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09k Views
第 1 章 物流管理概述. 1.1 物流的概念、分类与构成要素 1.2 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1.3 物流管理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1.4 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发展. 引子. 横看成库侧成流 左看右看各不同 不识物流真面貌 只缘身在储运中. 问题 : 储运本是物流的核心业务 , 在储运业做了几十年 , 说搞不清物流是怎么回事 , 连自己都羞于承认 . 可真问物流是何物 , 还真是摸不着边 . 为什么呢 ? 对物流理解的误区 : 理解物流不能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去理解 , 要从物流的需求方 -----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角度去理解 .
E N D
第1章 物流管理概述 1.1 物流的概念、分类与构成要素 1.2 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1.3 物流管理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1.4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发展
引子 横看成库侧成流 左看右看各不同 不识物流真面貌 只缘身在储运中 问题: 储运本是物流的核心业务, 在储运业做了几十年, 说搞不清物流是怎么回事,连自己都羞于承认. 可真问物流是何物,还真是摸不着边.为什么呢? 对物流理解的误区: 理解物流不能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去理解,要从物流的需求方-----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角度去理解. 不懂企业物流,就做不好物流企业. 解决方案: 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角度研究物流.
公开问题 物流是什么?
1.1.1 物流概念的产生 1.1.2 物流的定义: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1.1.3 现代物流(Logistics) 1.1.4 物流的分类 1.1.5 物流的构成要素 1.1 物流的概念、分类与构成要素 返回本章
1.1.1 物流概念的产生 社会的分工和发展 自给自足社会 生产者 = 消费者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同一人,因而不需要物流 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 消费者 生产者 装卸 包装 运输 保管 加工 信息 消除时间上的隔阂 消除地域上的隔阂 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因而需要物流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 物流与商流相对应。 日本: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 将“Physical Distribution”译成日文“物的流通”。 美国:1915年营销学者萧(A.W.Shaw)在其题为“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论文中首次使用了物流概念。 返回本节
1.1.2.1 美国的物流概念 学者的定义:中性的,不涉及物流活动的目标或有效性问题,如康伯斯认为,物流是指商品或服务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物理性移动过程。 机构的定义:强调物流活动的有效性,如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76年)将物流定义为: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由发生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移动进行的计划、执行、控制等各种活动的集合。即将物流与物流管理未作区分,物流即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也就是物流。 1.1.2 物流的定义: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返回本节
1.1.2.2日本的物流概念 学者的定义(林周二、阿保荣司):物流是指有形或无形商品及废弃物克服时空矛盾、连接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的流通活动及与此有关的信息活动。
机构的定义(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是指商品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转移,从而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各种活动。机构的定义(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是指商品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转移,从而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各种活动。 日本各界对物流概念的定义多属“中性”,即主要侧重于描述物流是一系列有关有形与无形商品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实体转移过程,并不涉及这一过程是否是有效的。因此,日本是将物流与物流管理相区别的,物流与物流管理具有不同的定义。
1.1.2.3 我国的物流概念 2001年8月1日《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这个定义基本上是“中性”的,即没有强调物流的“有效性”,也没有涉及对物流活动的“计划、执行或控制”,因此,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定义是不同的。 本书的定义:物流是指伴随物品由供应地向需求地的转移而发生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其与上述活动相关的信息活动的集合系统。
国物流管理协会于1985年率先用“Logistics”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名称也由“NCPDM”改为“NCLM”; 日本也于1992年将“物的流通”改称为“Logistics”,日本物流管理协会也改称为“Japanese Council Logistics Management ,简称JCLM”。同时,日本没有将“Logistics”译成相对应的日文,而直接使用“Logistics”的日语读音“ロジスティクス”。 1.1.3 现代物流(Logistics) 返回本节
1.1.3.1 现代物流(Logistics)的含义 “Logistics”来源于法语的“Logistique”,即“宿营”,是有关军队移动、供应、宿营的军事用语,其含义是指军队的后勤保障,即将粮食、服装、军火等军需物资与人员,按时、按量、按质地补充到指定的地点。 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本书将反复使用“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概念,而且也将并用这两个概念,除特别说明外,本书所指的“物流”,多指“现代物流”。但是,本书将对“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做出严格的区分,即传统物流是指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现代物流是指英文的“Logistic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界引进了“Logistics”用语。并存在着多种定义。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J.L.赫斯凯特的定义是: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对支持物品移动的各种活动进行的管理,以及通过创造物品的时间与空间价值以调节供给与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界引进了“Logistics”用语。并存在着多种定义。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J.L.赫斯凯特的定义是: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对支持物品移动的各种活动进行的管理,以及通过创造物品的时间与空间价值以调节供给与需求。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现代物流定义为: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由产出地到消费地的有效且成本效果最佳的流动与保管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将向顾客提供的物流服务目标体现在现代物流的定义中,强调了物流顾客服务的重要性。 (2)现代物流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原材料采购与供应阶段的物流,也包括生产阶段的物流、销售阶段的物流、退货阶段的物流及废弃物处理阶段的物流等整个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全部物流活动。 (3)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即强调物流过程中的投入(成本)与产出(增加销售额或利润)之间的对比关系。
(4)现代物流不仅强调物流各构成要素的整体最佳,而且还强调物流活动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整体最佳。(4)现代物流不仅强调物流各构成要素的整体最佳,而且还强调物流活动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整体最佳。 (5)现代物流更强调库存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管理及按需生产。 (6)现代物流强调生产、销售、物流是企业经营的三大支柱,并将物流视为与生产、营销相并列的企业经营战略之一。 本书对现代物流的定义:现代物流是指基于满足顾客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
1.1.4 物流的分类 返回本节
1.1.5.1 基础要素 基础要素是维系物流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物流就无法发生,也无法运行。这些基础要素就是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人、财、物”三要素。 1.1.5 物流的构成要素 返回本节
1.1.5.2 活动(功能)要素 活动(功能)要素是指与物流有关的各种作业活动(功能),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等。
(1)运输(Transport)。运输是利用设备或工具,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完成以改变人和物的空间位移为目的的物流活动。(1)运输(Transport)。运输是利用设备或工具,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完成以改变人和物的空间位移为目的的物流活动。 (2)储存(Storing)。储存即对物品(商品、货物、零部件等)的保存与管理。 (3)包装(Packaging)。包装是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采用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封标志的工作总称。
(4)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所谓装卸是指随物品运输和保管而附带发生的作业。 (5)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阶段进行的不以改变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能为目的的简单加工、组装、再包装、按订单做的调整等作业活动。 (6)配送(Delivery)。在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标中,将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7)信息。信息是能反映事物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如:图象、声音、文件、语言等,是事物内容、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反映。
商品交换中一般包含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 在商品流通的原始阶段只能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产品交换,从三流来看主要以物流为主而商流、信息流紧紧伴随其间。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货币的产生,在商品流通的第二阶段出现了“以钱买物”的方式,但人们遵守的交货原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信用随着发展起来了,商品流通的第二阶段出现了“钱庄”、“银行”这样专门从事货币中介服务以及货币买卖业务的行业,使得物流可以与商流分离,出现了多种交易的付款方式:如预付款方式、定金方式、支票、汇票、分期付款、延期付款、托收承付等方式。 随着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品流通的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可按照商流和物流各自运行规律去组织,从而不仅提高了流通的速度,也提高了方便性和安全性。此间,信息流的地位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的前期、中期、后期,交易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要尽力掌握对方和中介方的有关商品交易的各种信息,如商品信息、支付能力、商业信誉等。
二、商流的概念 以产品的所有权转移为前提,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叫作商业流通,简称商流。 三、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结合,又互相分离。 (一)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商流的保证。
(二)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商流与物流产生分离究其根本原因世上流运动的基础——资金,与物流运动的实体——物资,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商品交易中,也存在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的特殊现象。 总之,物流和商流构成了商品流通的两大支柱。
1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 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 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3、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 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 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4、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5、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 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6、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 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 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
7、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7、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8、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 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 移过程。
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 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 别,主要在两点:
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 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 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
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 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 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 运动之中。
9、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 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 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2.1 物流与企业经营1.2.2 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1.2.3 物流与国际经济 1.2 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返回本章
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由生产、营销、物流三个过程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由生产、营销、物流三个过程共同构成。 生产过程的输出(成果)是产品,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功能或任务。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资源体现为生产成本。 1.2.1.1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返回本节
营销过程的输出(成果)是营销服务。这种服务的功能是开发、维持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适当关系,即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并向用户或消费者宣传已开发或生产的产品,将产品销售给用户或消费者,稳定并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长期交易的信用关系。营销过程的输出(成果)是营销服务。这种服务的功能是开发、维持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适当关系,即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并向用户或消费者宣传已开发或生产的产品,将产品销售给用户或消费者,稳定并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长期交易的信用关系。 物流过程的输出(成果)是向顾客提供物流服务,即通过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到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物流过程的统一管理,使顾客最经济地获得所需要的商品。
图1-1: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顾客满足的创造过程)图1-1: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顾客满足的创造过程)
1.2.1.2 物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职能(1)价值实现职能。(2)成本节约职能。(3)销售促进职能。(4)竞争战略职能。
1.2.2.1 物流与国民经济成长 物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的,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或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物流规模、速度、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率与质量;二是外部不经济的,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或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物流所产生的交通拥挤、噪音等环境污染。 1.2.2 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 返回本节
1.2.2.2 商品价格构成与物流成本 所谓物流成本是指为组织、实施、管理物流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及其物资消耗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的零售价格中,大约有20-30%为物流成本。
从整个社会来看,物流成本也是国民经济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国民经济运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全社会的物流管理水平也就越高和越有效率,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就越低,从而意味着物流活动所消费的资源也就越节约,国民经济运行绩效也就越高;反之,亦然。199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9%。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为10%左右2000年我国的物流成本大约占GDP的18%。从整个社会来看,物流成本也是国民经济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国民经济运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全社会的物流管理水平也就越高和越有效率,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就越低,从而意味着物流活动所消费的资源也就越节约,国民经济运行绩效也就越高;反之,亦然。199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9%。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为10%左右2000年我国的物流成本大约占GDP的18%。
资料来源:Robert V. Delaney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regulation” SEMINAR T9 on Road Transport Deregulation.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Cambridge, MA: Arthur D. Littl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