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35 Views
管理会计研究. 模块一:理论篇. 理论篇之专题四 管理会计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 中国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思考. 论文框架. 问题提出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 统计分析 研究结论.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五年( 2001 - 2005 )国内外几个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257 篇管理会计研究论文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比较,统计分析了管理会计研究论文数量占所有会计类文章的比重、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分布等。. 研究对象. 国内: 《 会计研究 》 、 《 管理世界 》 、 《 经济研究 》 、 《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
E N D
管理会计研究 模块一:理论篇
理论篇之专题四 管理会计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中国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思考研究设计一中国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思考
论文框架 • 问题提出 • 研究设计 •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 • 统计分析 • 研究结论
研究设计 •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五年(2001-2005)国内外几个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257篇管理会计研究论文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比较,统计分析了管理会计研究论文数量占所有会计类文章的比重、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分布等。
研究对象 国内:《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国外:《The Accounting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最近5年来(2001-2005年)这8种杂志上发表的管理会计研究论文。 本文最终选择了257篇管理会计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
统计分析 • 八大期刊全部论文数量分布
中外管理会计实证研究差异的原因 • 数据来源 • 理论基础 • 研究内容 • 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结论 • 扩大数据来源 • 加大理论基础的运用 • 研究内容应以价值管理和综合控制系统为主 • 以案例/实地研究为主,加大实证研究步伐 • 重视研究激励和协调问题
研究设计二 我国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现状与分析——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文章框架 • 引言 •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考核者与激励对象 •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评价指标 •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标准 •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调整内容 • 研究结论
年份 2002 2003 2004 披露家数 3 24 23 引言 • 研究目的 了解现状,分析问题 • 数据来源 • 巨潮咨询网中上市公司公告的工作制度栏目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告中的公司治理栏目 表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披露情况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考核者与激励对象 • 考核者与激励对象 • 理论:根据企业理论、代理理论,企业的决策控制权(decision control)与决策经营权(decision management)应该分离,由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决策控制权,而由企业经理人行使决策经营权(Fama 、Jensen,1983)。由董事会来制定经理人的激励契约并负责考核、评价经理人的业绩。 • 现实: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分别占样本的36%和58%
公司家数 比例 考核者: 董事会 薪酬委员会 其他专门组织 18 29 3 36% 58% 6% 激励对象: 包括董事长、董事 包括监事长、监事 包括总经理等经理人员 包括中层管理者 包括党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 包括有特殊贡献的员工、技术骨干 包括全体员工 35 18 50 5 4 3 3 70% 36% 100% 10% 8% 6% 6% 表二 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契约的考核者与激励对象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考核者与激励对象 • 具体分析:考核者与激励对象重叠 • 董事(不担任企业高管职位,但又负责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管理) • 监事(即是监督者,又是激励契约的受益者) • 董事长与总经理(谁是监督者谁是执行者?) • 激励对象比较广泛 • 董事长、董事、经理人员 • 监事长、监事 • 党组织领导 • 甚至包括全体员工(占6%)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评价指标 • 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 • 理论: 根据最优契约理论,如果某一业绩评价指标能更有效、更敏感地反映高级管理人员经营才能与努力程度时,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契约更应该依赖于该业绩评价指标;如果某一业绩评价指标更难被计量、更不敏感、噪音更多时,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契约更应该依赖其他业绩评价指标。 • 现实:我国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主要依赖于会计指标(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而非市场指标(如股票价格和股票回报率等) • 原因: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完善程度有关,股价受高级管理人员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太大。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评价指标(续) • 客观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指标 • 理论:客观评价指标(容易被操纵、会诱导被考核者忽视非考核指标等) 主观评价指标(得不到被考核者信任) • 现实:主要依赖于客观评价指标,使用主观评价指标不多 主观评价指标:安全生产、合法合规方面的评估 同时,考虑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等政治目标(新疆百花村)
公司家数 比例 客观评价指标: 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 基于单一财务指标的企业: 净利润 利润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基于多元财务指标的企业: 净利润 利润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主营业务收入 应收帐款(周转率、回收额) 其他(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等) 基于财务指标又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 顾客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 市场占有率 新产品开发 主观评价指标: 安全生产 合法、合规经营 其他(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个人素质等) 50 50 21 8 8 5 29 13 8 12 13 7 20 3 1 1 3 3 14 9 6 5 100% 100% 42% 16% 16% 10% 58% 26% 16% 24% 26% 14% 40% 6% 2% 2% 6% 6% 28% 18% 12% 10%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评价指标(续) •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理论:由于财务指标存在诸多缺陷(反映历史信息没有预测未来、重视短期而忽视长期等),理论界、实务界提倡非财务指标(kaplan、Norton,1992;Ittner、Larcker 1998)。 现实:仅有3家上市公司在评价高级管理人员业绩时,采用了非财务业绩指标。 原因:收集成本比较高 不可靠 复杂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评价指标(续) • 单一与多元业绩评价指标 最常用的是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 包括净利润、利润总额以及净资产收益 率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业绩标准 • 理论:选择合适的业绩标准需要考虑业绩标准的确定成本、业绩标准的准确度以及经理人员对业绩标准的影响程度(Murphy,2001) • 业绩标准的分类:预算(Budget)、以前年度业绩(Prior-year performance)、董事会相机确定(Board discretion,董事会根据各种情况,主观进行评价)、同行业企业比较(Peer-group comparisons)、固定标准(Timeless standards,如确定10%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后不随年度而改变等)、基于公司资本成本的业绩标准(如EVA)(Murphy,1999). • 现实 1、主要是董事会确定的预算指标或经营计划指标 2、没有一家企业利用资本成本作为业绩标准 3、只有一家企业考虑同行业业绩(深圳天健集团) 4、在固定标准中,多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业绩标准(广东星湖生物科技)
业绩标准 公司家数 比例 预算(经营计划) 以前年度业绩 同行业比较 董事会相机确定(主观评价) 资本成本 固定标准: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增值率 其他(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 24 6 1 6 0 17 12 3 2 48% 12% 2% 12% 0% 34% 24% 6% 4% 表四 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标准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调整内容 • 高管人员操纵 Wattts和Zimmerman(1986):分红计划假设 Healy(1986):证明了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纵自己的报酬 • 不可控因素 会计指标在反映高级管理人员经营能力、努力程度上存在着“噪音” • 现实: 往往比较简单,没有考虑到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以及不可控因素对高级管理人员业绩的影响。
调整内容 公司 比例 直接以经审计的财务指标进行考核 需要对财务指标进行调整: 调整会计指标计算内容 剔除不可控因素 35 15 7 8 70% 30% 14% 16% 表五 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指标的调整
研究结论 • 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的制定还有待完善 • 容易出现高级管理人员自己给自己制定报酬、考核业绩的不合理现象 • 主要依赖于会计指标而非市场指标。 • 主要运用客观业绩指标来评价。而国外学者所提倡的非财务业绩指标在评价高级管理人员业绩时尚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 我国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中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净利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 • 我国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标准往往是董事会制定的预算或经营计划。同时,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往往是高级管理人员是否获得报酬以及获得报酬多少的标准。 • 我国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中业绩指标的制定比较简单,没有考虑到高级管理人员操纵会计指标的可能性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不可控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不足之处 受激励契约收集的困难,本文的研究是否能够代表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现状有待进一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