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97 View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品资源共享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本讲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一节 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二)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质 的社会 (1949 年 --1956 年 )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E N D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本讲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一节 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二)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949年--1956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 充分发展的 半殖民地半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统一的国家, • 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 •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 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 • 义文化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 • 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 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 • 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过程,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二)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 • 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社会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毛泽东
(二)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经济方面,存在着五种经济结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二)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 一为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为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土地革命完成后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土地革命完成后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第一工厂的前生今世 1953年改名江南造船厂 李鸿章 1865年在上海创办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每一天都在变动,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工业化——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2.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现实起点 3.国家“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感慨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 1949年,“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7个月世界第一。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除东部一些大城市外,我国固定电话几乎是空白;如今,我国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1.苏联的成功范例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3.历史和现实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主要基础: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3、必要条件: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国际环境:苏联的同情和援助促使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一)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8 (二)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一)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1)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的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二)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3、高 级 社 2、初 级 社 1、互 助 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形式 农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对个体农业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
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政府贷款给王振堂互助组一批新式的农具 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
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数的87.8。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数的87.8。 入高级社农民占87.8%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1.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可能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形式 初级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个别——全行业)
▲政策: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1956年前,“四马分肥”:企业利润分为四部分 1、国家税收 2、工人的工资和福利 3、企业扩大再生产 4、资本家利润 1956年后,向资本家付“定息”,5%
▲途径: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途径: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外部的合作。包括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合作,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特点: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特点: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二)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1.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2.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3.使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
“父辈办企业,备受帝国主义压迫,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但蒋介石带来了更多屈辱。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有国家的强盛。”——荣毅仁“父辈办企业,备受帝国主义压迫,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但蒋介石带来了更多屈辱。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有国家的强盛。”——荣毅仁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五、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邓小平 • 缺点:急于求成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十六大报告
课后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