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44 Views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浮雕再现了1851年,当时在金田村附近的丘陵地带,太平军边疆进攻清兵的战斗场面:手持大刀、梭镖、锄头,肩扛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提出了四大平等口号,严重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 起义的过程 拜上帝教,永安建制与《天朝田亩制》,定都天京,北伐与西征,天京保卫战与《资政新篇》.
E N D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 1、阶级矛盾激化 •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 3、自然灾害严重 •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 起义的过程 拜上帝教,永安建制与《天朝田亩制》,定都天京,北伐与西征,天京保卫战与《资政新篇》
1851年金田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1851年秋攻占永安(永安封王表)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 都城。
冯云山 萧朝贵 杨秀清 韦昌辉 石达开 永安封王表
思考 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看法: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在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中间曾经发生争论。以石达开为代表提出入川的进军战略;卞三娘提出由襄阳、樊城直取河南,进军中原,得到洪秀全支持;杨秀清主张发挥水师优势,顺长江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最后杨秀清的主张取得胜利。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呢?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论。发表你的看法。
应该定都南京: 1、从历史上看,南京是著名的古都,许多王朝在此建都,条件优越。 2、从经济上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能获得有力的物质支持。 3、从当时的形势看,①建立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克服流动作战的不利局面;②集中革命力量,形成与清王朝正式对峙的革命政权;③清政府军事力量强大,很难迅速取胜。 4、从地理方面看,南京位于长江南岸,长江是天然屏障。
不应该定都: 1、没有借助有利形势,乘胜前进,定都给清政府喘息的机会 2、定都南京不利于发动北方的群众,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革命运动。 3、在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定都易分散兵力、无法集中精力北上 4、较早定都,易滋生保守、享乐思想,必然影响到后来的军事战略。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社会发展方案。作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这主要在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 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与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 了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学习从生产力领域 扩展到了生产关系 的领域 ,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 的雇佣劳动制度,在思想文化 ,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理内政。 •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 由于小生产者本身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可以建立暂的劳动者的政权,但是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这也注定了它的最后价值取向和最后的结果是失败而终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洋务运动开展的原因 洋务派的出现(根本原因) 慈禧太后对洋务派的暂时支持 总理衙门的推动 实力派总督和巡抚的积极参与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 “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 李鸿章(1823 —1901 )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 曾国藩 奕訢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2) 李鸿章 左宗棠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3) 张之洞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求富” “自强”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的重点)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后期的重点) 筹划海防,创建中国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小资料1
京师同文馆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洋务学堂,附属于总理衙门,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天津机器局 满族官僚崇厚于1867年 在天津创办的一家军事工业。 1895年改称 “北洋机器制造局” 。1900年八国联军将其焚毁。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新式海军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破产 (1895年) 结果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轮船 招商局 筹划海防 建新学校派留学生 李鸿章 (1823 —1901 ) 洋 务 运 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60年代) (内忧外患) 背景 近代军事工业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内 容 近代民用工业 近代新式教育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足以应付,外人自会避而远之。” “夷人之奇技淫巧,学之则乱纲纪,败乡俗。……以夷为师,恐数年之后,中国之众咸归于夷矣。” ——大学士倭仁(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总局内厂房 近代化的机器生产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军械所
“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 ……他们不愧为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 ——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摘自中国青年报—清末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一文2004/04/21)
探究: 评价 ? 借鉴 ?
结局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标志 ① 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② 顽固派的阻挠 ③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④ 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 ( 根本原因 ) 破产 原因
内容 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 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 人才 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结局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本)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 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郑观应 发展民族工商业 以“商战”反侵略 提倡西学 实行君主立宪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