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92 Views
佛山無影腳. 毽子的由來. 踢毽子 = 蹴踘 「蹴踘」是我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活動, 在公元前 2679 年黃帝時代開始流行,當時在宮廷、軍中及民間都有不少人喜歡此項運動。 『 蹴踘 』 別名「踢箭子」,俗稱「踢毽子」,它是古代皇帝所發明的一種足球運動所演變而來。. 毽子的由來. 元 、 明 時期仍沿用 北宋 舊的玩法,只是競賽風氣已日漸沒落,最後演變成一個踢毽子的遊戲。 到了 北宋 末期,「蹴踘」的玩法已不同,和 唐朝 時所玩的有點區別。. 毽子的由來.
E N D
毽子的由來 • 踢毽子=蹴踘 「蹴踘」是我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活動, 在公元前2679年黃帝時代開始流行,當時在宮廷、軍中及民間都有不少人喜歡此項運動。『蹴踘』別名「踢箭子」,俗稱「踢毽子」,它是古代皇帝所發明的一種足球運動所演變而來。
毽子的由來 • 元、明時期仍沿用北宋舊的玩法,只是競賽風氣已日漸沒落,最後演變成一個踢毽子的遊戲。 • 到了北宋末期,「蹴踘」的玩法已不同,和唐朝時所玩的有點區別。
毽子的由來 • 民國初年,踢毽子在大陸上成為男女不分,老幼咸宜,人人會踢,家家推行一種極為有益健康的活動。民國34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 直到民國64年六月,教育部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踢毽子即為項目之一。
毽子的由來 • 現今踢毽子已在全國各國民中小學受到熱烈推展,教育部更每年組成中華民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將踢毽子等運動介紹到世界各地去。
踢毽子的好處 • 不受人、時、地、氣候之限制。 • 運動量適中,且安全較無危險性。 • 材料易取便宜,花式變化無窮。 • 有輔助如足球、舞蹈等運動的功能。 • 在醫學上,對下肢有矯治復建功能。
毽子踢法 • 四個基本動作 1、膝部 2、腳內側 3、腳背 4、腳外側
毽子踢法 • 膝部 1、單腳支撐身體 2、另腿膝部屈曲 3、用膝頭對入大 腿約一拳頭位觸毽
毽子踢法 • 腳內側 1、單腳支撐身體 2、右/左大腿帶動小腿屈膝上擺 3、腕關節為軸 4、踢毽的一剎那時,踝關節內屈端平及鎖緊 5、用腳弓內側把毽向上踢起
毽子踢法 • 腳背 1、可用屈踢,直踢兩種方法 2、單腳支撐 3、用大腿帶動小腿,屈膝屈踝上擺,使毽向上踢起 4、用腳插過毽的底部,小腿用力,屈踝弓腳,利用腳趾把毽向上踢起 5、用大腿帶動小腿屈膝向前擺,腳背鎖直,扣腳趾,小腿加速向前踢 6、講求協調,放鬆和發力
毽子踢法 • 腳外側 1、單腳支撐身體 2、另腳大腿帶動小腿 3 、髖關節為軸 4 、屈膝腳向體外側上擺 5 、踢毽的一剎那勾足尖 6 、踝關節外屈端平及鎖緊 7 、用腳背外側把毽向上踢起
機智問答(一) • 踢毽子在古時候 又稱為? 答:蹴踘
機智問答(二) • 踢毽子類似現行哪種流行的運動? 答:足球
機智問答(三) • 踢毽子可用哪四個地方去踢? 答:膝部、腳內側、 腳背、腳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