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05 Views
教學視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 陳淑芳˙ 黃鈺樺 100. 12 .08. 2006 教學現場. 虛擬舉例-司馬光砸缸. 一、前言. 民國 70 年代解除戒嚴後,社會朝向自由、民主、多元的方向發展,教育出現了鬆綁的訴求;不管是民間或政府,對於傳統威權、統一式的教育方式都不再感到滿意,殷切期盼教育的大變革 ( 黃政傑,民 89) , 教師專業自主、賦權增能成為主要的改革提議之一(行政院教改會,民 84 )。. 一、前言.
E N D
教學視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 陳淑芳˙黃鈺樺 100. 12 .08
2006教學現場 • 虛擬舉例-司馬光砸缸
一、前言 • 民國70年代解除戒嚴後,社會朝向自由、民主、多元的方向發展,教育出現了鬆綁的訴求;不管是民間或政府,對於傳統威權、統一式的教育方式都不再感到滿意,殷切期盼教育的大變革(黃政傑,民89), • 教師專業自主、賦權增能成為主要的改革提議之一(行政院教改會,民84)。
一、前言 • 教師在專業自主這條路上,受到學校體質的影響。學校組織在本質上被認為是鬆散、雙重系統的,行政管理與教師專業間的關係複雜(張明輝,民88)。在威權時代,學校行政管理凌駕於教師專業之上,教師聽命於行政人員(邱漢誠,民89),專業系統藉由行政管理達成。在強調專業自主的時代,組織層級仍然存在,行政管理及教師要求的專業自主間產生兩難困境(Ogawa、Crowson & Goldring,1999)。教師順從度過高,教學上了無生趣,難以達到教學的活化與創新。若自主性強,又難以配合組織的要求,組織層級及專業自主兩者似乎無法兼顧。
一、前言 • 專業自主要能發揮,需要從學校組織特性及教師專業發展兩方面著手,Sykes曾提到專業社群是一種專業導向的組織及管理方式(江芳盛譯,民88),許多教育新興計畫及網路平台,使用專業社群一詞,顯見專業社群在促進教育專業發展上,是一種受到重視的組織運作方式。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 • 專業社群的概念已普遍運用在教育各層面,許多教育行政或學校行政單位,在提出新的計畫案時都強調專業社群的運作,專業社群的概念為何?歐用生(民85)曾使用教育社群一詞,認為教育社群是由教師建立的一個社群,結成同事情誼, 凝聚同心,在平等、溫暖的基礎下,進行專業對話,彼此反省、批判、分享、達成共同理解。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 • 美國史丹福大學中等學校教師背景研究中心(CRC)曾經從三個層面來界定專業社群的意義: • 1.技術性文化;指的是共同分享的課程標準、學科的教學、與學生的關係,以及學校的目標。 • 2.服務的倫理;包含對學生個別的關懷與責任感,以及對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期待。 • 3.專業的投入;包括對教學和學科知識的奉獻或忠誠,以及不斷的專業發展。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 • 威斯康辛大學的學校組織與再造研究中心(CORS)的研究,提出全校性的專業社群概念包含五個元素: • 1.共享的規範與價值;指的是對於學生的福址與學校方面,全校的教師在價值和規範上所具有的共識。 • 2.反省的對話;指教師之間對於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定期的討論,這些討論經常是教師之間相互支持的、重要的、有批判性的或是評量性的。 • 3.實踐的公眾化;指的是透過對話、觀察與回饋,以及對學生功課的檢視導,對個別教師的教學措施進行公開的檢討(即一種教學視導或評鑑)。 • 4.全校注重學生學習;注重學生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教師共同的投入與定期的活動所致。 • 5.合作;指的是教師之間對於教學實踐方面自然與開放的對話,教師聚在一起開發教材、共同學習、互相提供回饋,研討新的教學方法,並且嘗試新的觀念。(Sykes著,江芳盛譯,民88)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 • 國內方面,一份潘慧玲等人(民92)發展的「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中提到,專業工作要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專業社群本身需要有共識,保證專業的基本執業水準。在其指標中,將專業社群放在情意部份(專業態度項下)。專業發展能力所包含的三個向度中,「專業態度」指教師對教學工作投入與負責的程度,包括是否能信守對學生、學校與專業社群的責任與倫理,並積極參與專業社群。在專業成長上,也列入教師應追求專業成長、主動與同儕分享專業工作心得、主動因應教育變革。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 • 教育專業社群圖像是教師所共同形成的。專業社群內部具相互支持、合作、強調專業導向的特性,在專業社群中所有的人可以坦開心胸,以反省、批判、分享等方式進行專業對話,促成團隊及個人專業的再精進。專業社群的參與度、穩定性,將影響專業運作的程度,影響學校整體辦理學績效,因此可拿來做為評斷學校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1教師專業社群的主要內涵 • 1.共享的專業價值。以學生及學校的福址做為價值的核心。 • 2.專業的對話。對於課程、教學和學生等工作要項,經常有反省性、批判性的對話 • 3.專業的支持。專業社群是一個在專業工作上相互支持的團體,相互支持專業的表現,這與行政管理體系中的督導與指示是不同的。在學校的系統中,校長或行政人員或要與教師成為專業社群,需強調其支持性的系統。 • 4.專業的合作與投入。能夠與專業伙伴一起成長,一起為專業工作上努力,創造共同的成果。 • 5.公開的檢視。對於專業工作的成效能夠進行公開的檢視,追求更好的績效表現。教學視導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即一種公開的檢視,在推動的策略上,需運用專業社群的概念內涵,讓教師在支持、可信賴的環境中進行,以幫助其專業的發展。
三、教師社群建構實務 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教師社群活動案例分享 資料來源:91年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培訓課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一、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 •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 「教師社群」有別於「一群老師」 • 實踐團體的知識策略 • 行動學習的動能 • 學校為專業社群的成功因素探討 • 網路教師社群促進跨校教師專業成長
1. 教師社群組成的要件 • 共同的規範與價值(shared norms and values) • 對教育的信念 • 對教師專業的價值肯定與執業規範 • 聚焦在學生的學習(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 教師專業互動旨在增進學生的學習。 • 反思性的對話(reflective dialogue) • 教師的對話具有專業的反省與檢討。 • 實務經驗的分享(de-privatized practice) • 教師願意與同僚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同時回饋同僚的分享。 • 合作(collaboration) • 除了專業知識的分享外,教師之間願意協同合作來解決專業上遭遇的問題。 (Louis, Marks, et al. 1996)
2. 「教師社群」有別於「一群老師」 教師社群是由一群老師所組成。 一群老師 教師社群 • 教師社群多了什麼? • 專業認同 • 專業規範 • 專業互動 • …
3. 實踐團體的知識策略 • 實踐團體(Community of practice) • 在組織中基於類似工作情境和角色的個人所建立的非正式關係。 • 共同的認知(shared identity):shared mental models, a common language, and common behaviors. • 實踐團體是演進的(evolving)。 • 知識策略 • Practice代表的是行動中的知識(knowledge in action):學習與創新在每天的工作中。 • 學習是社會化的過程:storytelling, conversation, mentoring,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sser, Fontaine, and Slusher, 2000)
4. 行動學習的動能 應用 評估 行動 學習 動能 創新 反思
5.學校為專業社群的成功因素探討 • 學校為專業社群(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成功因素: • 學校大小 • 校長的領導 • 信任 • 教師組成的多元性 • 教師的性別組合 • 學校人事穩定情形 • 學區環境 • 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Bryk, Camburn, Louis, 1999)
6. 網路教師社群促進跨校教師專業成長 • Learn about (學得) vs. learn to be (學做) • Know what (學習內容) vs. know how (學習技巧) • 在學做的過程中,在成為社群的一員時,個人是在發展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 資訊科技促進實務網絡的發展。 • 線上議題討論 • 教學資源分享 • 遠距協同合作 • 虛擬組織形成與運作
二、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 Nonaka之SECI知識轉換的模式 • 校內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機會 • 跨校間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模式 • 資訊科技促進知識分享與創新 • 網路教師社群的虛擬組織的行動模式
1. Nonaka之SECI知識轉換的模式 內隱知識 外顯化(externalization) 共同化(socialization) 原創的力場 (originating ba) 交流的力場 (interacting ba) 外 顯 知 識 內 隱 知 識 內化(internalization) 結合(combination) 實踐的力場 (exercising ba) 網絡的力場 (cyber ba) 外顯知識
2. 校內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機會 • 共同化 • 課程教學的觀摩:班群教師的互相討論,共同設計教學計畫,和實施教學。藉由彼此的觀摩達到對於課程教學共同的認知。 • 外顯化 • 經由分享教學與評量設計,教學紀錄,和反思與回饋,將課程教學的經驗具體化地顯現給同僚。 • 結合 • 校內各班群教師藉由分享教學檔案,結合其他班群教師的知識,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 • 內化 • 將所參考的教學檔案的教學策略與實施經驗內化為可以自己實施的教學設計並進行教學。
3. 跨校間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的模式 • 知識分享的輔助: • 知識地圖:標示出各校的知識內容 • 專業網絡:連結各校教師專業網絡 • 合作創新的模式: • 實務研討會 • 專業實踐的同儕評審 • 合作創新工作坊 • 跨校的實踐團體
4. 資訊科技促進知識分享與創新-資訊素養的多元面向 • 資訊科技面向─應用資訊科技的習慣領域 • 資訊來源面向─網路與網絡是知識的來源 • 資訊處理面向─解決資料超載的處理能力 • 資訊控制面向─評估資訊品質的專業判斷 • 知識建構面向─融入資訊科技的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 • 知識擴展面向─實務社群為知識轉換的場域 • 知識加值面向─網路社群為知識加值的市集
5. 網路教師社群的虛擬組織的行動模式 專業網路社群 專業網絡 互動記憶系統 虛擬組織 N3 A3 N2 B3 A1 B4 B1 C5 N4 社會大眾 E7 教師 …. A1 B1 B2 N2 A3 N3 A2 B4 B3 N4 A4 B5 N1 組織 N 學校 A 學校 B
三、教師社群活動案例分享 • (網路)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社群活動背後的意義 • 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內涵 • 設計(網路)教師社群的活動
1. (網路)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教師專業社群的組成 • 學校與教師 • 教育行政單位 • 學術研究單位與學者 • 資訊科技研發單位 • 國內外教師社群活動舉例 • 資源分享 • 專業進修 • 合作創新 • 線上討論
1) 教師專業社群的組成 教育行政單位 核心經營團隊 資訊科技研發單位 學術研究單位與學者 國民教育學校及教師 家長 社會大眾 媒體
2) 教師社群網站舉例 • 思摩特網:http://sctnet.edu.tw • 亞卓市夫子學院:http://teacher.educities.edu.tw • 高雄數位學園:http://digschool.nknu.edu.tw/ • K12數位學校:http://ds.k12.edu.tw • 香港資訊教育城-學科學會:http://www.hkedcity.net/public/ilearning/iworld/iworld.phtml • 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 http://www.k12.com.cn/teacher/ • TAPPED IN™:http://www.tappedin.org/ • TeachersNet: http://teachers.net
a.活動舉例:資源分享 • 分享資源項目:思摩特網,亞卓市夫子學院教材館,香港資訊教育城,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TAPPED IN™,TeachersNet。 • 教學輔助教材 • 教學設計 • 研究論述 • 經驗心得分享 • 活動舉例: • 上傳 • 下載 • 資源推薦 • 同儕評審
b.活動舉例:專業進修 • 專業進修項目: • 網路學分班:高雄數位學園 • 網路研習班:高雄數位學園,K12數位學校,亞卓市夫子學院進修館
c.活動舉例:合作創新 • 專業工作坊:思摩特網 • 行政協調 • 班群教學 • 實踐團體 • 專案計畫 • 活動舉例: • 教師合作創新探究行動 • 體驗準備 • 實作設計 • 修正完成 • 實踐反思
d. 活動舉例:線上討論 • 線上討論項目:思摩特網,香港資訊教育城,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師頻道,TAPPED IN™,TeachersNet。 • 同步對話 • 非同步討論 • 活動舉例: •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討論:思摩特網 • 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選用討論:思摩特網 • After School Online: TAPPED IN
2. 社群活動背後的意義 • 教育夥伴與社群 • 知識分享與創新 • 專業自主與規範 • 專業價值與典範
3. 教師的專業實踐內涵 • 領域與教學智能不斷地自我充實。 • 勇於承認自己的學養不足的謙虛 • 規劃自己專業成長的計畫 • 全盤問題解決的專業態度 • 面對問題的正面看法 • 全盤問題解決的理性思維 • 解決問題的負責,創意,與成效 • 專業實務的分享與創新 • 專業實務能力的自我肯定 • 專業實務能力的行動學習 • 專業實踐的生涯 • 教師專業智能是值得終身累積與創新 • 堅持的專業實踐樹立了教師生涯的里程碑。
4. 設計(網路)教師社群的活動 • 課後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作業 • 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設計其團隊溝通對話與協調合作模式,以促進團隊的合作與創新。 • 設計在種子學校內的教師社群活動,以促進資訊融入教學的普遍應用,奠定學習型組織的基礎。 • 設計跨校間教師社群活動,達到知識的分享創新與型塑教師專業規範。 • 教師社群活動的要領 • Share:分享與回饋,發揮行動學習動能。 • Care:關懷與對話,建立專業夥伴關係。 • Touch:願力與行動,專業創新及於學生
結語 • 國際廿一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重新設計與組織,而未來的教師也應具備這四種能力,包括: • (1)學習去知道(learning to know)(2)學習如何做(learning how to do) • (3)學習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 together) • (4)學習自我實現(learning to be)。
報告完畢 • 謝謝聆聽,敬請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