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

《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台灣大學 黃俊傑.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 授權釋出. 第 七 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二). 1. 引言.

kr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台灣大學 黃俊傑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2. 第 七 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二)

  3. 1. 引言

  4. 1:1 第六講分析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之性質與知識創造的動力 • 上週講作為知識社群的「大學」: • 是「失樂園」? • 是「Lotus Island」? • 是Utopia? • 本講接著探討在大學知識社群內部,知識傳播的結構與過程。

  5. 1:2 本講問題:在大學社群的內部知識如何傳播? • 資訊傳播者(師)與接受者(生)關係之本質如何? • 傳播的內容如何?(專業VS.通識知識) • 課程的理論以及傳播的管道如何?(“教科書政治”)

  6. 2. 大學知識社群中的師生關係

  7. 2:1 傳統社會中的師生關係:從屬關係 • 師生=父子 ∵ 親緣社會:一切社會關係都是「父子」關係的延伸與擴大。 • Francis Hsu (許烺光, 1909-1999), Americans and the Chinese: Two Ways of Life (New York : Henry Schuman, c1953) . •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 “DKR” Theory: Dominant Kinship Relationship

  8. 2:1 傳統社會中的師生關係:從屬關係 • 優點:德業相勸,功過相規 知識社群 道德社群,但二者不等同。 ∵ 因為知識社群關心是非對錯,道德社群關心德性正邪。

  9. 2:1 傳統社會中的師生關係:從屬關係 • 但在21世紀後工業社會中,親緣關係已被業緣關係所取代: (∵生產方式改變:農業社會→工業社會)

  10. 2:2 現代大學中的師生關係:並立原則 • 「並立原則」釋義:在真理之前,師生平等。 • 「並立原則」 的理論基礎: • 師生是共同探索真理的同道; • 真理的出現是在思想的澄澈之後:黑格爾說:「密納發(Minerva=Athena,雅典娜)的貓頭鷹要等黃昏到來,才會起飛。」“The owl of Minerva spreads its wings only with the falling of the dusk.”(G.W.F. Hegel, Philosophy of Right, 1820, “Preface.”)

  11. 2:2 現代大學中的師生關係:並立原則 • 「並立原則」下的師生互動: • 真理優先:韓愈(768-824):〈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2. 2:2 現代大學中的師生關係:並立原則 • 「並立原則」下的師生互動: • 專業優先:韓愈(768-824):〈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13. 3. 大學社群中知識的傳遞:教育內容與教科書教什麼?如何教?

  14. 3:1 大學中的專業教育 vs. 通識教育既聯合又鬥爭 不可分割性 vs. 互為緊張性

  15. 3:1 大學中的專業教育 vs. 通識教育既聯合又鬥爭 • 大學教育性質的轉變:專業高深學術人才→培養知識份子 • 大學角色的重整:工具性→自主性 • 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知識經濟與大學教育的「通識」性質 • 通識教育的涵義: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與其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關係之教育。

  16. 3:2 對通識教育的質疑及其批判 • 兩種質疑意見:實用主義、專業主義 • 質疑的批判: • 針對實用主義:起於「急迫感」與「時間壓力感」 • 針對專業主義:昧於21世紀新趨勢在於知識的整合與創新:跨領域、跨學科。

  17. 3:3 通識教育課程的三種理論 • 精義論: 理論內涵:人類文明變遷中有其永恆不變之核心價值,如真、善、真等。 「精義論」之信持者如:王陽明,〈尊經閣記〉、熊十力、馬一浮,Robert M. Hutchins 以及實用主義者

  18. 3:3 通識教育課程的三種理論 • 均衡論: 理論基礎:整體論(holism)假定知識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統觀兼顧始能免於「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 《莊子.天下篇》

  19. 3:3 通識教育課程的三種理論 • 進步論: 理論基礎:通識教育必須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杜威(John Dewey, 1879-1955)以及實用主義者vs. Robert Hutchins Flickr Ron Houtman

  20. 3:4 通識教育三種理論的潛在問題 • 精義論的問題: • 易流於「文化唯我論」 • 具有強烈的「前近代」意涵,因此易淪為舊秩序的捍衛者 • 將經典當作是locus classicus, 假定所有價值均由此種locus推衍而出,但忽視古人之志(intentionality)不易知、不可知

  21. 3:4 通識教育三種理論的潛在問題 • 均衡論的問題: • 均衡論之課程設計是為了彌補高中教育之不足與偏頗,將通識教育視為補充教育,但教育內容則無共貫同條之理趣。 • 課程安排常是為了教師授課之專業考量,並非以學生為主體。

  22. 3:4 通識教育三種理論的潛在問題 • 進步論的問題: • 誤將「過去」、「現在」、「未來」之有機關係當作機械關係,瞻前而不顧後。 • 以通識教育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是另一種型態之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

  23. 3:5 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新理論的提出:「多元文化論」的內涵、挑戰及其回應 • 內涵: • multi-culturalism 釋義: • 地理意義的多元文化論:如中國文化、歐洲文化、台灣文化等。 • 經濟意義的多元文化論:如農業文化、工業文化、企業文化等。 • 社會意義的多元文化論:如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等。

  24. 3:5 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新理論的提出:「多元文化論」的內涵、挑戰及其回應 • 內涵: • 多元文化論在通識教育的落實: 以「多元主體並立」之新精神,設計通識教育課程,以吸納多元文化之內涵,開拓學生兼容並蓄之胸襟。

  25. 3:5 通識教育新理論的提出:「多元文化論」的內涵、挑戰及其回應 • 挑戰: • 可能導致諸多文化或價值互相衝突,在個人層面難以完成「全人教育」之理想,在全球脈絡中引發文化間之戰爭。 • 教學效果可能造成諸多文化或價值的混淆而非統一,使「多元文化主義」成為實質上的「部落主義」(tribalism) 。

  26. 3:5 通識教育新理論的提出:「多元文化論」的內涵、挑戰及其回應 • 回應: 以上兩項質疑皆屬杞人憂天,因為「多元文化論」運作之潛在原則是「並立原則」(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而非「從屬原則」(priciple of sub-ordination)。

  27. 3:6 大學知識傳遞中的教科書問題 • 人文教科書作為「集體記憶」: • 「集體記憶」的創造與傳遞 • 教科書的「收歸國有」與「開放」 • 科學教科書作為知識的「共識」 • 「共識」的形成。 • 知識權威與權力的關係。 ∴教科書有其保守性格

  28. 4. 大學師生的社會角色

  29. 4:1 大學師生作為學術專業人士 服膺真理: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教師」與「真理」的辯證性關係 • 「真理」需要不斷被解釋嗎?Hans-Georg Gadamer, True and Method.

  30. 4:2 大學師生作為社會清流 • 何以是「清流」? 因為不是一個「階級」,不同於農工階級、資產階級。階級另為ideology服務Clifford Geortz(1926-2006): IdeologyScholarship 的差別 Flickr xeeliz

  31. 4:2 大學師生作為社會清流 • 維持「清流」身份之優缺點? 優點:不與任何「既得利益」掛鉤? 缺點:個人難以「經世致用」?大學成為遺世獨立的「象牙塔」?

  32. 4:3 大學師生作為國家公民 • Citizenship涵義:古與今「文化認同」vs. 「政治認同」 • 國家公民、政府與主權:CitizenshipAdministration (Regime, 如Clinton Administration, KMT regime等)Sovereignty∴ 人民福祉為依歸

  33. 5.結論

  34. 5:1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有其時間性與空間性 • Clark Kerr, The Uses of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 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因時而異 易地而變 《莊子‧天運》:「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郭象註:「此以為美,彼以為惡,必應時而變,然後皆適也。」

  35. 5:2 大學是時代的鏡子,也是時代的南針:從「事實」與「價值」兩分到融合 • 20世紀教育哲學的舊軌道 • 「事實」與「價值」兩分 • 教育的「數量化」 、 「客觀化」 、 「商品化」 → “etic” approach

  36. 5:2 大學是時代的鏡子,也是時代的南針:從「事實」與「價值」兩分到融合 • 21世紀教育哲學的新方向 • 「事實」與「價值」的貫通,在「價值」脈絡中研究「事實」 • 教育的 “emic” approach與轉「識」成「智」 → 將習得的價值理念含納入自己身心之中

  37. 閱讀作業 • 黃俊傑:〈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過去、現在、未來〉,收入: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2)。 • 〈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http://gra103.aca.ntu.edu.tw/gra2007/gra/tienn/thesisruler.htm • 朱敬一:〈招生若只採一科,符合大學理念嗎?〉,《聯合報》,2009.11.16。

  38. 延伸閱讀 • 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初版,2002再版)。 • 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 (Cambridge, Mass: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82) • 閻鳳橋等譯:《學術責任》(北京:新華書局,2002)。原著:Donald Kennedy, Academic Du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9. 思考問題 • 作為知識社群的大學內部「專業」與「通識」之間恆有緊張性?何以故? • 大學師生之社會角色應如何定位?試加討論。 • 如果有大學的學系錄取新生時只採計指考的一個特定科目成績,請問您贊不贊成?為什麼? • 有人主張台大應培養社會的領導人才,其方法則是開授「精英領袖學程」。您認為這種做法是否有效?為什麼?請分析您的理由。

  40. 本作品 由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權本課程『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41. 授權聲明

  42. 授權聲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