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51 Views
避震器. 機械專題討論 自控四乙 99712050 吳承翰. 避震器存在的意義. 隔離路面的不平使行駛更舒適; 行經不平路面時保持輪胎與路面接觸. 彈簧的工作原理. 現行懸吊系統的彈簧以圈狀彈簧最常用, 原因是容易製作、性能效率高、價格低。 彈簧在物理學上的定義就是儲存能量, 當我們施一固定的力於彈簧,它會產生變形, 當我們移開施力則彈簧會有恢復原狀的趨勢, 但彈簧在回彈時震盪的幅度往往會超過它原來的長度, 直到有磨擦阻力的出現才會減緩彈簧回彈後造成的自由震盪, 這減緩彈簧自由震盪的工作通常是避震器的任務。. 什麼才是好的避震器?.
E N D
避震器 機械專題討論 自控四乙 99712050 吳承翰
避震器存在的意義 • 隔離路面的不平使行駛更舒適; 行經不平路面時保持輪胎與路面接觸
彈簧的工作原理 • 現行懸吊系統的彈簧以圈狀彈簧最常用, 原因是容易製作、性能效率高、價格低。 • 彈簧在物理學上的定義就是儲存能量, 當我們施一固定的力於彈簧,它會產生變形, 當我們移開施力則彈簧會有恢復原狀的趨勢, 但彈簧在回彈時震盪的幅度往往會超過它原來的長度, 直到有磨擦阻力的出現才會減緩彈簧回彈後造成的自由震盪, 這減緩彈簧自由震盪的工作通常是避震器的任務。
什麼才是好的避震器? • 一般判定避震器好壞簡單來說有兩個方向。第一就是避震器的道路回饋性,好的避震器在低速行車時路面跳動感不會很明顯,高速時能夠穩穩地抓住車身,過彎側傾抑制性良好,簡言之就是能兼顧舒適與操控性,而影響這點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避震器本身的設計。 • 第二點就是耐用度。很多改裝用避震器壽命不過三、五年,尤其在台灣拉力級的路面摧殘下更是大幅縮短使用年限,最常見的就是漏油與上座損壞等問題,其實這與製造時的品管、用料好壞、材質精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避震器是如何製造? • 一支避震器的組成依設計不同最少由50件以上零件所組成,製造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設計→試作→測試→各部零件製造→零件精度測試→組裝→成品測試→包裝出貨。上述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每一個環節都相當重要。
避震器種類認知 • 避震器構造乃是由俗稱的鋼管筒身及筒心蕊所組成,廣義的避震器構造則還包括托底座、彈簧後座、上支撐座等。其筒身內包含:活塞桿、油封部、 蓋板、儲氣室、上活塞室、活塞部、下活塞室、底閥部、塞頭等。 主要的作動原理係指在筒身內的活塞上開一小孔,利用填塞於汽缸內的液壓油活動, 以達到降低活塞作動的速度,這種降低活塞作動速度的力量稱之為減震力,我們以阻尼比表示之。避震器可以吸收彈簧於往復作動時的應力,達到提昇操控性及駕乘的平穩性。
通常避震器由原理區分,可分為液壓式與液、氣混合式,由種類區分,可分為單筒雙筒兩類。通常避震器由原理區分,可分為液壓式與液、氣混合式,由種類區分,可分為單筒雙筒兩類。 • 液壓式與液、氣混合式的區別,按字面上的解釋,簡單的來說就是指消弭來自路面彈 跳力的成份不同,一為液態;一為液、氣混合模式,至於避震器的種類大致可分為以 下兩種: 1. 單筒式 。 2. 雙筒式 。
研發 • 研發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針對新設計的避震器進行試作,這裡的設備就像小型工廠般一應俱全,可隨時對試作品進行修改。此外,另一項工作就是機具的研發設計。
品管實驗室 嚴格的品管才有好的產品!因此所有原物料、零件、半成品、成品都必須經過品管實驗室層層把關,在任何過程中一旦發現任何小瑕疵就必須淘汰為不良品。
材料破壞測試機 • 材料破壞測試機主要工作是要測試半成品的強度,例如避震器避震器芯、桶身、支架等焊接的強度,將測試品放置於機具上,測試機會施以數千至數萬公斤的壓力,直到測試品損壞變形為止。
這台機器主要是測試彈簧的拉力與下壓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斤數,每一組彈簧都必須經過這道測試,主要目的是要讓每支避震器彈簧強度誤差在規定的範圍內,否則會造成車輛不平衡的現象。 彈簧拉力測試機
衰減力測試機 • 將避震器裝置在這台機器上,之後會反覆上下作動一段時間,在旁邊電腦螢幕上即會顯示這支避震器受熱而造成阻尼衰減率,以供設計人員參考,甚至作為針對內部結構、油品修改的重要依據
耐久試驗機主要是進行持續性的耐久度測試,機器會持續壓、拉避震器,機器上方還有計數器供工作人員記錄,通常會進行數十萬次的反覆測試,以求每支避震器都能擁有高耐用度。 耐久試驗機
這台清洗機使用全自動高壓清洗內油管,這個步驟相當重要,若是沒有清洗乾淨很容易造成油路阻塞。接著還要進行真圓校正,用特殊的量規測量內油管的真圓度,部分製造廠往往會忽略這個步驟。 內油管清洗
報告結束 • 一組避震器製造過程是如此繁雜,而決定它的好壞除了設計方式外,絕對是嚴謹的製造過程與品管。
參考文獻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 避震器簡單介紹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colama-0121/article/view?a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