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90 Views
如何運用校內評估題目舉隅 促進學生學習. 建構知識與鞏固所學.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1 年 12 月 19 日. 理 念 部 分. 通識教育科要求處理知識嗎?. 本科知識內容會佔科目涵蓋範圍 / 探究學習的百分之五十至 六十,以便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主題和議題的背景和性質。 《 指引 》 第 3 頁. 通識教育科在知識方面的要求. 從課程的角度而言 有學習範圍,不是漫無邊際的「吹水」 各單元之間互通互補,並非孤立割裂 從對學生的要求而言 須要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建構知識與提升能力 避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學生要具備哪些知識?.
E N D
如何運用校內評估題目舉隅促進學生學習 建構知識與鞏固所學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1年12月19日
理 念 部 分 通識教育科要求處理知識嗎? 本科知識內容會佔科目涵蓋範圍 / 探究學習的百分之五十至 六十,以便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主題和議題的背景和性質。 《指引》第3頁
通識教育科在知識方面的要求 • 從課程的角度而言 • 有學習範圍,不是漫無邊際的「吹水」 • 各單元之間互通互補,並非孤立割裂 • 從對學生的要求而言 • 須要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建構知識與提升能力 • 避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學生要具備哪些知識? • 較為宏觀層次的理論知識,包括 • 概念,例如法治、習俗、公共衛生 • 用以概括或歸納具體事例 / 現象 • 學術理論或觀點,例如中國模式、人生八階 • 用以解釋及分析現象,並可作合理推論 學生可能需要教師不同程度的指導及解說,同時透 過課堂學習及廣泛閱讀而不斷累積和深化,並轉化 應用至其他合適的議題。
學生要具備哪些知識? • 較為微觀層次的情境知識,包括 • 與各個單元探討問題相關的基礎知識或背景資料。例如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背景、跨國公司的特點、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 與在課堂內實際探討的議題直接相關的知識或事件始末。例如當探討應否在香港推廣電動車這項議題,便要了解電動車的發展歷程、政府對電動車的取態、電動車的優缺點等 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搜集資料或利用課堂探究活動帶出這些情 境知識的學習重點。此類情境知識的轉化應用範圍較為局限, 但可協助學生從這些例子掌握概念及理論,並建立個人觀點。
課前閱讀、搜集材料 補充基礎知識 課堂教學及活動 教師講授及學生參與(全體、小組、個人) 課後習作、測考 運用及評估所學 延伸閱讀、搜集材料 鞏固知識及導引日後課題 建構知識與鞏固所學的步驟 具體流程及學與教活動,請校本構思
運用校內評估題目舉隅的注意要點針對建構知識及鞏固所學運用校內評估題目舉隅的注意要點針對建構知識及鞏固所學 • 校內評估題目舉隅在知識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部分較為偏重處理情境知識,部分則較為注重理論知識,教師使用前要注意區分。 • 考慮使用某條評估題目舉隅的目的何在。是為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是轉化應用的能力。 • 應配合校內的課程規畫和教學進度,並考慮學生是否已具備回答題目的知識及能力 。 • 調適題目內的資料及題目,以配合任教學生的能力及使用目的。 調適方式:分拆、合併、重組、改寫、增刪……
運 用 部 分 模擬課堂教學例子: 跨國企業的運作與衝擊 (中六級通識教育科)
課堂教學例子簡介 • 曾於2011年7月及9月舉行的「全球化課程規畫及相關議題」研討會介紹,詳情請瀏覽「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下載區 → 學與教策略示例 → 課程規畫 ) • 借助該項議題說明如何利用本組開發的校內評估題目舉隅以協助學生建構知識及鞏固所學。報告內容不涉及實際課堂教學流程設計,亦不代表已全部展示該項教學例子的所有學與教活動。 • 假設施教對象是中六級學生,並曾學習全球化單元以外的其他單元。 • 輔助說明的評估題目舉隅為 CD09、CE13、CE15,並會將這些題目調適以配合學與教需要。
課堂教學例子簡介 • 這項議題主要探究經濟全球化趨勢下跨國企業的活動,探究重點包括: • 分析跨國企業的生產模式,進而了解跨國企業如何藉著這股經濟全球化潮流而擴張規模和爭取最大利潤。 • 部份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在與跨國企業有聯繫的血汗工廠內工作,只能賺取微薄工資。 • 總結:將以上兩項情況對比,讓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跨國企業的正面影響安排在另一議題內處理) 是次 研討 會的 報告 重點
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及學習重點 • 在探討該項議題前,教師利用講授、派發閱讀材料等方式,並略為重溫已學習的相關單元,令學生對以下各項有初步認識: • 概念: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國際分工、農民工 • 情境知識:全球化的發展歷程、跨國企業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國引進外來投資 • 學習重點(情境知識 → 概念 / 理論 → 建立觀點): • 跨國企業的生產模式 →「全球生產鏈」 • 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 → 「剝削與壓制」 經濟全球化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
將 CD9 調適為課堂小組討論資料(請同時參閱 CD9 原文及附件一) • 校內評估題目舉隅可調適為課堂學與教活動教材,例如工作紙、小組討論資料等,不限於校內評核用途。 • 教師可因應學與教活動的需要及目的,嘗試增刪或改寫原文的材料,以至原文設定的各條題目。
將 CE15 調適為課後習作(請同時參閱 CE15 原文及附件二) • 為配合調適作為課後習作,因而新增延伸閱讀材料,以鞏固及豐富學生的知識基礎,並可幫助學生回答課後習作的題目。 • 由於 CE15 的命題原意切合該模擬課節例子的評核要求,並且已增設延伸閱讀材料以協助學生回答問題,故此原文的資料及題目均沒有更改,只是為每條問題加設分數,以提示作答要求。
將 CE13調適為校內測驗卷(請同時參閱 CE13 原文及附件三) • 沿用 CE13 的資料及題目,只增設測驗時限及為每條問題加設分數,以提示作答要求。 • CE13 包含跨單元元素,設題原意並非要求學生處理爭議意見,而在於說明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解釋優次排列的理據。 • 若教師希望用 CE13 的資料而要求學生處理爭議意見,請考慮修改原文設定的題目,例如: • (a)「經濟全球化是帶動跨國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參考以上資料,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試加以解釋。 • (b)「很多跨國企業將其業務擴展至香港,因為這是一處崇尚法治精神的地方(教師也可改為其他因素)」。你在甚麼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試加以解釋。
總結:從知識到識見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思並重 • 觀點為體,知識為用 • 開放而非胡扯,嚴謹而不八股 • 有識才可通,能通才有識 知識 融會貫通 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