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28 Views
第二讲 哲学精神. 本讲主要论及哲学本体论,包括人生结构、精神发展和超越之路。. 词源学考证. 1、西语中的演变: 英文的 Ontology , 以及德文的 ontologie, 法文的 ontologie , 最早均来自拉丁文 Ontologia 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在希腊文中,它是指关于 on 的 logos── 研究存在的学问。. 2、中文译法 中文有 “ 物性学 ” 、 “ 万有学 ” 、 “ 万有论 ” 、 “ 凡有论 ” 、 “ 存有论 ” 、 “ 是论 ” 以及 “ 本体论 ” 和 “ 存在论 ” 等译法。
E N D
第二讲 哲学精神 本讲主要论及哲学本体论,包括人生结构、精神发展和超越之路。
词源学考证 • 1、西语中的演变: • 英文的Ontology ,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 ,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在希腊文中,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研究存在的学问。
2、中文译法 • 中文有“物性学”、“万有学”、“万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是论”以及“本体论”和“存在论” 等译法。 • 日本人最先用本体论这一汉文译法,但20世纪30年代以来开始用“存在论”,50年代以来存在论逐渐代替了本体论的译法。
3、海德格尔的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 德文表示“存在”的名词das Sein,与动词不定式sein是一样的。 •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把语词分为onoma和rhema 。Onoma是人和物的名称,进而发展为onomata,狭义指称实体。与此相对的rhema ,则意指言说、传说。这种分法与希腊人对“存在”的解释密切相关。Onoma,作为事质的敞开状态, 是同 Progmata 即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事物相连的,因此又叫做deloma pragmatos,即事物词类。
Rheme是某种行动的敞开,所以与Praxis即行为实践相连,被叫做deloma praxeos,即动作词类。这两种词类的结合构成最基本的言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基本的句子。行为和事物的区分体现出一种对“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的关键领会。
是与在 • 以德语和英语为例,sein和be都既表“存在”,又是系词“是”。按照古典逻辑,无论关于什么东西,凡有所述,总得用上系词。无论我们说“什么是什么”、“……是……”,“是”总被引入了。即使我们说“什么不是什么”,也仍然离不开“是”。
4、郭克兰纽的创造 • 据考证,在西方哲学文献中,ontologia 一词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Rudolphus Goclenius,1547-1628)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1613)中。他将希腊词On(即Being)的复数Onta(即Beings,“存在者”、“在者”或“是者”)与logos(意即“学问”、“道理”、“理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词Ontologie,直译即“存在学”或“存在论”。
5、存在论与形而上学 • 德意志哲学家卡洛维在《神的形而上学》(1636)中把此词视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同义词。1647年,另一位德意志哲学家克劳堡又将Onta 与希腊词sophia(“智慧”、“知识”)结合创造出同义新词Ontosophie,也是“关于存在的学问、知识”之意。笛卡尔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6、沃尔夫的看法 • 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物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
1)本体论是专门研究“有”即“存在”和“存在者”的学问;2)本体论讨论的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各种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3)本体论认为“有”或“存在”是唯一的、善的,因而是最基础、最根本、最普遍、最高的范畴,其他范畴均可从中推演出来;4)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5)作为一门学科,本体论是以抽象的逻辑推演的方法来构造的。1)本体论是专门研究“有”即“存在”和“存在者”的学问;2)本体论讨论的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各种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3)本体论认为“有”或“存在”是唯一的、善的,因而是最基础、最根本、最普遍、最高的范畴,其他范畴均可从中推演出来;4)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5)作为一门学科,本体论是以抽象的逻辑推演的方法来构造的。
小结 • 存在论——泛指一切有关存在的哲学研究; • 本体论——特指哲学史上研究某种超验实体的哲学理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 • 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曾与“本体论”同义,但后成为存在论的同义语。 • 它们都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解决什么是最真实的问题。虽然在有的哲学家如胡塞尔那里是完全不同的,但大多时候可以通用。
一、人的在世结构 1.主客二分的结构及其特点: (1)含义: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特点 • 1)外在性 • 2)对象性(人类中心主义) • 3)中介性(认识桥梁型)
2.人与世界血肉相连的关系结构及其特点 • (1)含义: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人,没有人,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世界万物之灵魂,世界万物是人之肉体。
(2)特点 • 1)内在性 :我-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就是基本的本体论结论,它包包含了其他的一切。……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美〗梯利希 • 2)非对象性:承认人的卓越地位,不等于认定人是主体;物被认识,不等于人类中心论。 • 3)相融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生活世界”;百姓日用即道—王艮)
3.海德格尔的分析 • (1)现成客体的外在关系:“上海理工大学在上海”、“我在上海理工大学”。 • (2)生成主体的内在关系:“此在”与“世界”的关系。 “此在”是“澄明”,世界在“此”被照亮。
此在与世界之关系:人原本寓于世界之中,融身世界之中。首先与世界打交道,而后才有对世界的认知。此在与世界之关系:人原本寓于世界之中,融身世界之中。首先与世界打交道,而后才有对世界的认知。
(3)二者的关系 • 人认识万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一向就已经融合于世界万物之中,亦即一向生活于、实践于世界万物之中。因此,梯希利根据他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明确断言:“自我—世界的两极性是理性的主体—客体结构的基础”
二、中西差别 • 1.西方典型:古希腊 • 柏拉图 笛卡尔 黑格尔 • 海德格尔 • (更高级的“人----世界合一)
2.天人相分--中国非典型:荀子(非正统) • 天人合一--中国典型 •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知性知天 • 老子:道法自然(婴儿境界) •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玄德境界--若昏若愚--超越智欲) • 张载: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合天心境界) •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也
三、哲学基本问题解析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乃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由此,哲学流派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先在性和同一性而被区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不可知论。
分析: • 1.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客二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层次、三个发展阶段 . • 1)两个层次: • 主体----客体\人----世界
2)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不包括“主体——客体”在内的“人——世界”合一 ; • 第二个阶段是“主体——客体”,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 • 第三个阶段是扬弃了“主体——客体”关系的人与世界的合一。(超越科学)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 •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见前) • 2.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 (1)唯物论与唯心论 • (2)实在论与折衷论 • (3)二元论与多元论
3.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2)经验论与唯理论 • (3)先验论与反映论
4.基本问题的相关问题 • (1)辩证法 • (2)形而上学
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他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经面对教皇的面说:“宇宙是自成一体的,而且是无边无际的,没头没尾的。如此宇宙哪还有创世主的位置呢?
思考题 • 大爆炸理论(big-bang theory):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其基本观点是,宇宙经历了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宇宙不断地膨胀,物质密度不断地变稀,就像一次巨大的爆炸。其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极早期,物质密度极高,温度也极高,在100亿度以上,宇宙间只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尔后,宇宙迅速膨胀,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至10亿度时化学元素开始形成。
当温度进一步降至100万度时,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温度再降至几千度时,辐射同物质分离,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气体凝聚成气云,并进一步形成恒星、星系,成为人们今天观察到的宇宙。该理论同其他理论相比能够解释较多的观测事实,因此已被绝大多数天文学家所接受。但是有一个记者在听了这个理论之后说:“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造物主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请告诉我。”当温度进一步降至100万度时,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温度再降至几千度时,辐射同物质分离,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气体凝聚成气云,并进一步形成恒星、星系,成为人们今天观察到的宇宙。该理论同其他理论相比能够解释较多的观测事实,因此已被绝大多数天文学家所接受。但是有一个记者在听了这个理论之后说:“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造物主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请告诉我。” • 请问:你相信造物主的存在还是宇宙的自成一体?记者的问题在哪里?说明理由。
五、个人精神的发展阶段 • 理论水平、哲学素养、个人精神 •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 海德格尔关于“人—世界”先于“主体—客体”的观点。 •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探讨人的精神发展阶段的学问。
1.克罗齐(意大利现代哲学家,1866--1952)的四阶段说:1.克罗齐(意大利现代哲学家,1866--1952)的四阶段说: • 1)认识①直觉——美学的对象 • ②概念—— 逻辑学的对象 • 2)实践①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对象 • ②道德活动—— 伦理学的对象
2.个人精神活动的发展三阶段: • 1)原始的人与世界的合一(原始的“ 天人合一”)----感受(原始的本能活动;无功利意义) • 2)“主体客体”关系(广义的认识)〖以黑格尔为代表〗 • 意识(自我意识的开始) • 认识直觉(直观) • 思维(摆脱了直观中的图像的抽象活动) • 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科学的实践功利性 • 经济的、政治的实践活动 • 道德的实践( 具有功利性) • 3.超主客关系的人与世界的合一—审美意识超知识 • (高级的“ 天人合一”)超功利 • 超道德
分析 • 1.牛吃草 • 2.婴儿吸奶 • 3.人做慈善 • 4.《老子》:学不学、欲不欲 • 5.魏晋名士:无欲于无欲
六、超越之路 • 1.哲学的奥秘性 • “哲学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某种奥秘的东西。” • “哲学只是由于它正好与知性相对立,并从而更与常识相对立……才成其为哲学;相对于后者而言,哲学的世界自在自为地是一个一个颠倒的世界。” • ----黑格尔、谢林《哲学评论杂志》
2.哲学的公开性 • 哲学不是高不可攀的,不停留于它的单纯性,需要一个自身展开的过程。 • “哲学就其使它自己适合于它的实质的道路,适合于它的世界、一个颠倒的世界的道路而言,它是奥秘的,但就它给所有从事哲学的人提供进入哲学的颠倒的可能性而言,它又是公开的”----John Sallis
怀疑的精神是进入哲学殿堂的初始钥匙 • “哲学诚然必须承认民众有提高自己进入哲学的可能性,但是它又不能把自己降到民众的水平。”----黑格尔、谢林《哲学评论杂志》 • 中国禅宗:立地成佛的方便法门 • 超越之路: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