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 文学接受的发生 2 文学接受的发展 3 文学接受的高潮.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kirk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文学接受的发生 2文学接受的发展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 一、期待视野 •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

  3.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4. 期待视野的形成

  5. 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接受主体的状况,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

  6. 二、接受动机 • 接受动机,即读者的阅读动机,包括: • 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 • 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 • 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 • 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 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

  7. 三、接受心境 • 接受心境:即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到阅读进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8.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9.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10.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作家的选材与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存在。

  11.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赖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 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12. 中国古代文论的“兴味”与之类似。 “兴”有多重含义,从“感发志意”的读者角度分析。 古代“味”论丰富: 钟嵘的“滋味”说; 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论; 朱熹的“玩味”说。

  13. 二、还原与异变 异变诸方面:形象;情感;思想。 异变原因: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欣赏能力。

  14.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15.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一)顺向相应:与读者期待视野相一致。 (二)逆向受挫:要恰到好处,否则阻绝读者的介入。

  16.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17. 一、共鸣 共鸣产生的原因: (一)观念相通 (二)情感经验相似 (三)意志愿望相近

  18.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听里面女孩儿演习《牡丹亭》戏文引起她的伤感,这就是共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听里面女孩儿演习《牡丹亭》戏文引起她的伤感,这就是共鸣。

  19. 二、净化: 文学的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读者进入虚幻艺术境界后的暂时忘却。第二,读者情绪的宣泄、心态的矫正、人格的提升。

  20. 三、领悟 如杜甫所写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法之道。

  21. 四、延留 • 《论语·述而》载: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