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86 Views
1 .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试内容 体裁 :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元曲;以格律诗和词为主;以 唐、宋诗词 为主。 题材: 写景,思乡, 咏怀 ,咏史,送别,咏物; 内容: 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体裁,风格; 手法: 象征, 用典 , 对比 ,衬托,直接胸臆,动静,虚实, 情景交融 。. 2 .题目类型 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 判断赏析 、 问答赏析 、 续写赏析 、 仿写赏析 、 综合赏析 等。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 独诗赏析 、 比较赏析 (湖南 2006 年)等。. 题材分类 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E N D
1.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试内容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元曲;以格律诗和词为主;以唐、宋诗词为主。 题材:写景,思乡,咏怀,咏史,送别,咏物;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体裁,风格; 手法:象征,用典,对比,衬托,直接胸臆,动静,虚实,情景交融。
2.题目类型 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判断赏析、问答赏析、续写赏析、仿写赏析、综合赏析等。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独诗赏析、比较赏析(湖南2006年)等。
题材分类 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田园诗 山水诗 政治诗 借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表达方式分类 叙事诗 哲理诗 抒情诗 格律诗 诗词曲 形式分类 自由体诗 诗的分类 古代诗 古体诗 近体诗 时间分类 创作分类 文人诗 民间诗 现代诗 一、基础知识:诗歌类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古体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押韵 平仄对仗 字数、句数 七律 诗 律诗(八句) 五律 近体诗 七绝 诗歌 绝句(四句) 五绝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 词 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 曲 可分为杂剧、散曲。 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小令
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④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诗歌的 时代特征
⑤北宋诗重义理。 ⑥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⑦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⑧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
(一)判断赏析 对他人的赏析进行判断。与主观题相比难度较低。现在只有少数省市采用这种考查方式。 例(06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 ②纪:jì 经营。 【补注】此理:这种生活方式。胜:高、好。无为:不要。忽:急着,轻易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A题干是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全诗看,主要内容是写与邻人相处的和谐,登高赋诗只是交往中的一个片段;×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B题干错在对斟酌对象的诠释,是有邻人过门,便大呼小叫,进来喝酒,而不是斟酌诗;×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C题干错在是披衣言笑而不是披衣起彷徨;×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D E)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1)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2)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例(0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8分)例(0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 曲牌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B)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3.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小令题为《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上片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向往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淡泊自在。
(二)问答赏析 为大多数省市所采用。就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提问,要求考生简要回答。
例(06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案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三)续写赏析 命题者对某首诗的前部分进行赏析,要求考生续写。湖南省近年曾采用这种考查方式。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整体把握所要赏析的诗的主旨、主要的手法、结构思路。揣摩命题人所给出的赏析文字的主要信息。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77字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64字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68字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90字
续写赏析小结 1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分析 2 上下诗意的衔接 3 前后(首尾)结构的照应 4 联系诗歌主题、形象
(四)仿写赏析 一般为两首诗对照赏析,命题人给出其中一首诗的赏析,要求考生仿照命题者的赏析,对另一首诗进行赏析。
例1(05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例1(05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例(06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例(06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二词,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二词,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小结 仿写鉴赏题 一、揣摩所给出的赏析文字的主要信息,分析其提供了哪些暗示,用什么样的表述格式。 二、把握两首诗的主旨、主要表达技巧和结构特点。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五)比较赏析 一般为两首诗比较赏析,做这类题目,注意: 一、把握两首诗的主旨、主要表达技巧和结构特点。 二、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例(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例(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例(06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例(06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答案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