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大學解 (3)

理數合解. 大學解 (3). 後學 游寶達 講解. 大學之道 (15). 『 止 』 指的是 保有 , keep 的意思。. 「 親 」、「 新 」之道,奈何?在 止於至善 。 至善 ,即 至理 也。 至理 即 不睹不聞之神 , 無聲無臭 之天, 無思無為 之性。 斯理也:在天謂之 天理 ,在地謂之 地理 ,在人謂之 性理 ,在物謂之 物理 ,在事謂之 事理 。 文有 文理 ,道有 道理 ,故 窮理然後盡性 , 窮神方能知化 。. 『 外功、內德 』 不斷的 輪動 , 永保 心性的 靈明 。. 『 實相無相 』 之 元神 ( 原神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學解 (3)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理數合解 大學解 (3) 後學 游寶達 講解

  2. 大學之道(15) 『止』指的是保有,keep的意思。 • 「親」、「 新」之道,奈何?在止於至善。 • 至善,即至理也。至理即不睹不聞之神,無聲無臭之天,無思無為之性。 • 斯理也: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人謂之性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 • 文有文理,道有道理,故窮理然後盡性,窮神方能知化。 『外功、內德』不斷的輪動,永保心性的靈明。 『實相無相』之元神(原神)。 『由體而用』之化育的道理。 由外在之表徵而瞭解化育的道理。

  3. 大學之道(16) 體用兼備的意涵 • 理者,至善之體,神者、至善之用。 • 理天者、萬物統體之至善,理性者、物物各具之至善。 • 故天失理,則星斗亂度;地失理,則山崩川溢;人無理,則倫常乖舛;文無理,則行之不遠;道無理,則修之難成。 能『止於至善』必須『明體達用』。 『循規蹈矩』才是修行的準則。

  4. 大學之道(17) 發自於內在。 • 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得理則善,失理則惡。 • 無極理天,五常具備;無極理性,五德兼該。 • 天道福善而禍淫,人道賞善而罰惡。積善餘慶,積惡餘殃。 • 然而善有大、小,善有真、偽,堯、舜揖讓,「韶」故盡美矣,又盡善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德:溫、良、恭、儉、讓。 流露於外。 傳賢不傳子。 『韶』舜之樂。

  5. 大學之道(18) 對夏桀及商紂有其用武之理由,但缺乏內在的厚道。 • 湯、武征誅,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盡善盡美者,至善也。盡美未盡善,善則善矣,而非善之至也。 • 五伯之假仁義,彼善於此則有之矣!謂之善則未必也。 五伯=五霸,春秋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因為擁兵的目的是為自己,連理由都缺乏了。

  6. 大學之道(19) 有貪念則體不純。 • 理欲互乘,有得有失,理氣混淆,非善之至也。 • 始勤終怠,旋得旋失,或作或輟,非止於至善也。 • 孟子曰:「性無有不善」,此論理、不論氣也。 再次指出『永保初衷』的重要。 主要在論體。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 大學之道(20) • 告子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此論氣,不論理也。 • 荀子曰:「性惡」,此理氣皆不論,而只論乎慾也。 主要在論後天之用。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扶拭,勿使惹塵埃。』

  8. 大學之道(21) 理、氣、象之論理漸漸形成。 • 論慾者、則性有惡而無善;論氣者、則性有善有不善,而非至善;論理者、然後知性無有不善,而謂之至善也。 • 荀子言性惡,知有象,而不知有氣也。 • 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知有氣,而不知有理也。 • 知象者、離道太遠,知氣者、漸近於道,論理者、則至於道矣。 過於著重於外在的表徵而已。 僅知道外在的表徵與內在有關。

  9. The End of this Talk • 多多閱讀經典,以增廣見聞及知識。 • 同時也要多多行功,以落實內在的功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