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74 Views
台湾研究导论. 林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Introduction to Taiwan Studies. Lin G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JTU. About Myself.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2008 - -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9 - - ) 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客座教授 ( 2010.3-2010.5 ) 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项目研究员 ( 1999.11-2005.8 )
E N D
台湾研究导论 林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Introduction to Taiwan Studies Lin G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JTU
About Myself •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08 - - )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9 - - ) • 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客座教授 (2010.3-2010.5) • 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项目研究员 (1999.11-2005.8) • 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秋季) • 中国政治研究学会 (美国) 侯任会长, 会长 (1997.8-1999.11)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9年夏) •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1997)
在威尔逊中心工作期间安排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到中心访问在威尔逊中心工作期间安排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到中心访问
除夕赴美与会有感--和友人“南国雨雪北国风”一诗除夕赴美与会有感--和友人“南国雨雪北国风”一诗 东海波连西域天, 半生甘苦融云空。 爆竹声落腾蛇起, 横渡关山话兴中。 *取曹孟德“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之意。 (原诗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 Geography • Hen vs. egg (9,600,000 VS. 36,000 square kilometers) • Who comes first? • 鸡蛋关系 (960 VS. 3.6万平方公里)的变化 • 制度之争vs.主权之争 • Can the tail wag the dog? • The size does matter vs. 以小搏大 • 以大事小,仁也;以小事大,智也 •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A. Geography •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by the Taiwan Strait (90 miles) [compared with Britain and Japan] •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Taiwanese Identity • Attached or detached • 孤悬海外 (150 公里) [cf. 英、日] • 海岛经济>>海岛政治 (Fragile vs. dynamic) • 孤立保守vs. 对外拓展 (isolated vs. openness) • 依托大陆 vs. 追求分离(亲美媚日) • “和中、亲美、友日”
政治地理 • Daan(大安,great peace)Creek --- Zhuoshui (浊水, muddy water)Creek --- Central mountains • Northern Taiwan, Central Taiwan, Southern Taiwan, Eastern Taiwan • 大安溪、浊水溪、中央山脉 • 北部---中部-----中南部--------东部
B. Population • Population: 23 million • 8million>>>17million>>>20million>>>>>23million • 800万>>>1700万>>>2000万>>>>>2300万 • Two elements in the population • Taro (“outsiders” as the head) vs. sweet potato (native Taiwanese as the tail) • 芋头(外省人) vs. 番薯[尾](本省人) • 从太鲁阁看台湾的地形
人口 • Percentage of the two elements • From 75% vs. 25% to 85% vs. 15% • 绿大于蓝?蓝大于绿? • 五彩池的遐思
C.Contrast between Blue & Green • A real Taiwan is outside of the Taipei Basin • “出了台北才是台湾” • Blue (Kuomintang) counties vs. gree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counties • 蓝色(国民党)县市 vs. 绿色(民进党)县市
蓝绿对立 • “北蓝南绿” • 向南走 (Going to the south) • Blue sky vs. green land (grassroots) • 蓝天(精英色彩) vs. 绿地(草根性) • 向下沉 (Down to the earth)
D. Administration • Two provinces, two municipalities • Taiwan, Fukien, Taipei, Kauhsiung • Five Municipalities plus 17 counties/cities •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Taichung City,Tainan City, Kauhsiung City
行政区划 • 两省两市 • 台湾省、福建省、台北市、高雄市 • 五市十六县 (基隆市【地标】、台北县、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台中县、台中市、南投县、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 • 金门县和马祖(连江县)/外岛(从划峡而治到金马撤军论) • 五市加十七县市 • 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E.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Taiwan Issue • Formosa >>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 Zheng Chenggong Regime (1662-1683)>>Part of Fukien Province (1683-1884)>>Fukien Province (1884-1895)>>Returning to China (1945-1949)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 福尔摩沙(formosa)>>台湾民主国(1895)>>日据台湾 • 澎湖巡检司>>明郑(1662-1683)>>福建台湾府(1683-1884)>>台湾省(1884-1895)>>光复初期(1945-1949) • 反清复明 • 图谋吕宋 (海商资本的冲动 VS. 长城文化) • 1683年统一台湾[决战境外] • 为防台而治台(东南七省之屏障 VS. 动乱之渊) • 中法战争和台湾建省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 南洋大臣张之洞与台湾民主国的关系 • 从暗中襄助到静观其变 • 从唐景崧到刘永福 • “虽自立为国, 感念旧恩, 仍奉正朔,”若能保住台湾, “当再请命中国, 作何办理” • 台岛遗恨— “无可奈何花落去” • 台湾光复—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后果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 “中华民国到台湾” • The KMT regime moved to Taiwan(1949) • 朝鲜战争和美国因素的介入 • The impact of the Korean War>>Seventh Fleet into the Strait (1950) • “反共复国” • Using Taiwan as the counterattacking base against the mainland in order to recover the ROC (50s to 60s)
2. How to Approach the Taiwan Issue • Taiwan Studies as an area study (but not a country study) • 从冷门到显学 • 南陈(陈碧笙、陈在政、陈孔立)北李(李家泉) • 从历史研究、台情调研到跨学科研究
2. How to Approach the Taiwan Issue • Comprehensive issue areas • Historical, cultural,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military,external relations issue • Taiwan expert—mission impossible • Su Chi’s comments • Politics as the core issue
Research Approaches •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Studies of Taiwanese politics • Historical approach • e.g., the incident of 2.28 • “台湾悲情”的由来 (马关条约)
Research Approaches • Cultural approach • Political culture • “哀兵必胜”的选举文化 • National identity(民族认同) • public opinion (舆情)
Research Approaches • Economic and Social Approaches • Moderniza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approach • Social conflict theory • 地区冲突(南北[重北轻南]问题) • 阶级冲突 (“土狗”和“贵宾狗”问题) • 省籍冲突 (所谓“乞丐赶庙公”问题)
Research Approaches • Elite analysis approach • Lee Teng-hui’s manipulation of Taiwanese sentiments • Institutional approach • Electoral system, party system, governance system
Research Approaches • International approach • International law (idealism/liberalism) • 《开罗宣言》vs. 《旧金山和约》 • Great power diplomacy (realism) • The U.S. Factor, the Japan Factor
Research Methodology • Case study • Comparative study • Statistics analysis • Literature analysis • Field work • Not until 1990s, e.g. 李家泉 (cf. Chen) • Survey on pubic opinion • Intensive Interview
Theory Building • Defining variabl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ependent variable) • Making hypothesis • Verify or reject the hypothesis • Getting conclusion
3.Framework of the Textbook • Taiwan’s political transitio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 The evolution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九州出版社,2010年8月) Lin 2010, pp.1-322
基本假设 • 台湾的政治转型是影响两岸关系的关键变量 • 在国民党威权(authoritarianism)统治时期,两岸关系基本上属于静态(static)平衡状态,向统(unification)、“独”(independence)两极演化(polarization) 的可能性较小 • 在台湾民主化之后,两岸关系则进入动态(dynamic)平衡时期,政治对立与民间交流同步发展,分裂与反分裂(anti-secession)的斗争日趋激烈,两岸渐行渐远 (departing) 的症候与殊途同归(convergence) 的脉络相互交织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一 • 政治转型的启动带有明显的外生型(externally inspired)发展特点,与台湾经济的外向型(foreign-oriented)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相映成趣 • 国民党当年在台湾地区延伸一党专制统治,是以“动员戡乱”(mobilization for pacifying the rebellion)、“反共复国”为口实、以美、日为后盾的政治嫁接,而非植基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一 • 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政治民主化的直接原因却是外部条件的变化 • 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的结束和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急剧孤立,使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迷思(myth)遭到民间社会的普遍怀疑,由大陆籍国民党精英垄断资源的权力结构,因之受到以党外运动为代表的本省籍政治势力的严峻挑战,导致原有的威权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一 • 1979年台海风云变幻汇聚 (perfect storm),从美台“断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到高雄事件的爆发,依稀披露了这一因果链条 (Lin 2010, pp.1-2)
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转型的作用 • 以台湾牵制大陆,以党外力量/民进党牵制国民党当局 (Dual-track policies) • 艾琳达与施明德的政治婚姻 • 江南(刘宜良)事件 • 美国国会中的“四人帮” (索拉兹等人)
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转型的作用 • 美国再次考虑放弃台湾 (Lin 2010, pp.27-30) • 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对台湾未来的表述(1972) • 布热津斯基的说法(1978) • 黑格的说法(1981)
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转型的作用 • 台北通过政治转型,拉近美台关系(see Lin 2010, p. 31) • 1980年代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冷战思维和现实战略利益,对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的威权政府,包括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在政治上予以容忍和扶植,并在经济、军事、外交上给予大力支持 • 198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对拉丁美洲和亚洲威权政权的民主化进程采取积极支持的政策,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态度,亦由消极容忍转为促其改变
美国因素对台湾政治转型的作用 • 为争取美国对台湾安全的继续支持,蒋经国决定推动政治改革,有意利用1986年8月会见美国参议员鲁加(Richard Lugar)一行的机会,透露台湾不久将取消“戒严令”和“党禁” • 美国国务院在国民党“中常会”作出取消“戒严令”和“党禁”的决定后,当即表示这项决定是“台湾当局承诺致力于政治发展及改善台湾人权情况的又一个振奋的迹象” • 美台互动可以看出美国的政策转向对台湾民主化启动的重要作用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二 • 政治转型带有跨越式的发展特点。选举政治和政党轮替,存在先天不足的早熟症候(immature syndrome) • 台湾在政治转型启动后,必须对台湾的国际地位和两岸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处理国民党“反共复国”迷思破解后,台湾的身份认同和前途问题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二 • 台湾地区在政治转型后才开始对权力机构的横向和纵向关系重新定位,而这一政治制度化的过程又往往受到党派政治和政治人物个人考量的制约 • 岛内在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对立和权力运作的非制度化,为政治人物提供了操纵民意、玩弄制度的温床。代议民主制度的缺失,导致民粹主义(populism)大行其道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二 • 民粹主义的体现 • 政坛人物,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从林义雄到施明德,都能在退位后,凭借以往的个人光环,在政治舞台上以“民之所欲”为依托,进行激情演出(emotional show),反映了台湾“民粹式民主” (populist democracy)或“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政治的特点
政治转型的特点之二 • 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本是代议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的补充,但在台湾的政治现实中,“公投”(referenda)却成了民进党政治人物打选战的工具和推卸政治责任(political accountability)的盾牌,而不是用于让人民直接决定某些至关重要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
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在国民党威权主义统治时期,两岸关系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但以“光复大陆”作为其预设目标和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中国意识互为表里,台北在国际社会所奉行的“汉贼不两立”政策与其对大陆采取的“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的“三不”政策互相呼应。两岸民间无法正常来往,中国大陆方面有关国共两党和谈统一的呼吁亦无法得到国民党当局的正面回应
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1986年台湾当局决定解除“党禁”和“戒严令”(martial law),得以重新界定其执政的合法性,并于次年提出“新大陆政策”,开放部分民众前往大陆探亲。国民党威权统治的终结,导致台湾本土意识的高涨和“务实外交”(pragmatic diplomacy) 的拓展,为两岸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为两岸的经济、文化文流和政治接触谈判提供了机遇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
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1979.1-1987.11 • 政治转型启动(breakthrough)前的酝酿期 • 台湾当局对大陆提出的两岸“三通”(three links)、实现国共和谈的主张,先是奉行“三不”政策,终而开放退伍老兵前往大陆探亲,启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契机 二、1987.11-2000.5 • 与政治转型的启动时期基本一致 • 两岸民间关系有了迅速发展,但政治对立持续,而且出现了两次危机
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2000.5-2008.5 • 政治转型的嬗变时期 • 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关系最为紧张 四、2008.5之后 • 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走向民主巩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 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