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四講. 本講目的. 瞭解台灣經濟發展中產業發展的政策。 產業政策與外貿政策、金融配搭措施。 國際經濟變動、兩岸關係與台灣產業發展的前瞻。 例如 八吋晶圓是否可引到大陸生產之爭議!? 聯電案引發兩岸經貿與政治的關係? Notebook 生產移到大陸. 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產業政策內涵 產業及外貿發展階段 台灣的經濟計畫 台灣產業及外貿發展之展望. 產業政策的內涵*. 產業政策的意義 產業政策的特性 產業政策的範圍 產業政策的工具 *(本段參考經建會資料). 產業政策的意義.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 第四講

  2. 本講目的 • 瞭解台灣經濟發展中產業發展的政策。 • 產業政策與外貿政策、金融配搭措施。 • 國際經濟變動、兩岸關係與台灣產業發展的前瞻。 • 例如 • 八吋晶圓是否可引到大陸生產之爭議!? • 聯電案引發兩岸經貿與政治的關係? • Notebook生產移到大陸

  3. 產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 產業政策內涵 • 產業及外貿發展階段 • 台灣的經濟計畫 • 台灣產業及外貿發展之展望

  4. 產業政策的內涵* • 產業政策的意義 • 產業政策的特性 • 產業政策的範圍 • 產業政策的工具 *(本段參考經建會資料)

  5. 產業政策的意義 • 產業政策是泛指政府運用各種財政、金融、貿易等政策工具,直接、間接介入產業活動,以導引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統稱。 • 產業政策確係人為措施,但未必違背市場原則,運用得當則有逐漸強化市場機能的作用。 •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正常市場機能無法有效率運作時的情況。例如:國防、外交、防治污染、公共衛生,民間不願承擔,只能由政府來做。

  6. 例如:政府為激發產業活力、或為改善投資環境、或當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時,則進行必要的干預,以匡正市場機能; • 更重要的是,當客觀環境改變時,政府可以因勢利導,採取必要的政策調整,推動產業朝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7. 產業政策的特性 • 產業政策隨經濟發展階段而調整。 • 產業政策的演進,大體上係由早期政府主導的保護幼稚工業措施,逐漸演變為充分尊重市場機能、順應國際分工專業化潮流的自由化政策。 • 產業政策因各國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8. 例如日本由於天然資源缺乏,自一九六O年代即確立「技術立國」的產業發展方向。例如日本由於天然資源缺乏,自一九六O年代即確立「技術立國」的產業發展方向。 • 臺灣條件與日本相似,但發展起步較晚。1990年代國民黨政府以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為發展目標。2000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以建設臺灣成為「綠色科技島」為發展目標,並倡議把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物流中心)。 • 產業政策除應考量國內情勢,更須配合世界趨勢與潮流,才能維持國際競爭力。

  9. 產業政策的範圍 • 我國政府政策介入產業活動的範圍大致重點: • 法規制度 • 基礎建設 • 公害防治 • 貿易促進 • 研發獎勵 • 人才培訓 • 能源及水資源供應 • 新興產業發展以及衰退產業之振興等。

  10. 產業政策的工具 • 設定發展目標:政府衡酌主客觀條件,規劃、設定整體產業或個別產業之目標遠景,導引業者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促進永續經營。 • 租稅措施:如發展初期採行關稅保護、外銷退稅、保稅制度、租稅減免,以及針對研究發展、污染防治、自動化等之功能性獎勵。 • 金融措施:如外匯管制、提供低利融資或貸款等。 • 行政輔導:如開發工業園區、協助研究發展及技術轉移、資訊提供、人才培訓、能源供應等。

  11. 評論: • 各種經濟政策要避免POPULIST POLICIES,以免失去政策的有效性與公平性。 • 民粹主義 (國內翻譯) • 媚民政策 (實際意義)

  12. 台灣產業政策的演進 • 台灣產業發展的主軸,由民國30年代的農業、40及50年代的輕工業、60年代的重化工業、到70年代的以後的高科技工業,產業政策從保護、獎勵到以市場競爭政策為主,產業政策的重點也從生產轉為研究發展。 (見圖表1、圖表2) • 台灣對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金融措施息息相關。

  13. 台灣產業發展與貿易政策階段 • 戰後恢復期 (1946-51) •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1952-60) • 輕工業出口擴張 (1961-71) •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 - 重化工業 (1972-80) • 經濟自由化 及高科技工業萌芽時期 (1981─1990) • 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時期(1991-2000) • 產業調整及發展(2001-)

  14. 戰後恢復期 (1946-51) • 背景 • 資本設備嚴重破壞 • 高通貨膨脹 • 基本需求暴增 • 韓戰之轉機

  15. 戰後恢復期 (1946-51) 2 • 產業發展政策 • 產業重建 • 增加基本需求 • 保護國內產業 • 進出口管制 • 基本產業:肥料, 水泥, 紡織, 糖

  16. 戰後恢復期 (1946-51) 3 • 配套金融措施 • 發行新台幣 • 優惠利率 • 影響 • 通貨膨脹 • 經濟漸穩工業產值提升至戰前水準 • 美援(1951-1968, US$1,482 Million)

  17.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1952-60) • 背景 • 缺糧, 缺資金及外匯 • 低所得 (GNPPC 1952 US$196, 1965 $217) • 高失業率 (1952 - 4.4%, 1965 - 3.3) • 外貿政府雙赤字

  18.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2 • 目標:穩定物價;賺取外匯、擴展國外市場、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人投資、創造就業機會 。 • 鼓勵進口替代。鼓勵國內產業發展及生產產品代替進口,達到節省外匯支出,發展國內自製自產的目的,如紡織品、鞋襪、家電產品,甚至汽車業(稱為扶植「幼稚」產業)。 • 1949-53, 開始土地改革政策,包括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

  19.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3 • 1953-56實施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採取工農同時發展策略。 • 發展之重點產業為輕工業:肥料、電力、紡織。 • 注重農產加工產業如紡織和三合板。 • 1959,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放寬貿易管制、促進出口、鼓勵儲蓄與節約消費、改進投資設廠。 • 1960,獎勵投資條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及鼓勵出口產業。

  20.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4 • 產業政策 • 目標: 穩定物價, 賺外匯, 吸引投資, 增加就業 • 促進進口替代 • 土地改革 • 第一次四年計劃, 工農並行發展 • 基本產業: 肥料, 電力, 紡織

  21.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5 • 金融措施 • 外銷退稅,外銷低率貸款,實施「外銷品退稅辦法」(1955) • 外匯結匯證 • 匯率貶值 (1952, NT$15.6, 1955, $23.2, 1965 $40, 1986 $35.5, 1990 $27.1, 1999 $33) • 獎勵投資:實施「外國人投資條例」(1954)、「華僑回國投資條例」(1955)、「獎勵投資條例」(1960),對特定產業給予五年免稅、投資抵減之優惠。

  22.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 - 輕工業 6 • 關稅保護 • 管制進口 • 影響 • 經濟成長快速, 外匯增加, 農產加工多

  23. 輕工業出口擴張 (1961-71) • 背景 • 國內需求飽和 • 國內生產能力未全部利用 • 轉為出口擴張

  24. 輕工業出口擴張 (1961-71) 2 • 產業發展 • 設立高雄(1966)、楠梓(1971)、台中(1971)加工出口區

  25. 輕工業出口擴張 (1961-71) 2 • 金融措施 • 單一匯率 • 影響 • 1960-71, GNP 年成長率 9.9% • 1971每人GNP US$443 • 外貿盈餘外匯漸增

  26.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 - 重化工業 (1972-80) 3 • 背景 • 公共設施不足 • 勞工缺乏 • 中間品缺乏 • 貨幣供給快速增加 • 1973石油危機及其他國際衝擊 • 開放國內市場及台幣升值壓力

  27.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 - 重化工業 • 產業政策 • 改善產業結構, 發展中間物品及策略產業 • 發展重化產業, 原料及中間組件 • 大型投資案 • 推動十大建設:完成中鋼、中油、中船建廠 • 發展產業技術:設置工業技術研究院(1973)、資訊工業策進會(1979)、生物技術開發中心(1984)執行科技專案計畫

  28.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 - 重化工業 2 • 金融措施 • 高利率 • 提高原油和原料之價格 • 降低關稅, 放寬貿易限制 • 1979機動匯率 • 1974中小企業信用基金 • 1979央行公開市場操作 • 1980銀行同業拆放市場

  29.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 - 重化工業 3 • 影響 • GNP年增率1971-80, 9.4% • 1980 每人GNP US$2,344 • 外匯 1971 US$617 MN, 1980 $7.2BN • 物價穩定(1974除外)

  30. 經濟自由化 及高科技工業萌芽時期 (1981─1990) • 背景 • 勞動密集產業衰退, 工資上揚, 荷蘭病 • 環保意識抬頭, 水電供應不足 • 要求政治開放 (1/1988後蔣時代開始) • 與大陸關係漸解凍 (1987) • 外貿盈餘及外匯存底大增, 引來國際壓力 • WTO • 亞洲金融危機(7/1997)

  31. 經濟自由化 (1981-1990)2 • 產業政策 • 1970年代末期起開始推動經濟自由化(包括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 • 1981新竹科學園區 • 改善產業結構, 1991 產業升級條例 • 1990亞太營運中心, 1996 亞太金融中心

  32. 1990六年國建計劃, 12高科技方案 • 允許台商到大陸投資 • 獎勵創業投資事業:「獎勵投資條例」給予租稅減免(1984) • 加強環保:成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7)

  33. 經濟自由化 (1981-1990)3 • 金融措施 • 利率自由化 (1980) • 外匯自由化 (1987) • 資本移動自由化 (1987起)

  34. 經濟自由化 (1981-1990)4 • 影響 • 從泡沫經濟到經濟調整 • GNP年增率漸減 • 外貿盈餘外匯及減少 • 與世界經濟整合 • 對大陸經濟依存度上升 • 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影響台灣經濟

  35. 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時期(1991-2000) • 推動十大新興工業:「促進產業升級條例」(1991)給予五年免稅或投資抵減 • 補助產品研發:實施「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輔導辦法」(1991),最高補助研發費用50% • 補助技術研發:民間參與科技專案計畫(1997) • 推動NII(國家通訊與資訊基礎建設)(1996) • 在大學及研究機構設立創業育成中心(1998) • 研究單位可擁有政府資助之研發成果:「科學技術基本法」(1999)

  36. 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時期 (1991-2000)2 • 金融措施 • 金融機構開放:1992開放16家新銀行 • 因應亞洲金融危機1998部份資本管制 • 晶圓出口大陸議題?

  37. 產業調整與發展(2001-) • 國際不景氣 • 兩岸關係 • WTO入會問題 • 製造業移向大陸 • 政治問題 • 資本流動 • 競爭力 • 全球化與知識經濟下的失業問題

  38. 國內各業生產毛額結構按當年價格計算 (%)(民70年後為修訂資料)

  39. 加工出口區發展(百萬美元)

  40. 加工出口區內廠商家數及投資總額(百萬美元)加工出口區內廠商家數及投資總額(百萬美元)

  41. 從亞太營運中心到全球運籌中心 • 亞太營運中心─國民黨執政時之口號 • 全球運籌中心─民進黨執政時之口號

  42. 台灣產業競爭要素優劣勢 • 研發: • 優勢:具有優秀的商品化技術,尤其是在資訊電子領域。 • 劣勢:在全球技術地位仍屬追隨者角色,亦缺少前瞻性的研究。 仍然處在代工ODM方式 • 資源: • 優勢:具有優秀的資訊、電子工程人力,並有美國華裔研究人力可提供技術支援,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產業技術的開發。 • 劣勢:研發經費與人力的規模都不及美、日的1/10。

  43. 業務領域: • 優勢:具有優秀的製造能力及一些的產品開發能力。 • 劣勢:基本設計、評估與認證、全球市場的銷售及售後服務的能力較差。 • 市場: • 優勢:已具有良好的資訊電子業的OEM、ODM的經營實力,以及進入大陸市場時有同文同種的優勢。 • 劣勢:缺乏自有品牌,較難掌握市場。(與欠缺研發有關) • 未來競爭最大對手:中國大陸 • 台灣的大陸政策:需要檢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