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k likes | 2.12k Views
台灣經濟發展概說. 任課教師 : 劉怡伶. 課堂規定. 請將手機轉為靜音震動 請勿於課堂中飲食 , 聊天 請自行準備課程用檔案夾 , 將課堂心得報告以及資料集中彙整 , 每堂課程結束後 , 由助理回收登記出席. 學期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 :30% ( 含上課表現 , 作業 , 缺曠 , 提問討論 ) 期中成績 :30%( 課堂心得報告 ) 期末成績 :40%( 期末報告 ). 教師聯絡方式. 觀光系辦電話 :07-788-9888 轉 6145 觀光系辦信箱 : 劉怡伶 教師研究室 :H749, 校內電話 :8749
E N D
台灣經濟發展概說 任課教師:劉怡伶
課堂規定 • 請將手機轉為靜音震動 • 請勿於課堂中飲食,聊天 • 請自行準備課程用檔案夾,將課堂心得報告以及資料集中彙整,每堂課程結束後,由助理回收登記出席.
學期評分標準 • 平時成績:30% (含上課表現,作業,缺曠,提問討論) • 期中成績:30%(課堂心得報告) • 期末成績:40%(期末報告)
教師聯絡方式 • 觀光系辦電話:07-788-9888 轉6145 • 觀光系辦信箱:劉怡伶 • 教師研究室:H749,校內電話:8749 • 電子郵件信箱: ilingj@center.fotech.edu.tw
基本概念 “台灣””經濟發展””論” 認識台灣 • 換個角度看台灣(台灣史望春風DVD第1集) • 台灣史望春風 鯨魚影音網http://video.hi-on.org.tw/ • 台灣為什麼叫”台灣”? (台灣史望春風DVD第2集約10分鐘) 根據西方文獻: 台灣英文稱呼之演變→Tayovan, Tayan, Tayoun, Tyovan, Tavan, Taiwan
什麼是“經濟發展”? • 經濟發展所需之要素→Y= f (L,K,A,N) Y: 國內生產毛額 L: 人口 K: 資本 A: 生產技術 N: 制度 資料出處:毛慶生等七人合著《基礎經濟學》(第四版),華泰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2007年3月,P.234.
什麼是”台灣經濟論” 亞洲經濟論-NICs-NIEs-台灣經濟論 • 新興工業化國家群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ICs),經濟發展程度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例如台灣、南韓、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屬之。
新興工業國家群 根據1979年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報告書中所謂的”新興工業國家群“有以下10個國家(地區)。 • 亞洲: 韓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 美洲:墨西哥、巴西 • 歐洲: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南斯拉夫
亞洲四小龍 到了1980年代,亞洲的新興工業國家群NICs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ICs)以外的國家與地區,經濟呈現低成長、而亞洲的四個國家卻因驚人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各國的矚目,它們就是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即「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但因為台灣與香港於國際上地位的問題、1988年於倫敦先進國家首腦會議中決定將其名稱改為NIEs(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新興工業經濟地區)。 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因工資上漲所造成製造成本提高,以及亞洲金融風暴,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面臨了改革的挑戰。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第三世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9%E4%B8%96%E7%95%8C&variant=zh-tw
參考書目 1.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人間出版社,1992年。 2.張果為編《台灣經濟發展》 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68年 3.佐藤幸人,服部民夫『韓国・台湾の発展メカニズム』1996年 4.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0年。 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制 《片格轉動的台灣顯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影片》。 6.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人間出版社, 1994年2月。 7.谷浦孝雄編著/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人間出版社, 1992年6月。 8.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聯經出版社,1994年。 9.袁穎生《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聯經出版社,1998年。 10.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硏究》聯經出版社,1979年。 11.朝元照雄《開発経済学と台湾の経験—アジア経済の発展メカニズム》勁草書房、2004年10月。
網路資源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Wikipedia:%E9%A6%96%E9%A1%B5 • 台灣史望春風 鯨魚影音網 http://video.hi-on.org.tw/ 或 http://www.nodedge.com/Taiwan/index.htm
Lecture 1 荷蘭時期的台灣 • http://www.nodedge.com/Taiwan/index.htm
台灣發展經濟的歷史背景 • 貿易的開始 (貿易理論:絕對優勢,比較優勢) • 早期的經濟發展: 荷蘭時期 • 基本知識:人口,經濟產品,產業
大航海殖民時代的來臨 16世紀的國際情勢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於1596年抵達東南亞時,中國東南海域上已經有中國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從事貿易活動. 課堂影片:台灣史望春風DVD 第7集 PART1 大航海殖民時代的來臨 11分鐘 http://www.nodedge.com/Taiwan/index.htm
Part 2 西方人爭先恐後來台灣(11分鐘) 葡萄牙人留下”Ilha Formosa (美麗之島)”這個對台灣讚美的名稱, 但卻未正式統治過台灣. 課堂影片:台灣史望春風DVD第7集 PART2西方人爭先恐後來台 灣(約11分鐘) http://www.nodedge.com/Taiwan/index.htm
16世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中華民族的擴展與台灣的開發 台灣的開發幾乎是由中國閩粵沿海居民所經營,而大量移入墾殖,卻遲至明末才開始.其原因為明太祖僅准朝共貿易,拒絕外國商賈來航.(明太祖洪武元年為西元1368年) 資料出處: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章.
明太祖的經濟貿易政策 明太祖平天下後,致力於賑撫庶民,使其墾復荒田,將狹鄉之民,遷之寬鄉,北方稍得回蘇.後來國內安定,人口增長,人口溢出. ★明太祖的經濟貿易政策 1.限制國際貿易與實施海禁 2.抑止元朝之重商政策,恢復重農政策 • →卻因此對以海上活動為經濟命脈的沿海居民造成重大影響
明太祖中葉以後,沿海地區人口壓力增高,居民鋌而走險,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沿海居民來台從事漁業漸增,且與土著民族建立友好關係=所謂的「漢蕃交易」明太祖中葉以後,沿海地區人口壓力增高,居民鋌而走險,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沿海居民來台從事漁業漸增,且與土著民族建立友好關係=所謂的「漢蕃交易」 隆慶元年(1576年)解除海禁,沿海人民可以名正言順地來台.明朝中葉以後,亞洲各國間貿易交流增加.此外西力東漸,在遠東海上展開了劇烈的國際商戰,航運日漸頻繁,有很多航路通過台灣附近,顯示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自萬曆年間以來,台灣變成中日走私貿易的聚合站,其結果招致了荷蘭與西班牙對台灣的爭奪戰,但也因此台灣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轉接基地,這更促進了台灣內部開發的進展. 參考資料:「16、17世紀的台澎形勢」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聯經出版社,p.1-6.
參考文獻 1.James W.Davidson(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南天書局,2005年3月.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第二冊,台灣銀行,1972年4月). 2.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 3.湯錦台(2001a)《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時 代的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4.湯錦台(2001b)《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5.John Robert Shepherd(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MC Publishing Inc.
參考文獻 6.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7.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聯經出版社 8.湯錦台(2001a)《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出 版社. 9.湯錦台(2001b)《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10.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沙》前衛出版社 11.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2006)《西班牙人在台灣(1626-1642)》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2.吳聰敏(2006)「荷蘭統治時期之稅收承包制度」《經濟論叢》 13.康培德(2007)「荷蘭時代臺灣本島各港間之貿易變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6.21-22.
Lecture 2 Dutch Period(1624-1662)
荷蘭人為什麼來台灣 • 1598 荷蘭控制印尼(巴達維亞) • 1602 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 • 1604 初抵澎湖 • 1622 第二次進佔澎湖 • 沈有容與荷蘭人:澎湖馬公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 影音教材:台灣史望春風第8集”紅毛與鬥牛士“ Part 1 05:12-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總部 (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校舍)
東印度公司時代(1624-1662) 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 →成立於1602年,其宗旨是促進荷蘭在好望角以東地區的亞洲貿易,以及在亞洲繼續與西班牙作戰.共有6個商部17個董事會所組成之官商合營的商業組織, 被要求定期提交報告,此報告被稱為”東印度事務報告” Zeelandia(熱蘭遮城,今日的安平古堡) Provindia(普羅明遮城,今日的赤崁樓) 影音教材:台灣史望春風第8集”紅毛與鬥牛士“ Part 2 04:00- 參考資料:《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1629年-1662年),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的基本史料,主要是關於荷蘭人在台灣的各種活動,是以十七世紀荷蘭語撰寫成的。
當時在臺灣經營貿易的國家除了荷蘭,尚有日本人,鑑於日本人的經濟競爭,荷蘭遂對日本商人課徵十分之一的稅,引起雙方不滿,甚至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兩方終止貿易,1632年才又恢復,但日本在不久之後進入日本鎖國時代。除此之外,因為荷日兩方政府對於其所有領地都有司法權執行的權力,為此兩方也發生過衝突。當時在臺灣經營貿易的國家除了荷蘭,尚有日本人,鑑於日本人的經濟競爭,荷蘭遂對日本商人課徵十分之一的稅,引起雙方不滿,甚至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兩方終止貿易,1632年才又恢復,但日本在不久之後進入日本鎖國時代。除此之外,因為荷日兩方政府對於其所有領地都有司法權執行的權力,為此兩方也發生過衝突。 • 資料出處:維基百科”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東印度公司勢力的確立 • 東印度公司在1630年後半才確立對台灣的統治 • 1635-36年間才平伏南部麻豆,蕭壠等社1636年2月,台南以北15社,以南13社,計28社之代表集合於新港社,並向長官Hans Putmans宣誓服從.此種集會到1641年後, 即稱為地方集會.1644年其形式及內容始稱完備.其後命各社長老,一年一次集合於各地,表示服從並報告轄下情形.因此才有戶口調查之回報資料.
東印度公司時代的轉口貿易 • 國際背景:重商主義 • 貿易理論:絕對利益,比較利益 • 經濟物資:鹿皮,米糖 • 勞動力不足:引進外勞(對岸華工),提升生產技術 1650年約幾十萬人? 3-5萬人,生產工具:引進耕作牛 • 17世紀遠東貨物集散中心:亞太營運中心
荷蘭本國 巴達維亞 明帝國 東印度公司時期台灣轉口貿易圖 日 本 生絲,犀牛角, 藥材 白銀 台 灣 米,糖,籐, 鹿肉,硫磺 糖,鹿皮, 牛角,牛皮 綢緞, 陶瓷, 黃金 波斯等地 及歐洲 香料,胡椒,琥珀, 麻布,木棉,錫, 鉛,鴉片
貿易品項 主要輸出品是絲絹及糖向日本 • 絹織品,陶器及金向巴達維亞 • 紙,香料,琥珀,馬口,鐵,鉛,木棉輸入台灣 • 臺灣產品米,糖,籐,鹿皮,鹿角,藥輸出至中國大陸 • 1630年代中期開始,大員商館(安平)成為中國與日本之間生絲(絲絹)的轉口貿易站.而1640年代之後,大員商館靠胡椒與香料之轉運獲得利潤. 資料出處: 1.Lames W.Davidson著/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灣銀行,1972年4月.p.10 2.吳聰敏(2006)「荷蘭統治時期之稅收承包制度」台灣大學經濟系《經 濟論叢》 3.吳聰敏(2009)「樸社制度之演變」台灣大學經濟系《經濟論叢》
東印度公司時期的經濟發展 Y=f (L,K,A,N) • L:勞動力,人口統計(參考中村論文) 人口:1660年左右,荷蘭人曾獎勵因於饑饉戰亂的華南流民來台約25000人 • K:資本 • A:生產技術(由閩南沿海地區引進農耕技術) • N:制度 稅制:人頭稅,墣社稅(村落承包),米作什一稅,漁業稅(烏魚除外),豚屠殺稅,度量衡稅,釀酒稅等,輸出入關稅. 稅制參考:吳聰敏(2009)「樸社制度之演變」台灣大學經濟系《經濟論叢》
產品(或產物) • 農產品:米,糖 • 牧業:鹿皮 • 漁業:烏魚產業,帝王魚,鮫,鮫油,牡蠣,蝦等 • 礦產:基隆的煤,淡水的硫黃,東海岸的砂金
註解:有關樸社制度 • 1642年開始,漢人貿易商進入原住民各社交易之前,須先取得東印度公司在台殖民政府核發之許可證.初期許可證價格由荷蘭人決定.1644年開始許可証改採公開競標.簡單來說,荷蘭人於每年4月或5月在大員開放貿易商到原住民社貿易的權利.競標得勝者即獲得到原住民村社貿易的權利,他出售日用品給原住民,並收購原住民生產的鹿皮與鹿肉.鹿皮賣給殖民政府,鹿肉則自行出口到大陸.
討 論 動動腦時間: • 台灣有沒有生產原始的經濟作物是於國際貿易上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 • 台灣發展經濟的原動力為何?它可稱為自發性的經濟發展嗎?
荷蘭據台時期之經濟成長 • Y=f (L,K, A,N) • L:人口
思考時間 引用:威廉.甘培爾(William Campell)在”在台灣傳教之成功“內容翻譯 1661年5月17日(星期二)—有住在山地及平原的住民包括長老,住在南部地區之人民多多少少投降國姓爺,每一位長老收到其贈物淡色的綢袍,金頂的帽子以及一雙中國靴子.這批傢伙將我們努力培植於心中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以侮蔑的言語道出,而高興現在用不著上學了.他們到處毀壞書本器具….國姓爺已經到達的報導傳佈之後,他們即殺荷蘭人,砍下頭後,他們圍繞高歌,其狀甚喜如同以前打敗敵人一樣…以上種種是位名為史蒂芬楊子(Stephen Yansz)親眼於南方看到的 資料出處: Lames W.Davidson著/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灣銀行,1972年4月.p.27
參考文獻 1.Lames W.Davidson著/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灣銀行,1972年4月. 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硏究》聯經出版社,2006年10月. 3.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硏究續集》聯經出版社,2006年2月. 4.吳聰敏(2006)「荷蘭統治時期之稅收承包制度」 5.康培德「荷蘭時代臺灣本島各港間之貿易變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6.21-22 6.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De VOC en Formosa 1624-1662)》聯經出版社,2000年10月.
Lecture 3 明鄭時期台灣的經濟發展 (1662-1683)
參考資料 1.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 2.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遠足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3.Lames W.Davidson著/蔡啟恒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灣銀行,1972年4月. 4.台灣史望春風 http://www.nodedge.com/Taiwan/index.htm
國際情勢 1.1639年日本實施鎖國政策,退出東亞 海洋競爭,只准中國與荷蘭船隻進入 日本.鄭芝龍趁勢擴大其貿易網. 2.1644明朝滅亡 3.1662年鄭成功將荷蘭趕出台灣 4.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台設立商館 5.與清朝的關係:1674年鄭經反攻大陸
鄭成功來台半年之墾政 1.治理原民 1662年2月鄭成功巡視各社,以收攬民心,安撫居民(入台前的台灣居民:漢人與原住民) 2.安頓入台軍隊與其眷屬 3.令府尹楊朝棟查報田園冊籍 4.諭告官兵尊重在台漢人與原住民既得之 土地權益,嚴禁混圈原住民與百姓現耕 之地. →實施土地制度:官田,營盤田 注:當時在台漢人從事種稻種蔗,或經營商業,或從事漁獵,且從事 農耕人數年年增加.
土地制度 • 官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田地稱之. • 私田:”鄭世宗黨及文武百官與士庶之有力者,招佃耕墾,自收其租,而納課於官,名曰私田. • 營盤田:鎮營之兵,就所駐之地,自耕 自給,名曰營盤. →發揮其”藩鎮經濟“之特色
陳永華所規劃的東寧王國 ■安撫原住民, 施行教育 ■獎勵農耕 ■設置中央部會(吏,戶,禮,兵,刑,工等行 政機構) →”制度“
農業措施與農耕技術 ‧給予農具, 從事開墾 ‧水利建設:一為築堤儲水,一為截流引水 參考資料:《鳳山縣誌》
人口與勞動力 ‧據各方估計,荷蘭時期之大陸移民約有10萬人 ‧鄭成功帶來軍士約25,000人, 並有許多流亡人口,使島上漢人人口增加,總計到17世紀末,台灣大約有20-25萬人. ‧以招攬流民與命令將士眷屬遷台的方式解決台灣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
國際貿易 鄭氏王朝原本是靠海起家,與日本又有良好的關係,在滿清實施海禁、遷界、封鎖沿海後,鄭氏急於與日本、呂宋、暹羅、蘇祿(Sooloo)、文萊(Blunei)、美主居(Molucca)、琉球、交址、廣南、柬埔寨、大泥(Patani)柔佛(DJohor) Malacca及歐洲人從事貿易。所以鄭經會主動向英國人邀請來台。 台灣向日本輸出之物品為砂糖、鹿皮、米穀、藥材,由日本購入之物品為:鉛銅、鑄銅砲、盔甲、器械及永曆錢。歐洲人的中國瓷器因受到海禁、遷界的影響,無法得到正常供應,轉而向日本購買,日本對瓷器有材料、技術上的欠缺,也無法直接從中國獲得,因鄭氏是唯一可通過封鎖線的人,歐、日等國對鄭氏的依賴更是為重。 貿易品中以糖為台灣的主產品,但明鄭時期的產量為荷據時期的五分之一而已。
課堂討論 鄭氏時代與荷蘭時代之比較經濟成長:人口(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經濟:”掠奪經濟“(荷蘭) ”藩鎮經濟“ 土地:王田(荷蘭) →官田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