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876 Views
第十六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exit. 本章提纲. 第一节 芳香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芳香胺 第三节 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苯炔. 第一节 芳香硝基化合物. 一 表达方式与结构 二 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和用途 三 制备 四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一 表达方式与结构. 分子表达式. 两个等价的共振式,结构是对称的。. 结构示意图. 硝基的电子效应 强吸电子基团(吸电子诱导、吸电子共轭). 硝基的同分异构体 芳香硝基化合物与亚硝酸(芳基)酯是同分异构体。 Ar-NO 2 , Ar-O-N=O.
E N D
第十六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exit
本章提纲 第一节 芳香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芳香胺 第三节 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苯炔
第一节 芳香硝基化合物 一 表达方式与结构 二 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和用途 三 制备 四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一 表达方式与结构 分子表达式 两个等价的共振式,结构是对称的。 结构示意图
硝基的电子效应 强吸电子基团(吸电子诱导、吸电子共轭) 硝基的同分异构体 芳香硝基化合物与亚硝酸(芳基)酯是同分异构体。 Ar-NO2,Ar-O-N=O
二 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和用途 1 物理性质: 一元芳香硝基化合物是高沸点液体,多数是有机物的良好溶剂。 不溶于水,有毒。 二元和多元芳香硝基化合物为无色或黄色固体。 2 光谱性质: 硝基的IR光谱在1365-1335 cm-1,1550-1510 cm-1 处有吸收峰。 3 用途: 一元氯化硝基苯是橡胶,医药和染料工业的重要原料。 多元硝基化合物是炸药。
三 制备 大多数硝基化合物都是由芳环直接硝化制备的。
四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1 还原反应 (1)单分子还原反应 Na2Cr2O7 + H2SO4 亚硝基苯 (中间还原产物) 苯基羟胺 (中间还原产物) Zn + NH4Cl + H2O Fe + HCl Fe + HCl H2SO5 H2/催 (SnCl2 + HCl; Fe + HCl Sn + HCl; Fe + HCl) 苯胺 硝基苯
(2)双分子还原反应 As2O3 2PhNO2 NaOH +H2O 氧化偶氮苯 Zn NaOH H2O Zn +NaOH +H2O Ph-N=N-Ph Ph-NH-NH-Ph 偶氮苯 氢化偶氮苯
2 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SN2Ar) 定义:芳环上的一个基团被一个亲核试剂取代,称为 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硝基对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 在芳香亲核取代反应中,硝基是一个活化的邻对位定位基。
SN2Ar反应机理 慢 应用实例 -X HX -NO2 HNO2
第二节 芳香胺 • 一 芳胺的物理性质 • 二 芳胺的制备 • 三 芳胺的化学性质
一 芳胺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胺是无色的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在空气中易自动氧化;不溶于水,有毒。
二 芳胺的制备 1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Fe + HCl (产率 100%) or H2/Cu 加压 (产率 95%) 2 芳环的亲核取代 NH3 加压 3 用霍夫曼重排制备 NaOH + X2
三、芳胺的化学性质 • 1 氧化 • 2 亲电取代 • 3 联苯胺重排 • 4 重氮化反应
1 氧化 N上有氢的芳香胺极易氧化,随氧化剂种类及反应条件的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 三级芳胺或四级铵盐的N上没有H,很难氧化。
2 芳香胺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位效应 -NH2、-NHR、-NR2、-NHAr等是强邻对位定位基。 是空阻较大的中等强度的邻对位定位基。 + + + + + -NH3,-NH2R,-NHR2,-NR3,-NH2Ar是间位定位基。
(1) 卤化 I2 Br2 / H2O Ac2O, CH3COONa Br2 / H2O HCl H+ H2O
(2) 磺化 发烟 H2SO4室温 浓H2SO4 -H2O 重排 180-190oC 成盐 内盐 (两性离子)
80oC HOSO2Cl氯磺酸 稀HCl RNH2
(3) 硝化 一级胺、二级由于胺氮上有氢,易被硝酸氧化,不宜直接硝化。 稀HCl, (CH3CO)2O 硝化试剂 CH3COONa 水解 + + 回流 三级苯胺由于N上没有氢,可以用硝酸直接硝化。 稀HNO3硝化主要得邻对位产物,浓HNO3硝化,主要得间位产物。
(4) 酰化 一级芳胺、二级芳胺由于N上有氢,直接酰化时,芳核和N上都会发生酰基化。所以,必须将NH2保护。 三级芳胺氮上没有H,可直接进行傅氏酰化反应。
(5) 威尔斯麦尔反应 N, N-二甲苯胺与三氯氧磷,二甲基甲酰胺作用,在苯环上引入甲酰基的反应 请复习: 加特曼-科赫反应 加特曼醛合成法 加特曼-亚当斯反应 氯甲基化反应
3 联苯胺重排 定义:氢化偶氮苯在酸催化下发生重排,生成4,4’- 二氨基联苯的反应称为联苯胺重排。 H+ +
反应机制:重排是分子内的。 + +
+ +
极化过渡态理论 H+ - H+ 联苯胺
4 重氮化反应 定义:一级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 (pH>3的酸性条件) NaNO2 + HCl, or C4H9ONO + CH3CO2H C6H5-NH2 0-5oC C2H5OH H2O *1 碱性弱的芳香胺不易发生重氮化反应。 *2 重氮化反应必须在酸性溶液中进行。 *3 重氮盐通常不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反应机理 互变异构
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的转换 KOH HCl HCl KOH 异重氮酸盐 正重氮酸盐 HCl
第三节 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 • 一 桑德迈耳反应和加特曼反应 • 二 重氮盐的水解 • 三 席曼反应 • 四 芳香化合物的芳基化 • 五 重氮盐的还原 • 六 偶联反应
一 桑德迈耳反应和加特曼反应 HBr + CuBr or HCl + CuCl ArBr or ArCl 桑德迈耳反应 KCN + CuCN (中性条件) ArCN 推广的桑德迈耳反应 Cu + HBr or Cu + HCl ArBr or ArCl 加特曼反应 Cu + NaNO2, Cu + Na2SO3 ArNO2 or ArSO3Na or ArSCN Cu + KSCN 推广的加特曼反应
桑德迈耳的反应机理(自由基取代反应) 络合 + CuCl + CuCl2 + N2 电子转移 CuCl2 提供一个Cl + CuCl
二 重氮盐的水解(SNlAr) 定义:重氮盐在酸性水溶液中分解成酚和放出氮 气的反应。 (74-79%) 反应机理:
讨 论 1. 用重氮硫酸氢盐进行水解反应。 2. 芳基上的取代基对水解速率的影响: 吸电子基团使反应速率减慢。 给电子基团处于邻对位,使反应速率减慢,处于间位 使反应速率加快。 H2O, 29oC A-C6H4 + + N2 +Cl - A-C6H4N2+Cl- A p-NO2 < m-Cl < H < m-CH3 V相对 1/240 1/24 1 4.5
三 席曼反应(Schiemann)(SNlAr) 定义:芳香重氮盐和冷的氟硼酸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 稳定性较高的氟硼酸盐,经过滤、干燥,然后加 热分解产生氟苯.(1927年发现) NaNO2 / H2O HBF4 HCl 0oC NaBH4 不稳定 溶解度较小,稳定性较高 + N2 + BF3
+ NO+BF4- (氟硼酸亚硝盐) 反应机制:SNlAr HBF4 -N2 + BF4- + BF3
席曼反应的推广(奥拉,1961年) 无水HF, 固体NaNO2
四、芳香化合物的芳基化 芳基取代另一个芳环上的氢,称为芳基化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 1. 刚穆伯--巴赫曼反应 定义:芳香重氮盐的芳基在碱性条件下(或在中性有机溶剂 中)与其它芳香化合物偶联成联苯衍生物的反应称为 刚穆伯--巴赫曼反应。 NaOH-H2O-苯体系 Ar-Ar1 Ar-N2+Cl- + Ar1H or NaNO2-中性有机溶剂 反应条件温和
反应机理 规律:芳环上有取代基时,偶联反应在取代 基的邻对位发生。 应用:是制备联苯和不对称联苯衍生物的重要方法.
2. 普塑尔反应 一些重氮盐在碱性或稀酸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的偶联 反应称为普塑尔反应。 碱 Z: CH=CH CH2-CH2 NH C=O CH2 Cu 反应机理 -N2 -苯基肉桂酸的重氮盐 -H.
3. 麦尔外因反应 重氮盐在氯化铜的催化作用下,与带有吸电子基的烯烃作用,使后者芳基化的反应称为麦尔外因反应。 CuCl2 eg 1 + -N2 10-30oC -HCl CuCl2 eg 2 + -N2 -HCl -CO2 吸电子基通常是:C=C,C=O,C=N,x,Ar,COOH 等。
五、重氮盐的还原 CH3CH2OH + N2 + CH3CHO + HCl 少量Zn粉 NaNO2 / HCl 0-5oC 还原剂 去氨基还原时用的还原剂: 次磷酸,乙醇 (水相) 三正丁基锡(甲)烷,三乙基硅(甲)烷(有机相) 还原成肼用的还原剂: 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HCl+SnCl2、 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
应用:在合成中,借用氨基定位。 HNO3 还原 乙酰化 Cl2 H3PO2 H3+O HNO2
六、偶联反应 定义:重氮盐正离子可以作为亲电试剂与酚,三级芳胺等 活泼的芳香化合物进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生成偶 氮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偶联反应。 1. 与酚偶联 偶氮化合物
2. 与芳胺偶联 相同点:反应在邻,对位发生。 不同点:与酚偶联pH = 8-10,与芳胺偶联pH = 5-7 问题:为什么主要产物为碳偶联产物?
3 偶联反应的应用 (1) 合成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是最大的一类化学合成染料,约有几千个化合物,这些染料大多是含有一个或几个偶氮基(-N=N-)的化合物。 古代染料多数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少数珍贵染料如海螺紫等是从动物体内提取的。绝大多数染料是人工合成的。 *1. 1856年英国有机化学家帕金用重铬酸钾处理苯胺的硫酸盐,得到了第一个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 *2. 1895年,格里斯发现了第一个重氮化合物,并制备了第一个偶氮染料--苯胺黄。
(2) 合成氨基化合物 还原
第四节 苯 炔 一 苯炔的结构 sp2杂化 去氢苯 1973年报道 IR证明 p轨道形成封闭的共轭体系 sp2-sp2有微弱重叠,形成另一个键。
二、苯炔的制备 1. 用邻氨基苯甲酸制备 H+ + CH3(CH2)4ONO CH2Cl2 + H2O + CH3(CH2)4OH + CO2 + N2 *对碰撞极敏感,也极易爆炸,但在非质子溶剂中较稳定,加热也不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