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十九 管晏列传

十九 管晏列传. 《 史记 》. 题解. 本篇选自 《 史记 》 卷 62 (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相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 史记 》 简介. 《 史记 》 ,原名 《 太史公书 》 ,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 《 本纪 》 十二篇, 《 表 》 十篇, 《 书 》 八篇, 《 世家 》 三十篇, 《 列传 》 七十篇。. 本纪 —— 除 《 项羽本纪 》 ,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 表 ——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 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khanh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十九 管晏列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九 管晏列传 《史记》

  2. 题解 • 本篇选自《史记》卷62(列传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名相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3. 《史记》简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4. 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本纪——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 •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 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则是叙述国外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5. 《史记》作者司马迁 • 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更晚一些(前135年?),卒于武帝征和(前92—89年)、后元(前88、87年)年间,无从查考。

  6.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 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武帝建元(公元前140—135年)初年,任太史令,推崇黄老之学。他曾据《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撰史籍,未能完成。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命在旦夕。适司马迁从西南游学归来,司马谈即将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

  7.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约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开始写《史记》。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约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开始写《史记》。 • 过了五年,公元前99年(天汉2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武帝问及,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8.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但因为《史记》未写完,司马迁没有自杀,出狱后升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高,但均由刑馀之人充之)。约在太始四年(前193年)左右,完成《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但因为《史记》未写完,司马迁没有自杀,出狱后升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高,但均由刑馀之人充之)。约在太始四年(前193年)左右,完成《史记》。

  9. 《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记叙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记叙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10. 《史记》注本主要有 •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 (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

  11. 第一段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2. 管仲夷吾这个人,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跟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贫困,经常欺负鲍叔(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管仲占便宜的事和别人说。不久,鲍叔事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等到公子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起来。于是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以后,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齐桓公因此在诸侯中称霸,多次集合诸侯会盟,统一和匡正天下,依靠的是管仲的谋略。管仲夷吾这个人,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跟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管仲有才能。管仲贫困,经常欺负鲍叔(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管仲占便宜的事和别人说。不久,鲍叔事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等到公子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起来。于是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以后,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齐桓公因此在诸侯中称霸,多次集合诸侯会盟,统一和匡正天下,依靠的是管仲的谋略。

  13. 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著名政治家,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称他为“仲父”,死后谥号曰“敬”,所以又称管敬仲。“仲”,字。“仲”是排行,他是以排行为字。管仲夷吾——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著名政治家,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称他为“仲父”,死后谥号曰“敬”,所以又称管敬仲。“仲”,字。“仲”是排行,他是以排行为字。

  14. 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一般称人均称字。鲍叔牙——“叔牙”,字。其中“牙”是字,“叔”是排行。古时一般称人均称字。 • 游——交游、往来。浮行为“游”,行走为“遊”。两字音同义通。 • 贤——有才能。不指品德。

  15. 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常欺鲍叔——《史记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 • 遇——对待。本来是碰到义,引申为对待,再引申为相知相遇(都有两方)。 • 不以为言——不把管仲占便宜的事当作谈论的内容,即不和别人说。言,谈论、说。

  16. 已而——已,不久、后来。而,词尾。 • 事——侍奉,为……服务。 • 公子小白——齐襄公次弟。 • 公子纠——齐襄公弟,小白庶兄。 • 桓公——谥号。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是表示褒扬的。襄公也是谥号。谥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

  17. 进——举荐。可认作使动用法,使……进。 • 既用——被任用以后。 • 任政——执政。 • 以霸——以之霸,因而霸。

  18. 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说:九,多次。九合诸侯——召集诸侯会盟。九合,即纠合(依陆宗达先生说)。一说:九,多次。 • 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天下,指使各诸侯国以齐为盟主,事奉周天子。“一匡”是并列词组。 • 管仲之谋也——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的谓语,而是说明描写句的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说明。译为“靠的是管仲的谋略”。

  19. 第二段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0. 管仲说:“我以前贫困时,曾经和鲍叔合伙作生意,鲍叔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之分。我曾经三次出仕而三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能力,知道我还没有遇到机会。我曾经三次参加作战而三次都逃跑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管仲说:“我以前贫困时,曾经和鲍叔合伙作生意,鲍叔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有利和不利之分。我曾经三次出仕而三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能力,知道我还没有遇到机会。我曾经三次参加作战而三次都逃跑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

  21.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甘心受侮辱被抓住,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在天下不显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先生啊。”鲍叔举荐管仲之后,使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有封邑的有十几代,有很多都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推崇管仲有才能,而推崇鲍叔善于了解人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甘心受侮辱被抓住,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在天下不显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先生啊。”鲍叔举荐管仲之后,使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有封邑的有十几代,有很多都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推崇管仲有才能,而推崇鲍叔善于了解人才。

  22. 贾——做生意,经商。 • 自与——即与自。与,动词,给予。“与鲍叔贾”的“与”是介词。 • 以我为贪——把我这种行为看作贪婪。 • 知我贫也——状语,说明原因。

  23.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贫,困窘。困,贫穷。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出谋划策却使他更困窘、贫穷。贫,困窘。困,贫穷。 • 见逐于君——被国君驱逐。见,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 不肖——没有能力。本指不贤、不善。 • 走——逃跑。 • 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24. 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 • 无耻——不知道耻辱。耻,辱也。 • 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不显为耻。羞、耻,都是意动用法。 • 以身下之——使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介宾词组“以身”修饰动宾词组“下之”,二者之间是偏正关系。

  25. 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主语承前省,是指管仲,非指鲍叔。世,名词作状语,世世代代。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主语承前省,是指管仲,非指鲍叔。世,名词作状语,世世代代。 • 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赞扬。

  26. 第三段 •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7. 管仲在齐国作宰相担负起政事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边,使货物流通来积累财物,使齐国经济富裕军队强大,喜好和百姓保持一致。所以《管子》说:“百姓的粮仓充实了就会懂得礼仪、节操,百姓能吃饱穿暖就会懂得分辨光荣和耻辱,在上位的人使用的器物合乎法度那么父母妻儿兄弟六亲的关系就会牢固。如果礼、义、廉、耻国家的这些纲纪不能树立,国家就会灭亡。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管仲在齐国作宰相担负起政事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边,使货物流通来积累财物,使齐国经济富裕军队强大,喜好和百姓保持一致。所以《管子》说:“百姓的粮仓充实了就会懂得礼仪、节操,百姓能吃饱穿暖就会懂得分辨光荣和耻辱,在上位的人使用的器物合乎法度那么父母妻儿兄弟六亲的关系就会牢固。如果礼、义、廉、耻国家的这些纲纪不能树立,国家就会灭亡。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

  28. 所以他的论著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百姓不想要的,就顺着他们的愿望革除。他从事政治,善于就着祸而造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对于国家事务,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谨慎衡量、斟酌。齐桓公实际上是对少姬这件事发怒,向南进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其实向北征讨山戎去解救燕国,而管仲趁机让燕国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在柯的盟会上,桓公本来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表现出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诸侯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从事政治的关键。”所以他的论著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百姓不想要的,就顺着他们的愿望革除。他从事政治,善于就着祸而造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对于国家事务,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谨慎衡量、斟酌。齐桓公实际上是对少姬这件事发怒,向南进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其实向北征讨山戎去解救燕国,而管仲趁机让燕国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在柯的盟会上,桓公本来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表现出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诸侯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从事政治的关键。”

  29. 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 • 区区——形容小。 • 通货——使货物流通,指发展商业。通,使……流通。 •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强,使军队强大。富、强,都是使动用法。

  30. 其称——《管子》说。《管子》,战国秦汉时人伪托所作。其称——《管子》说。《管子》,战国秦汉时人伪托所作。 • 礼节——礼仪、节操。 • 上服度则六亲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固也。”上,指在上位者。服,服御、使用。度,制度,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合乎制度。六亲,指父母妻儿兄弟。

  31. 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纪。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纪。 • 下令如流水之原——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 • 论卑而易行——论著平易通俗并且容易实行。“卑”和“易行”之间是并列关系。“论”和“卑而易行”是主谓关系。

  32. 因祸而为福——依据祸而造出福。指从“祸”的基点出发而取得“福”的效果。因祸而为福——依据祸而造出福。指从“祸”的基点出发而取得“福”的效果。 • 贵轻重——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慎权衡——谨慎衡量、斟酌。慎,形容词用作动词。

  33. 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 南袭蔡——南,向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 因而伐楚——齐桓公伐蔡后,管仲趁机又伐楚。因,趁机。

  34.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齐伐楚时,管仲责备楚成王:“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事详《左传·桓公四年》。苞茅,裹成捆的菁茅,楚地所产。入贡,指向周天子纳贡。缩酒,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于祭前,沃酒于茅上,酒渗而下,如神饮酒,故称缩酒。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齐伐楚时,管仲责备楚成王:“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事详《左传·桓公四年》。苞茅,裹成捆的菁茅,楚地所产。入贡,指向周天子纳贡。缩酒,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于祭前,沃酒于茅上,酒渗而下,如神饮酒,故称缩酒。

  35. 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之不能征无义。”“伐”,中性词,《左传》“齐师伐我”,后因“征伐”常连用,“伐”也逐渐褒义。《左传·庄公29年》“凡师有鐘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侵”,贬义词,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要鐘鼓,直接侵犯别人的领土。 “袭”——贬义词。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攻”,进攻、攻打。中性词,偏重于在军事上的攻坚战。是军事进攻的泛称。

  36. 因而信之——趁这个机会使桓公表现出守信用。因而信之——趁这个机会使桓公表现出守信用。 • 知与之为取——“与之为取”是“知”的宾语。“与”和“为取”是主谓关系。

  37. 第四段 •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38. 管仲家里的富足可以和齐侯公室相比,有三处居所,行反坫礼,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因为他使齐国人民也都富裕了)。管仲去世以后,齐国遵从他的政治,很长时间在诸侯中处于强势。过了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管仲家里的富足可以和齐侯公室相比,有三处居所,行反坫礼,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因为他使齐国人民也都富裕了)。管仲去世以后,齐国遵从他的政治,很长时间在诸侯中处于强势。过了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

  39. 公室——犹言公族,指齐公家族成员。 • 三归——三处住所。一说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一说台名。 • 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反置其上。管仲不是诸侯而用此礼,可见他的权势和地位。

  40. 第五段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41. 晏平仲婴这个人,是莱郡夷维人。他事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为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他在齐国作了宰相之后,吃饭不吃两道肉菜,他的妾不穿丝做的衣服(穿粗布衣服)。他在朝廷上从事政治,国君说话谈到某件政事,他就谨慎地陈述己见;国君说话没有谈到,他就谨慎地处理。国家有道,晏婴就顺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无道,晏婴就拒行国君的命令。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由于这个原因晏婴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诸侯中显露自己的名声。晏平仲婴这个人,是莱郡夷维人。他事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为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他在齐国作了宰相之后,吃饭不吃两道肉菜,他的妾不穿丝做的衣服(穿粗布衣服)。他在朝廷上从事政治,国君说话谈到某件政事,他就谨慎地陈述己见;国君说话没有谈到,他就谨慎地处理。国家有道,晏婴就顺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无道,晏婴就拒行国君的命令。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由于这个原因晏婴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诸侯中显露自己的名声。

  42. 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平,谥号。仲,字。婴,名。晏平仲婴——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平,谥号。仲,字。婴,名。

  43. 灵公——谥法“乱而不损曰灵”,贬义。 • 庄公——谥法“胜敌克乱曰庄”,褒义。 • 景公——谥法“布义行刚曰景”,褒义。

  44.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节俭力行,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节俭力行”是“以”的宾语,“以节俭力行”作“重于齐”的状语。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节俭力行,节约俭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节俭力行”是“以”的宾语,“以节俭力行”作“重于齐”的状语。 • 重肉——两道肉菜。

  45. 语及之——谈到某件政事。之,泛指政事。 • 危言——谨慎地陈述己见。危,从高义引申为恐惧,再引申为谨慎。 • 顺命——顺从命令。 • 衡命——抗命。衡,拒绝义。衡,即横,本义是门闩,引申为纵横,引申为抗拒。

  46. 第五段 •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宾。

  47. 越石父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当时被囚禁为犯人。晏子出门时,在路上碰到他,就解下自己车子的左骖把他赎出,让他坐在车上把他带回家。越石父没有感谢晏子,就直接进了门。过了很久,越石父请求离开。晏子表现出敬畏的样子,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谢罪,说:“我即使不仁义,可是我曾经使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怎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离开呢?”越石父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当时被囚禁为犯人。晏子出门时,在路上碰到他,就解下自己车子的左骖把他赎出,让他坐在车上把他带回家。越石父没有感谢晏子,就直接进了门。过了很久,越石父请求离开。晏子表现出敬畏的样子,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谢罪,说:“我即使不仁义,可是我曾经使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怎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离开呢?”

  48.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儿得到伸展。当时我在奴隶中,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有醒悟把我赎回来,就是了解我的;您了解我却没有按照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我,我还不如呆在监狱里。” 晏子于是把他请进内室待为上宾。

  49.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 涂——道路。 • 左骖——古代驾辕的马叫“服马”,服马两边的叫骖。 • 闺——《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

  50. 绝——本义是断丝,引申为离开。 • 懼然——吃惊、敬畏的样子。 • 摄——整理。 • 虽——即使,表让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