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55 Views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天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 二、 《 天朝田亩制度 》 探析 三、天京事变 四、 《 资政新篇 》 探析 五、太平天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天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 1 、广西下层农民的贫困 2 、洪秀全科举梦的破产 3 、基督教原始平等思想和天国梦的诱惑 4 、冯云山的组织动员工作 5 、降僮等巫术的意义 6 、洪秀全从人到神的变幻之路 —— 异梦的真实性和自我炒作. 二、 《 天朝田亩制度 》 探析. 1 、 《 天朝田亩制度 》 文本解读 2 、被容易忽略的问题 —— 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制
E N D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 一、天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 • 二、《天朝田亩制度》探析 • 三、天京事变 • 四、《资政新篇》探析 • 五、太平天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天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 • 1、广西下层农民的贫困 • 2、洪秀全科举梦的破产 • 3、基督教原始平等思想和天国梦的诱惑 • 4、冯云山的组织动员工作 • 5、降僮等巫术的意义 • 6、洪秀全从人到神的变幻之路——异梦的真实性和自我炒作
二、《天朝田亩制度》探析 • 1、《天朝田亩制度》文本解读 • 2、被容易忽略的问题——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制 • 3、平均的两重性与不可行 • 4、纸上文本与实际操作
三、天京事变 • 1、天京事变爆发的原因再探讨——洪秀全和杨秀清各自的责任 • 2、历史的真相——万岁问题及其他 • 3、韦昌辉——祸首还是替罪羊 • 4、石达开的无奈出走及其悲剧命运 • 5、天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 • 6、孙中山的评说
四、《资政新篇》探析 • 1、洪仁玕——太平天国的“海归” • 2、颁布《资政新篇》的动机 • 3、《资政新篇》文本解读 • 4、《资政新篇》有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5、《资政新篇》中的现代化方略是舶来品 • 6、从《资政新篇》的命运看太平天国
五、太平天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1、太平天国的反帝问题 • 2、太平天国的反封建问题 • 3、太平天国的省库与公有制问题 • 4、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妇女解放问题 • 5、假设历史在太平天国研究中的意义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时间 三、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五、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 六、洋务运动的意义 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一、洋务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 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两万杆。—— 曾国荃(1862) • 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上年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枝,而本部堂一军截缴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左宗棠 (1865)
许多船只为上海的洋行运送军械弹药给叛乱军,他们远离领事馆可以监督的范围,在预先约定的地点卸货,以便让太平军来领取。……一年之间,有3000尊各种口径的大炮在新加坡成交;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这一个月内,就供给叛乱均795门炮和11000磅弹药,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开做洋枪生意 。——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和海军上将何伯给英国政府的报告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序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三重内涵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发生
二、洋务运动的时间 • 起始时间: • 总理各国事物衙门(1861) • 安庆内军械所(1861) • 同文馆(筹办1861,开办1862) • 结束时间: • 1901年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宣布实行新政
三、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 中央:奕、文祥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丁日昌、盛宣怀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 • 经济上,以“求富”为内涵,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 • 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
主要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金陵制造局(李鸿章,1865)、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7)、天津机器局(崇厚,1867)、湖北枪炮局(张之洞,1893)主要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金陵制造局(李鸿章,1865)、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7)、天津机器局(崇厚,1867)、湖北枪炮局(张之洞,1893) • 主要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1872)、开平矿务局(1878)、电报总局(1880)、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
语言学校: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东同文馆(1864)、上海留美预备学堂(1871)、南京同文馆(1883)、新疆俄文馆(1887)、台湾西学馆(1887)、珲春俄文馆(1888)、湖北自强学堂(1893)。语言学校: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东同文馆(1864)、上海留美预备学堂(1871)、南京同文馆(1883)、新疆俄文馆(1887)、台湾西学馆(1887)、珲春俄文馆(1888)、湖北自强学堂(1893)。 • 军事学校:建船政学堂(1866)、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5)、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8)、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4)、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 • 科技学校:上海机器学堂(1867)、福州电报学堂(1876)、广东实学馆(1881)、天津电报学堂(1880)、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两广电报学堂(1887年)、台湾电报学堂(1890年)、湖北矿务工程学堂(1892)、天津医学堂(1894)、山海关铁路学堂(1895)、南京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1896)。
五、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 处今时事,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李鸿章:《复王壬秋山长》
外须和戎 1.对敌强我弱、“千古外有之变局”的清醒认识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lie),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jun)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ai),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
外须和戎 2.维持和局下的抗争 • 改变战和不定的思维,以和为大局、大计 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使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外国强盛如故,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此已事之成效。 ——曾国藩 • 利用不平等条约和国际公约与列强抗争 彼若不守条约而侵占,我之执约而拒之。 ——曾国藩
外须和戎 3.“师夷”、“自强”的发愤意识 论目前之事势,则宜以羁縻为万全。论事后之经营,则宜以自强为根本。 ——丁日昌 从来御外之道,必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柔用刚,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李鸿章
外须和戎 4.防俄宜先,防日尤亟的国防观 各国之患,四肢之病,患远而轻;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 ——丁宝桢 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ta),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李鸿章
外须和戎 5.以夷制夷 引狼自卫本属非计,然处此万不得已之势,若因应不善,则狼与狈共售其奸。 ——刘坤一
内须变法 1.对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 ——冯桂芬 “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
内须变法 2.主张学习西方,自强、自立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 ——李鸿章 立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奕 西洋军火日新月异,不惜工费,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数万里之外。中国若不认真取法,终无法自强。窃谓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 ——李鸿章
内须变法 3.主张“稍变成法”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cuo)、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
内须变法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福成 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知其缓急,审其变通,操纵刚柔,洞达政体,教学之效,其在兹乎! ——郑观应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孙家鼐
六、洋务运动的意义 1.引进了大机器生产,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 2.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地的速度。 3.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带有浓厚的卫道的色彩。 2.只有经济改革,政治改革阙如,难逃失败的命运。
第三节:戊戌维新 • 一、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失败 • 二、隐含在洋务思潮中的变法要求 • 三、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潮的勃兴 • 四、康有为:戊戌维新的领袖 • 五、百日维新措施及其意义探析 • 六、失败——偶然还是必然
一、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失败 • 1、“同光中兴”梦与中法战争的胜利 • 2、甲午战争前国人对日本的认知 • 3、甲午战争——意想不到的失败 • 4、甲午战争对中国朝野的震动 • 5、甲午战争后果分析——与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二、隐含在洋务思潮中的变法要求 • 1、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维新共同的思想起源 • 2、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 3、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合流 • 4、早期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三、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潮的勃兴 • 1、公车上书的真相考 • 2、公车上书的历史价值 • 3、《时务报》的创办和历史影响 • 4、维新派在各地的活动 • 5、维新思潮的勃兴与洋务思潮的衰退
四、康有为:戊戌维新的领袖 • 1、康有为其人——长素的性格和抱负 • 2、康有为早期的思想和活动 • 3、《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分析 • 4、《大同书》的成书年代 • 5、从不断上书看康有为的政治改革道路 • 6、康有为——戊戌维新的领袖 • 7、梁启超、严复与维新运动
五、百日维新措施及其意义探析 • 1、“定国是诏”的原则和内容 • 2、百日维新期间发布了多少变革诏书 • 3、百日维新的变革没有突破洋务运动 • 4、百日维新的变革不是政治改革 • 5、换个角度看维新的意义——官方肯定学西方、谋求现代化的合理性
六、失败——偶然还是必然 • 1、失败必然性说法的合理与不足 • 2、政变的原因分析 • 3、天津阅兵的谣言与围园锢后的荒唐 • 4、袁世凯告密对政变的影响 • 5、伊藤博文来华与政变的偶然 • 6、书生报国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