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歷史二 第一篇

歷史二 第一篇.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第二節 統一帝國的天下秩序.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兼併戰爭與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君權與相權 政治與學術思想 編戶齊民的社會.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 制度的確立. 兼併戰爭與大一統思想.

kom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史二 第一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二 第一篇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第二節 統一帝國的天下秩序

  2. 第三章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 兼併戰爭與大一統思想 •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 君權與相權 • 政治與學術思想 • 編戶齊民的社會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 制度的確立

  3. 兼併戰爭與大一統思想 1.大一統思想的形成:A.西周:隱約出現─周天子認為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b.「天無二日,民無二王」B.春秋戰國:a.各國相繼稱王,進行兼併b.人民苦於戰爭,渴望天下一統c.學者提出「王道」與「霸道」 2.實現:秦王嬴政併滅六國,統一天下─221B.C.

  4.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1.中央:A.皇帝制度B.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 2.地方:郡縣制

  5. 皇帝制度 • 建立帝號:「皇帝」A.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B.自稱「始皇帝」,傳萬世 • 採「五德終始說」中的「五德相勝」A.自認為秦是水德,取代周的火德B.確立政權的合理性 • 強調皇帝至尊的權威地位A.建宮室、宗廟、陵寢、輿服B.成立相關禮儀典章

  6. 秦始皇像 秦始皇名嬴政,於221B.C. 併吞六國,統一天下後, 自認為功業為上古以來所 未有,於是採用新的名號 「皇帝」

  7. 五德相勝

  8. 官僚制度 • 採「三公九卿制」A.丞相─行政:百官之首B.太尉─軍事C.御史大夫─監察 • 意義A.皇帝是帝國中央集權的核心B.三公是皇帝之下最高的官職C.維繫帝國朝政運作

  9. 皇帝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從秦朝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秦朝三公制

  10. 郡縣制 • 建議:李斯 • 措施A.郡設郡守,縣設縣令(大縣)或縣長(小縣)B.地方首長都由中央選派並監督C.賦稅全歸朝廷 • 意義:透過郡縣制使廣土眾民成為皇帝獨有,形成「一人專制」的中央集權 制度

  11. 封建與郡縣之爭 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王綰即請始皇把諸子封 於荊、齊、燕等地。廷尉李斯獨持異議,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 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 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 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亦以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 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

  12. 君權與相權 1.相輔相成:A.皇帝必須仰賴帝國的官僚體制B.丞相與皇帝是主從關係 2.君尊臣卑:A.關係緊張:丞相握有實際行政權,位 高權重,對皇權造成威脅B.制衡削弱相權 3.意義:相權的變動是攸關皇帝制度之下的中央集權政府權力結構,直接影響朝政運作

  13. 制衡削弱相權措施 • 秦與漢初:採「三公制」─分散丞相的 權力 • 漢武帝時:A.形成「內朝」─召集才學之士為其幕 僚,協助決策B.丞相為首的官僚集團成為「外朝」─不能參與軍國大事決策,僅奉命行事 • 東漢光武帝時:以「內朝」的尚書令掌 管大權,成握有中央行 政權首長

  14. 政治與學術思想 1.箝制思想:秦─嚴法為治A.焚書坑儒、以吏為師B.導致秦政權快速崩潰 2.思想演變:A.漢初:採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a.由於承接長期動亂之後,民生困苦b.高祖、文帝均與民休息B.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5.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 • 背景A.經長期休養生息,至武帝時已趨富裕B.武帝採「推恩眾建」,封建已名存實 亡,中央集權已告完成 • 建議:董仲舒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中央設太學,講授儒家經典 • 影響A.經學成為漢朝的學術主流B.儒家思想成兩千多年中國學術主流

  16. 漢朝完成中央集權 • 漢初的政治危機-同姓諸侯跋扈 • 文帝:採賈誼〈治安策〉溫和削藩─ 「眾建諸侯少其力」 • 景帝:採晁錯主張─武力削藩→引發 「七國之亂」 • 武帝:採主父偃建議「推恩眾建」→完成中央集權─封建名存實亡

  17. 漢武帝 董仲舒

  18. 漢朝的學校教育 • 地方:郡國學A.始於:漢景帝─蜀郡(四川)文翁B.方法:招收縣下子弟文學官弟子a.免除其徭役b.成績優者補為郡縣吏C.推廣至全國:漢武帝 • 中央:太學A.始於:漢武帝─董仲舒建議B.方法:a.置五經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員 b.每年考試一次,通一經者可當官

  19. 齊民編戶的社會 1.背景:A.春秋戰國時代:逐漸出現戶籍制度B.商鞅變法時:實施嚴密戶口管理政策 ─五家為保,十家相連 2.秦朝:行郡縣制A.將人民納入戶籍編制,稱「編戶」B.這些納入編戶的人民:稱「編戶齊民」

  20. 秦朝的郡治分布

  21. 3.漢朝:A.戶籍政策更完密─政府對徵兵、賦稅 、徭役、徵才,均可憑戶籍資料有效 進行B.生活禮俗─呈現「一張一弛」的生活 節奏a.張─農耕的辛苦b.弛─農閒的歡娛 4.意義:A.中央集權政府對人民有效管理B.是秦漢帝國維持統治的基礎

  22. 漢朝人民的生活 • 農耕技術A.已普遍使用鐵犁 • B.發展成「單犁、隻畜」一人耕作方式 • 賦稅:約1/15(文帝時曾降為1/30) • 服兵役:徵兵制─兵役役齡是23~56歲

  23. 「單犁、隻畜」的一人耕作

  24. 漢朝選拔人才的制度 • 徵辟:屬特殊榮譽─政府聘請有才德高士, 授以官職 • 察舉:詔舉、歲舉A.詔舉:a.為不定期的特科─始於漢文帝b.科目─賢良方正、直言極諫c.賈誼、董仲舒都是此科出身B.歲舉:a.每年定期舉行─始於漢武帝b.董仲舒建議c.科目─孝子、廉吏、茂才

  25. 第三章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 傳統的「天下觀」 •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天下觀」 • 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 • 大一統帝國與西域及西羌的關係 • 大一統帝國與長江以南周邊民族的關係 第二節 統一帝國的天下秩序

  26. 傳統的「天下觀」 • 周人的天下觀A.以天子為中心B.封建親戚,以藩屏周C.全天下的土地和人民 ,都屬於天子管轄

  27.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天下觀」 1.建國後,疆域版圖擴大,與四鄰邊疆民族接觸較以前頻繁 2.皇帝仍以天子自居,用傳統的「天下觀」面對新的國際情勢 3.與邊疆民族往來時,視遠近、強弱採取不同的互動模式

  28. 西漢盛世疆域圖

  29. 漢朝與周邊民族位置圖

  30. 東漢盛世疆域圖

  31. 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 1.匈奴:A.建國:戰國末─冒頓單于(鳴鏑弒父)B.風俗:a.善騎射、貴壯賤老、婦女參加戰鬥b.社會組織:(a)有貴族、平民與奴隸之分(b)「孿鞮氏」為貴族階級的領袖c.婚俗:收繼婚─「父死,妻其後母; 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32. 匈奴人的馬車 匈奴人的車廂比中原車廂的位置高,這種設 計適合在路面高低不平的草原和山坡行駛

  33. 匈奴騎弓手 匈奴長相想像圖

  34. 2.漢朝多次調整對匈奴關係: (1)西漢:A.高祖:a.先征伐─受困於平城b.後和親─嫁宗女於冒頓單于B.武帝:主動攻擊─名將:衛青、霍去病C.元帝:和親─以王昭君嫁於呼韓邪單于 (2)東漢:和帝─派竇憲大敗北匈奴→促使北匈奴西遷→造成歐洲民族大遷 徙

  35. 漢武帝全力反擊匈奴

  36. 3.秦漢帝國的「天下觀」:A.視匈奴為藩邦或夷狄:a.如有衝突,應加以攻打b.如武力不足,採和親政策B.在邊境「開關互市」:a.游牧民族需要農業民族物資b.漢朝作為對匈奴的籠絡政策c.如雙方關係惡化,漢朝則以關閉 邊境「關市」作為懲罰

  37. 大一統帝國與西域及西羌的關係 1.西域:A.背景:漢朝自張騫通西域後,與當地 交流逐漸熱絡→文化交流 B.經營目的:對付匈奴,並獲經濟利益C.態度:漢朝自視為西域各國「宗主國」a.以武力為後盾控制西域各小國b.採和親政策加以籠絡─烏孫國王

  38. 張騫出使西域辭行圖

  39. 張騫出使西域圖

  40. 2.西羌:A.分布地:西南夷以北的邊疆民族B.領袖產生:以「豪健」為條件─智慧、勇敢與富有C.生活方式:畜牧為主,也有農耕D.漢羌關係:傳統天下觀2.西羌:A.分布地:西南夷以北的邊疆民族B.領袖產生:以「豪健」為條件─智慧、勇敢與富有C.生活方式:畜牧為主,也有農耕D.漢羌關係:傳統天下觀

  41. 黃土羌寨

  42. 漢羌關係 • 漢朝設有專門管理羌族的機構─護羌校尉 • 因豪強、官吏的欺凌,羌人多次反叛A.東漢長期用兵,疲於應付B.關西地區的婦女都會使用戰矛、拉 弓射箭,隨時可置身戰場 • 反映傳統天下觀─夷狄「反叛」,則 派兵「征伐」

  43. 大一統帝國與長江以南周邊民族的關係 1.長江以南諸民族:分三大系統A.百越:分布於浙江南部、福建、兩廣 和越南北部B.南蠻:位於川、湘、贛間,以武陵蠻 最大C.西南夷:a.散居雲、貴、川、康一帶少數民族b.有許多小國,如夜郎、滇等

  44. 西南夷的少數民族

  45. 2.政治形態與生活方式:A.生活:大多「刀耕火種」B.政治:未出現統一的國家2.政治形態與生活方式:A.生活:大多「刀耕火種」B.政治:未出現統一的國家 3.與漢族關係:A.與漢文化交流較深B.與漢人雖有衝突,規模較小C.西漢時期(漢武帝),相繼納入版圖

  46. 百越的馭馬俑 馬原是草原民族的重要動物,可用於戰爭、交通運 輸,傳入中原後,漢人便普遍飼養。百越民族馭馬 ,象徵與漢族文化的交流已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