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85 Views
還記得去年的諮商概論嗎 ?. 別懷疑 !!!!!!!. 它 又 回 來 了. Ch10 團體諮詢. 組員: 洪育偉 ‧ 陳凱婷 ‧ 楊舒婷 王詩茜 ‧ 廖欣渝. 助人團體的主要內涵. 助人團體是指藉由團體成員間所建立的情感基礎,使每一個成員都能以主動學習的態度參與團體。並運用團體動力學的專業知識與團體的實務經驗,催化團體運作的結果,進而達到發揮潛能的目的。. ( 一 ) 團體的歷史發展. Adler 在 1922 年以家庭為主,進行團體式的會談。 1931 年心理劇創始人馬任諾首次使用團體治療的名稱,並出版第一份團體治療的期刊 《 即席之作 》 。
E N D
別懷疑!!!!!!! 它 又 回 來 了
Ch10 團體諮詢 組員: 洪育偉‧陳凱婷‧楊舒婷 王詩茜‧廖欣渝
助人團體的主要內涵 • 助人團體是指藉由團體成員間所建立的情感基礎,使每一個成員都能以主動學習的態度參與團體。並運用團體動力學的專業知識與團體的實務經驗,催化團體運作的結果,進而達到發揮潛能的目的。
(一)團體的歷史發展 • Adler在1922年以家庭為主,進行團體式的會談。 • 1931年心理劇創始人馬任諾首次使用團體治療的名稱,並出版第一份團體治療的期刊《即席之作》。 • 1931年一位醫生首度使用團體諮商的名稱。 • 1934年籌設戒酒匿名團體(簡稱AA) • 約十年後,馬任諾成立美國團體心理治療與心理劇學會(簡稱ASGPP) • 1950-1960年代發展小團體技術,分為兩個方向。 分別是:1.實驗室訓練-被命名為訓練團體(簡稱T 團體),目的在於提高人際敏感度,又稱為 敏感度團體。 2.心理分析團體-此等型式較重視團體成員 的智能發展。
會心團體運動興起,於是小型團體的訓練活動開始同時納入情緒與理性兩者。會心團體運動興起,於是小型團體的訓練活動開始同時納入情緒與理性兩者。 • Rogers個人中心學說強調真誠技術,促使團體領導者作自我探索。 • 1960由於人權運動興起,各種團體新起另一股風潮。大學院校風行會心團體,加上人類潛能運動強調的真誠關係所引發的連環效應,學校教育與心理衛生等助人專業有了轉變。 • 1973年團體工作專業人員學會(ASGW)成立。 • 1974年正式隸屬於美國諮商與發展學會的支分會。
(二)團體的類型 一、訓練團體(又同敏感度團體) • Kurt Lewin是當時主要推動者,此活動目的在於培訓企業界領導皆成的人際互動技巧。 • 於1947年成立國家訓練實驗室(簡稱NTL),企圖在實驗室內進行人際互動,藉此達到改變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目的。在固定時間舉辦,使國家訓練實驗室成為團體諮商的發源地。 • 多數訓練團體在一個非結構狀態下的情境,互相支持與回饋。此形式團體活動強調此時此地的精神。偏重預防性的功能,非補救性的功能。時間多維持在兩週到數週密集式訓練,或一天進行工作坊式的活動。
社會上湧起一股社會心理運動,後來被命名為人類潛能運動的心理衛生運動,如:Rogers 的人類研究中心。除了Rogers外,Maslow等人也不遺餘力。他們重視自我理念與方法,強調開放、自我覺察,接近個人感覺,於是創造出馬拉松團體,也就是會心團體或成長團體。 • 會心團體: 1.成長性團體:成長並非僅限於認知上的變化。 2.目的:協助成員能將自己的潛能盡情發揮。 3.1960-1970間,會心團體採用舞蹈、藝術、肌肉鬆弛,或裸體等肢體活動技巧,也因為部分活動遭人非議,從1980後開始趨於保守。 • 馬拉松團體:1.目的:促進人際關係。 2.時間:一次團體活動必須持續長達數 小時,甚至數日。
1.1970間因社會心理運動產生的團體。 • 結構團體:一種具既定目標與已規劃好的方案進行各項活動,領導者將設計能夠促進成員學習的情境,讓成員在較少的挫折中獲得最多的學習。 • 偏重學習生活技巧、澄清生命意義,與探索生命轉捩點等目標。 • 在不受威脅的情況下探索自我,促進成員認識自己為核心主題,不宜進行深度的心理治療。 • 偏向於教育性或經驗性的成長,而非補救性的治療工作。 • 自助團體:不經由專業人士進行專業心理治療的一種團體型式,因此將為命 名。 • 目的:達到社會改革的目標。促進人們的生活適應。
(三)團體的理論 一、團體歷程 • 預備期:成員與領導者共同確定團體的型態及活動內容。 • 探索期:成員將學習聆聽的技巧或人際技巧。 • 關係過渡期:團體出現一些關係不一致或拒絕配合。 • 解決期:成員開始有能力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情境。 • 進階工作期:成員能夠不需要領導者引導,自行互動。 • 結束期:凝聚力降低,重視個人的未來發展。
二、團體動力 團體成員之間產生互動,呈現互相消長的狀況。
三、團體的凝聚力 為提高團體的凝聚力,領導者須遵守幾點原則: 1.讓成員共同研擬契約。 2.維護保密原則。 3.共同決定團體目標。 4.成員不得在服用藥物或酗酒情況下參與團體。 5.成員不可以抽菸。 6.當成員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或兒童需具備家長同意書。
四、團體成員 1.同質性的團體:團體成員的特性相似。 2.異質性的團體:團體成員之間差異較大。
五、團體領導者 1.領導者的功能 (1)評估領導者效能 ˙誘發情感 ˙表達關懷 ˙意義歸因 ˙執行任務
(2)領導者的角色 ˙工作型 ˙情感型 ˙代罪羔羊型 ˙挑釁型
(3)功能 ˙組成並維繫團體 以一對一的訪談篩選成員 ˙建立團體文化 ˙能催化並誘發此時此刻的氣氛 領導者是一個健康與有能力的個體 2.人格特質 ˙待人真誠 ˙心胸開放
團體諮詢的定義與類型 一‧團體諮詢的定義 1.一對多的諮詢關係 2.針對某議題,一位諮詢師與關心此議題 的人或與此有關的人,共同投入諮詢的 歷程
二.團體諮詢的類型 若以核心對象可分為: 1.案主中心團體 以求詢者的案主為中心,進行團體互 動,協助求詢者從此互動中學習有效處 理策略,進而幫助案主面對或處理問 題。
諮詢師 導師 家長 校長 案主
2.議題中心團體 ‧適用於學校進行 ‧針對一些學校老師所關心的特定議題 來規劃諮詢的團體,以群體力量來面 對問題。
諮詢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校園暴力
3.工作團體 ‧諮詢師扮演團體領導者角色,來幫助 成員學習如何更有效能地發揮個人功 能。 ‧團體目標: A.提供建議並促進參與 B.製造產品與提供服務 C.規劃與發展方案 D.執行與協商
若以團體形式分類: 1.C團體 ‧在團體中強調行為是會互相影響的, 認為人必須願意投入去測試這些理 念,並將此新觀念內化,然後與專業 人員分享,人的行為才會些許改變。 ‧方式: A.一個諮詢師和四到六位教師組成 B.每週見面一次,約為一小時,進行 六到八次
2.同儕諮詢團體 由相同領域的專業人員齊聚一堂,透過 分享討論來面對彼此在工作上的困擾。
團體專業倫理 從事臨床工作的人必須透過反省,將工作上可能發生的誤失降到最低。訂定專業守則以規範實務工作者的行為,以降低對社會大眾可能造成的傷害。 1980年團體工作專業人員協會頒布團體領導者倫理守則,將團體治療的專業倫理依維護成員權利、領導者專業訓練等要項分項訂定,經多次修訂。並視時代需求,每隔十年調整其內容。 1988年中國輔導學會曾訂定輔導人員倫理守則,為符合台灣社會環境,於2001再度修訂。
一、維護成員的權益 領導者在團體初期就要幫助成員明白他在團體中擁有哪些權利,又應盡哪些義務。 (一)告知約定 領導者應提供機會讓成員在參加團體之前能了解團體的性質與進行的方向,及領導者本身受的專業訓練,成員的責任與義務。以期成員有心理準備下投入團體活動,使團體發揮功能,進而達成團體目標。
(二)維護隱私 領導者需運用團體技術,使團體在尊重與信任的氣氛下進行。領導者要以其高度敏感能力來避免成員因自我坦露而受到攻擊或傷害,需時時提領維護他人與自身隱私的重要性。如此,團體內的互動將更為活躍且富建設性。 (三)成員的自主性 團體中容易發生成員在團體的壓力下被迫作出非自願的行為,團體能提出邀請,但仍須尊重當事人的意願。為了兼顧成員的自主性及有效的團體歷程,領導者需具備一些技巧以處理人際糾紛。
領導者的專業條件 專業訓練可以提升領導者的專業能力,但倫理規範可以避免領導者因個人因素而對團體造成不當處理,並界定領導者的角色與功能,以保障成員的利益。 (一)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 (1)要避免讓熟識者成為團體之成員 (2)避免與成員的關係延伸到團體外 (3)當成員私下求助時,應建議在團體中提出其困境,讓更多人貢獻心力;有必要時則進行轉介。 • 領導者不能過度使用自身專業上的角色或權力,以滿足一己之私,這違反了專業倫理。
(二)領導者的價值觀對成員的影響 領導者應敏於覺察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在團體中產生影響,使成員因感受到自己不被歡迎,或怕受到排斥,而不敢表達個人的觀點,結果抑制了成員分享或回饋的互動歷程,而阻礙團體的發展。 (三)運用適當的團體技術 目的可使成員的問題獲得澄清,也催化團體間的互動。但是在領導者對成員缺乏適度了解,或是對此技術不了解的情形下,都可能造成技術使用不當,輕則達不到成效,重則使成員受到傷害。
(四)不當措施的責任 當成員因參加團體導致身心上受到傷害時,領導者都有責任為成員做出善後處理。領導者也需具備能力判斷團體可能產生的爆發力,以保障成員權利。領導者最好別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處理,以避免被成員提起訴訟的危險。 (五)專業訓練的要求 應具備團體的基本知識與技術,及加強臨床經驗。要成為一名領導員,須經由成員、觀察員、與接受督導下的領導者等幾個歷程,逐步邁向獨立領導員,甚至督導者。 • 團體專業人員專業訓練標準 • 國家合格團體心理治療師註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