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浮雕再现了1851年,当时在金田村附近的丘陵地带,太平军边疆进攻清兵的战斗场面:手持大刀、梭镖、锄头,肩扛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提出了四大平等口号,严重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 起义的过程 拜上帝教,永安建制与《天朝田亩制》,定都天京,北伐与西征,天京保卫战与《资政新篇》.

kol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3. 浮雕再现了1851年,当时在金田村附近的丘陵地带,太平军边疆进攻清兵的战斗场面:手持大刀、梭镖、锄头,肩扛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提出了四大平等口号,严重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4.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 1、阶级矛盾激化 •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 3、自然灾害严重 •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5. 2 起义的过程 拜上帝教,永安建制与《天朝田亩制》,定都天京,北伐与西征,天京保卫战与《资政新篇》

  6. 1851年金田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秋攻占永安(永安封王表)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 都城。

  7. 冯云山 萧朝贵 杨秀清 韦昌辉 石达开 永安封王表

  8. 1853年,太平军进入南京城

  9. 思考 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看法: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在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中间曾经发生争论。以石达开为代表提出入川的进军战略;卞三娘提出由襄阳、樊城直取河南,进军中原,得到洪秀全支持;杨秀清主张发挥水师优势,顺长江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最后杨秀清的主张取得胜利。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呢?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论。发表你的看法。

  10. 应该定都南京: 1、从历史上看,南京是著名的古都,许多王朝在此建都,条件优越。 2、从经济上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能获得有力的物质支持。 3、从当时的形势看,①建立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克服流动作战的不利局面;②集中革命力量,形成与清王朝正式对峙的革命政权;③清政府军事力量强大,很难迅速取胜。 4、从地理方面看,南京位于长江南岸,长江是天然屏障。

  11. 不应该定都: 1、没有借助有利形势,乘胜前进,定都给清政府喘息的机会 2、定都南京不利于发动北方的群众,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革命运动。 3、在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定都易分散兵力、无法集中精力北上 4、较早定都,易滋生保守、享乐思想,必然影响到后来的军事战略。

  12.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社会发展方案。作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这主要在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 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与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 了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学习从生产力领域 扩展到了生产关系 的领域 ,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 的雇佣劳动制度,在思想文化 ,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理内政。 •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13.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 由于小生产者本身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可以建立暂的劳动者的政权,但是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这也注定了它的最后价值取向和最后的结果是失败而终

  14.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5.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16.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17. 洋务运动开展的原因 洋务派的出现(根本原因) 慈禧太后对洋务派的暂时支持 总理衙门的推动 实力派总督和巡抚的积极参与

  18.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 “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 李鸿章(1823 —1901 )

  19.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 曾国藩 奕訢

  20.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2) 李鸿章 左宗棠

  21.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3) 张之洞

  22.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求富” “自强”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23.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的重点)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后期的重点) 筹划海防,创建中国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

  24.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小资料1

  25. 京师同文馆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洋务学堂,附属于总理衙门,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26.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27. 天津机器局 满族官僚崇厚于1867年 在天津创办的一家军事工业。 1895年改称 “北洋机器制造局” 。1900年八国联军将其焚毁。

  28.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29. 汉阳铁厂

  30.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31.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新式海军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破产 (1895年) 结果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轮船 招商局 筹划海防 建新学校派留学生 李鸿章 (1823 —1901 ) 洋 务 运 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60年代) (内忧外患) 背景 近代军事工业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内 容 近代民用工业 近代新式教育

  32.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足以应付,外人自会避而远之。” “夷人之奇技淫巧,学之则乱纲纪,败乡俗。……以夷为师,恐数年之后,中国之众咸归于夷矣。” ——大学士倭仁(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33. 江南制造总局

  34. 总局内厂房 近代化的机器生产

  35.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

  36.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37.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军械所

  38. “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39. “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 ……他们不愧为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 ——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摘自中国青年报—清末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一文2004/04/21)

  40. 探究: 评价 ? 借鉴 ?

  41. 结局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标志 ① 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② 顽固派的阻挠 ③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④ 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 ( 根本原因 ) 破产 原因

  42. 内容 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 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 人才 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结局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失败

  4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本)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 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44. 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郑观应 发展民族工商业 以“商战”反侵略 提倡西学 实行君主立宪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45. 公车上书(1895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