 1、肝左V:1)引流:左外叶、左内叶小部分。2)类型:集中型(69.8%)——由上、下两根汇合而成,直接(33.2%)或与肝中V汇合(65.7%)后注入下腔V。上、下根分别引流段Ⅱ和段Ⅲ的V血。分散型(20.8%)——上、下根并行注入肝中V,或上根注入下腔V,下根注入肝中V。扩大型(9.4%)——左内、外叶之间有发达的左叶间V,引流了部分左内叶V,而左叶间V又向上注入肝左V。
3)主要属支:A、左后上缘V(65.5%)B、左叶间V(85.4%)C、内侧支2、肝中V 1)引流:左内叶大部和右前叶左半2)行程:左右根多在正中裂中1/3偏下份处合成肝中V主干。3)属支:细小,段Ⅳ、Ⅴ、Ⅷ等小V。
3、肝右V1)引流:右前叶右半和右后叶大部分2)行程:前、后根多在右叶间裂中1/3偏上处合成肝右V主干。3)主要属支:右后上缘V3、肝右V1)引流:右前叶右半和右后叶大部分2)行程:前、后根多在右叶间裂中1/3偏上处合成肝右V主干。3)主要属支:右后上缘V
4、肝右后V 1)引流:部分肝右后叶2)分组:肝右后上V:出现率25%;肝右后中V:出现率55%;肝右后下V:出现率84%。出现率和口径由上至下递增。
3)断面表现:断面标本出现率为100%。A、近第二肝门处为肝右V,在肝中、下部近下腔V处为肝右后下V;B、肝门V右后支是区别肝右后下V与肝右V的天然边界,其(上)右前方为肝右V,其(下)内后方为肝右后下V。5、尾状叶V3)断面表现:断面标本出现率为100%。A、近第二肝门处为肝右V,在肝中、下部近下腔V处为肝右后下V;B、肝门V右后支是区别肝右后下V与肝右V的天然边界,其(上)右前方为肝右V,其(下)内后方为肝右后下V。5、尾状叶V
(六)在断面上肝内肝门V与肝V的鉴别方法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近膈肌,其口径越大,最后汇合成三大主干注入下腔V;而愈近肝门,肝门V的口径愈大。2.肝V与肝门V的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如肝门V显示长轴,肝V则为横断面,反之亦然。(六)在断面上肝内肝门V与肝V的鉴别方法1.肝V的走行与肝门V相反,肝V越近膈肌,其口径越大,最后汇合成三大主干注入下腔V;而愈近肝门,肝门V的口径愈大。2.肝V与肝门V的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如肝门V显示长轴,肝V则为横断面,反之亦然。
四.肝段在横断面上划分(一)肝裂交汇点:原为下腔V中心,现为下腔V左壁或前壁。(二)肝裂在横断面上的识别:1.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段Ⅴ。四.肝段在横断面上划分(一)肝裂交汇点:原为下腔V中心,现为下腔V左壁或前壁。(二)肝裂在横断面上的识别:1.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段Ⅴ。
2.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划出段Ⅰ。2.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或肝门V中点的连线。划出段Ⅰ。
3.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中部——肝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下部——肝圆韧带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3.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或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中部——肝门V左支矢状部的长轴;下部——肝圆韧带裂。分开段Ⅳ与段Ⅱ、段Ⅲ。
4.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左半肝为段Ⅳa、段Ⅱ和段Ⅲ,以下为段Ⅳb、段Ⅲ。4.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及其以上断面,左半肝为段Ⅳa、段Ⅱ和段Ⅲ,以下为段Ⅳb、段Ⅲ。
五.肝的重要断面 (一)第二肝门平面:1.肝左、中、右V汇入下腔V;2.平T10上份。3.正中裂上部——肝中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与段Ⅷ;背裂上部——肝左、中V汇入下腔V处与V韧带裂右端的连线,划出段Ⅰ;左叶间裂上部——肝膈面镰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
左段间裂:胃压迹前中1/3交界处至肝左V连线,分开段Ⅱ与段Ⅲ;右叶间裂:肝右V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Ⅷ与段Ⅶ。4.左半肝:段Ⅳa、段Ⅱ、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
(二)食管裂孔层面: 背裂中部——下腔V右前壁至V韧带裂右端的弧形线,分开段Ⅰ与段Ⅷ和段Ⅳa。正中裂上部:左叶间V长轴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分开段Ⅳa与左外叶。左段间裂:肝左V长轴,分开段Ⅱ与段Ⅲ。
(三)肝门V左支矢状部层面:1.平T12下份,12肋头平面;2.肝门V左支矢状部出现,左叶间裂中部的标志。是左半肝肝段划分的转折平面。3.左半肝:段Ⅳa、段Ⅱ、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 。
(四)肝门V分叉部层面(第一肝门平面):1.为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该平面以上腹腔结构配布相对简单,由右至左主要为肝、胃、脾,以下腹腔结构渐多,配布复杂。2.向下肝断面逐渐变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四)肝门V分叉部层面(第一肝门平面):1.为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该平面以上腹腔结构配布相对简单,由右至左主要为肝、胃、脾,以下腹腔结构渐多,配布复杂。2.向下肝断面逐渐变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
3.该平面下方的第一断面常为某些结构的首次出现断面,如胆囊、左肾、胰体和网膜孔等。 4.为肝右段间裂的标志平面。5.为第三肝门的标志平面。肝右后下V多于此平面或其上、下平面,出肝注入下腔V。
6.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肝门V分叉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的断面,影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肝内肝管是否扩张。7.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8.背裂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的连线。左叶间裂下部:肝圆韧带裂。6.是识别肝左、右管的关键平面。肝门V分叉部的前方,可见肝左、右管的断面,影像学上多用此解剖关系来断肝内肝管是否扩张。7.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Ⅷ、段Ⅶ。8.背裂下部——下腔V右壁至肝门V分叉处的连线。左叶间裂下部:肝圆韧带裂。
(五)胆囊层面:1.正中裂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2.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Ⅴ,段Ⅵ。(五)胆囊层面:1.正中裂下部:胆囊窝中份至下腔V左前壁的连线。2.左半肝:段Ⅳb、段Ⅲ;右半肝:段Ⅴ,段Ⅵ。
(六)右半肝下份层面:1.以上部已确定的右叶间裂与躯体矢状轴的夹角来确定右叶间裂。2.右半肝:段Ⅴ,段Ⅵ。(六)右半肝下份层面:1.以上部已确定的右叶间裂与躯体矢状轴的夹角来确定右叶间裂。2.右半肝:段Ⅴ,段Ⅵ。
171经左右膈穹 • 男性,28岁 • 1.膈 2.肝左外叶 3.食管 4.下腔V 5.肝右叶
172经第二肝门 • 1.膈 2.肝左外叶 3.横结肠 4.胃底 5.脾 6.食管 7.下腔V 8.肝右叶 9.镰状韧带
173经膈食管裂孔 • 1.膈 2.横结肠 3.胃底 4.脾 5.食管 6.下腔V 7.肝右V 8.肝中V 9.左叶间V 10.肝左V 11.镰状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