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宏观经济学 引言:

宏观经济学 引言:. 1 、一个例子: hc360 慧聪网  2004-05-21 15:20:43 [ 专题 ] 宏观调控利剑 震撼中国经济 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投资过热 愈演愈烈 一季度经济增长 9.7% 统计局不说 “ 是否过热 ” 经济过热、 GDP 增速、汇率 中国经济的三大悬念. 钢材价格回落 宏观调控应当如何运作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线 “ 中国经济已过热 ” 将有较明显通胀现象 钢铁行业过热未缓解 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房地产业并未 “ 整体过热 ”. 经济学家在总理面前争论经济是否过热 辽宁钢铁行业投资已出现过热苗头

kriko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宏观经济学 引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宏观经济学 引言: • 1、一个例子:hc360慧聪网 2004-05-21 15:20:43 • [专题]宏观调控利剑 震撼中国经济 • 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投资过热 愈演愈烈 • 一季度经济增长9.7% 统计局不说“是否过热” • 经济过热、GDP增速、汇率 中国经济的三大悬念

  2. 钢材价格回落 宏观调控应当如何运作 •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线 • “中国经济已过热” 将有较明显通胀现象 • 钢铁行业过热未缓解 须引起高度重视 • 中国房地产业并未“整体过热”

  3. 经济学家在总理面前争论经济是否过热 • 辽宁钢铁行业投资已出现过热苗头 • 圈钱热愈演愈烈 股市也有过热的问题 • 吴敬琏称经济已过热 不排除调整利率可能性 • 北京工业促进局:北京不会出现"经济过热" • 投资过热的另一面 • 谁在抵制宏观调控? • 中国经济走势:前景看好 问题堪忧

  4. 巴曙松:投资过热是因为人为扭曲市场机制 • 林毅夫:关注过热,还得当心通缩 • 行业政策将是宏观调控的另一重点 • 王洛林直陈宏观调控三大“软肋” • 大摩预计中国经济将软着陆 • 十人十观点 中国经济走势冷热交锋 • 专家为中国经济大势把脉:防范通胀 关注通缩 • 中国经济前景:硬着陆、软着陆、还是无须着陆?

  5. 中国经济“降温”的影响波及周边 • 中国治理经济过热将对邻国有小幅影响 • 油价上涨美元升息与中国宏观调控 • 亚行预测:中国经济降温难 • 中国经济"感冒" 亚洲金融市场喷嚏连连

  6. 温家宝总理铁腕:点刹不是急刹 • 经济过热再度降临中国,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十几年前那样的“急刹车”,中国的宏观调控先出试探动作。

  7. 2、宏观经济学考虑的问题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 • 社会的总产量(为什么美国的GDP比中国多?) • 收入(为什么美国人比索马里的人要富裕?) • 价格水平(为什么猪肉价格比十年前翻了三倍?) • 就业水平(为什么有很多人下岗,大学生也说找工作难?)

  8.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 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的。 •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方法。 •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 提示:回忆一下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

  9. 4、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 什么是模型?模型是对宏观经济实际状况的理论提炼。 • 对模型常用的分析方法: • 静态分析(需求曲线上从A点移动到B点) • 比较静态分析(某厂商需求曲线的外移) • 动态分析(农产品价格的蛛网模型)

  10. 5、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作用 • 如同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一样,比如说: • 何时向进行贷款购房? • 存钱还是买国债? • 那些股票最具投资价值? • 那些行业最容易使你致富? • 新出台的政策是不是有利于你找工作? • 还有很多……

  11. 6、学好宏观经济学是不是很难? • 答案是不难。如果你掌握了一下三个方程,就等于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50%。 • IS曲线:y=(a+e+g+q-ßt)/(1-ß+۷)-(dr-nEPf/p)/(1-ß+۷) • LM曲线:y=hr/k+M/Kp • BP曲线:r= ۷y/σ+(rw-nEPf/ σp-q/ σ)

  12. 7、我们的要求 • 难度:初级与中级水平之间,适当考虑考研同学的需求 • 教学:引言、概念、模型、案例、思考题与课后作业 • 作业:比较多,但很重要 • 答疑:每周一下午2-3点,基础楼520 • 考核:考试70%,平时作业及答问30%

  13. 现在我们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第十三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 引言:美国与中国的GDP

  14. 据测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是198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后,连续迈上的第11个万亿元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198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01亿元,突破1万亿元大关。   经过5年的奋斗,199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62亿元,突破2万亿元。   自1993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近1万亿元的速度递增,一年一个台阶,到1997年超过7万亿元。 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元。1999年突破8万亿元。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2001年,突破9万亿元。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人民币。

  15. 本章基本内容 •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 掌握核算经济体系总产出的两种基本方法。 •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 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掌握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6. 内容与结构 •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 第四节 从国民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第六节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附加)

  17.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 一、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由其最后的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的产品的产品。 • 二、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18. 理解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市场价格的概念 • 2、最终产品 • 3、一定时期的流量而不是存量 • 4、市场活动导致的

  19.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国外净 要素收入,即: • GNP=GDP+NFP •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即: • GDP=GNP-NFP • 如果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数,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数,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20. 思考题: • 1、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 • 2、用上一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和用本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 • 对GDP的核算没有影响。( ) • 3、外国专家为支持本国的经济建设而在本国获得的报酬应当计 • 入GDP。( ) • 4、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对GDP的贡献大( ) • 5、假如某人不出租它的房子,而是供他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就不应当计入GDP。( ) • 6、某人自己在家吃饭和他在饭店付费吃饭对GDP的影响是一致的。( ) • 7、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当计入GDP,从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也应当计入GDP。( )

  21. 四、国内生产总值考核指标的局限性 • 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虽然被广泛的使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GDP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 • 2.国民收入核算不能很好地反映福利状况。 • 3、难以准确核算:地下经济、物物交换、偷税漏税。

  22.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几种方法 • 1、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殖来求得。 • 2、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居民、政府、企业、国外)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 3、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企业家利润)来求得。

  23. 一个例题:(注意存货投资)

  24. 例题的解答: • (1)、根据定义,GDP为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在内,最终产品分为被消费者消费掉的和被企业以存货形式保存的,故由定义可知: • GDP=1.9+4+0.5+2.1+0.8=9.3(百万元)。 • (2)、用生产法计算GDP,即考虑所有企业的资产增值的总和。于是: • GDP=Σ(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原料采购总值) • =(1.9–1.8)+(4+1.8–1.5)+(0.5+1.5–1.2)+(2.1+1.2–1)+(1+0.8–0)=9.3(百万元)。

  25. (3)、用支出法计算GDP,我们知道,GDP=C+I+G+NX(3)、用支出法计算GDP,我们知道,GDP=C+I+G+NX • 显然,这里有,G=NX=0。又因为,企业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存货投资+本年度重置投资,本题中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置投资都等于0,所以投资仅限于存货投资,所以: • 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 • GDP=C+I=1.9+7.4=9.3(百万元)。 • (4)、用收入法计算GDP,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在本题中,我们可以把存货看成企业的利润,把销售资金看成企业的工资,其他项目没有。经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 • GDP=(各企业工资)+(各企业利润) • =(1.9–1.8)+(1.8–1.5)+(1.5–1.2)+(1.2–1)+(1–0) • +4+0.5+2.1+0.8=9.3(百万元)。

  26. 国民收入核算常用的两种方法 • 一 所得或收入法 • 收入法或所得法,又称要素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来测算国内生产总值的。 • 按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 •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 • 间接税:是指对商品征税以后又被从要素报酬中转移出去的那部分税收,通俗地说,即是指可以被生产者转嫁出去的由消费者而不是由生产者承担的那部分税收,也属于企业的生产成本。

  27. 二 产品支出法 • 用支出法核算GDP,是从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方面来衡量的,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 •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四方面支出的总和。 •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 • GDP=C+I+G+(X-M) • (注意概念: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转移支付)

  28.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29. GDP • NDP(扣除折旧) • NI(生产要素报酬,注意“要素”,从NDP中扣除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如企业受到的罚款、摊派等),再加上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这些钱实际上还是企业本身的生产创造的) • PI(NI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对企业来说首先要交企业所得税,剩下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未分配利润,而个人从企业只得到企业红利和股息;另一方面,个人要向政府交社会保险费,也将得到从政府发放来的津贴、补助既是“政府转移支付”)

  30. 一个例子:

  31.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在两部门条件下,GDP核算的两种方式,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归属方面来看,有:GDP=C+I • 收入法——从销售最终产品的资金用途方面来看,有: •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消费+储蓄=C+S 于是,得到:I=S 。 • 这就是两部门的储蓄和投资恒等式。 • 需要注意的是,(1)这里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一种会计意义的恒等式。即都是指事后的经济行为;(2)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对单个个体经济行为则未必有这种恒等关系。

  32.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对于三部门,即把政府部门引进来以后,同样道理,我们知道,按照最终产品的归属,有: • GDP=C+I+G • 按照销售最终产品的资金用途,有: •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消费+储蓄+税收=C+S+T • 于是,我们得到: • C+I+G=C+S+T,即:I+G=S+T,或者:I=S+(T–G) • 进一步地,我们把上式写成: • I=Sp+ Sg • 这里,Sp是个人部门的储蓄;Sg是政府部门的储蓄,即预算盈余。

  33.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对于四部门,即把国外部门引进来以后,同样道理,我们知道,按照最终产品的归属,有: • GDP=C+I+G+(X–M) • 按照销售最终产品的资金用途,有: •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消费+储蓄+税收+对国外部门的转移支付=C+S+T+Kr • 于是,我们得到: • C+I+G+(X–M)=C+S+T+ Kr,即: • I+G+(X–M)=S+T+ Kr,

  34. 或者:I=S+(T–G)+(Kr+M–X) 进一步地,我们把上式写成: • I=Sp+ Sg+Sr。 • 这里,Sp是个人部门的储蓄; • Sg是政府部门的储蓄,即预算盈余。 • Sr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即本国的贸易赤字。 • 需要注意的是本国对国外部门的转移支付跟本国进口一样,形成本国的赤字压力。

  35. 第六节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知道) • 一、什么因素决定物品与劳务的总生产? • 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 • 生产函数:Y=AF(K,L) • A为技术参数(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aL(1-a)(a及1-a为上标) • 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值。 •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也被称为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

  36. 本章回顾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的重要概念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两部门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收入法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三部门核算 支出法 四部门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 宏观经济均衡条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