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k likes | 1.65k Views
教师心理学与健康维护. 主讲人: 霍涌泉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 心理学探新 》 杂志编委. 准备讲四个问题:. 对心理健康研究不多,向大家学习;研究方向是 “ 教师心理学 ” 一、教师心理学及其研究热点 二、高中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1 、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现状 2 、倦怠与职业枯竭问题研究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四、理性地对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教师心理学及其研究热点. 从实践的角度和学科的角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教师研究形成的子学科群:
E N D
教师心理学与健康维护 主讲人:霍涌泉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心理学探新》杂志编委
准备讲四个问题: • 对心理健康研究不多,向大家学习;研究方向是“教师心理学” • 一、教师心理学及其研究热点 • 二、高中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 1、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现状 • 2、倦怠与职业枯竭问题研究 •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 四、理性地对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教师心理学及其研究热点 • 从实践的角度和学科的角度: •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 教师研究形成的子学科群: • 教师政策学、教师哲学、教师供求学、教师伦理学、教师社会学
(一)教师心理学的产生 A、心理学-19世纪未期产生的新科学,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期活动规律的一门学问(1879)。 B、教育心理学--20世纪初期以实验测量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1903,桑代克)--学习心理、教学、个别差异 C、教师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教学心理转向教师心理。1983霍姆斯报告 教师政策学、教师哲学、教师供求学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可能是永恒的职业。目前全世界 5700多万教师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可能是永恒的职业。目前全世界 5700多万教师 根据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小学专任 教师558.76万;在校学生10711.53万人 初中教师347.5万人,在校生5957.95万人 普通高中教师138.72万;2514.5万人。 中等职业教师合计73.99万人 大学教师107.6万人,全国各类在校生2500万
(二)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师研究重点 • 1、分析社会环境中影响教师职业行为的因素,研究设计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 • 2、研究总结教师的人格特性与能力要求,发现成功教师的特点; • 3、分析教师教学工作行为,认识及评价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能的关系。
(三)当前教师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 1.教师能力、知识观念和人格特质研究; 教师能力评价问题。 • 2.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教师职业胜任力模型; • 3.教师的积极情感――教师职业威信、自我效能感、教育信念和责任感等问题; • 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问题
二、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 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与近现代社会 • 人们在为生计而发愁,衣食无忧也发愁!联合国专家也曾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 2007,2,28《环球时报》心理疾病折磨全球十亿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心理疾病全球化。10%-25%的人均有比较严重的精神问题。 • 全国世界自杀人数有100多万,每年交通事故、自杀被战争造成的伤亡还要大的多。 • 中国有近1亿人有心理疾病,青少年中有3千万人有心理疾病。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比尔斯于1908年在其家乡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翌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比尔斯于1908年在其家乡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翌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 1963年美国颁布的《中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在城市的每一个学区或重点中小学,必须配备一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工作者,以专门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性服务。 • 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需要有1名学校心理学家。如以此比例计算,仅在我国一亿两千多名在校中小学生里边,便应该有3万从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专家。
而我国现在整个中国心理学会的全国会员还不到5千名,其中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则只有极少数人,且在国内心理学家中间并没有多少学术地位。我国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我国现在整个中国心理学会的全国会员还不到5千名,其中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则只有极少数人,且在国内心理学家中间并没有多少学术地位。我国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
199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比国外迟了30多年。199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比国外迟了30多年。 • 1999年8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 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一)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 •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截至2005年9月6日24时,总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
教师生存状况分析 • 教师生存状况堪忧,减压势在必行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 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 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高三老师的压力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一位高三班主任称自己是“完全围着学生转”,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一刻不想着学生,特别是临近高考,“神经根本放松不下来”。相比较而言,高三老师的压力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一位高三班主任称自己是“完全围着学生转”,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一刻不想着学生,特别是临近高考,“神经根本放松不下来”。
二、不同人群的分析结果 •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应该关注:A、更大比例的男性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应该会有更大比例的女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调查结果刚好与我们平时的这一经验相反,在所有被调查的男教师中有73.00%的男教师反映有较大的职业压力或者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所有被调查的女教师中只有69.40%的女教师反映有较大的职业压力或者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在关注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关注男性教师,给男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B、江苏、上海和山西等地有更大比例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B、江苏、上海和山西等地有更大比例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 结果发现反映压力较大人数比较最高的三省市依次为:江苏、上海、山西。紧跟其后的依次为:广西、浙江、湖北、广东、天津、山东、福建。 • 排在最后三名的省市依次为:安徽、湖南、河南。
C、不同类型学校教师 • 结果表明,有75.60%的被调查初中教师与72.50%的被调查高中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这个比例要明显高于小学与幼儿园、中专与本、专科学校反映有工作压力教师的比例。因此,关注教师生存状况应该重点关注高中与初中的教师。
参考国内外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OHP), 从“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生理健康”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五个方面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教师心理疾病发生率 • 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 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 此后不久,上海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项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2、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与研究 • 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以任何一项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作为标准,有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工作倦怠。如果我们把“一项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作为轻微工作倦怠的标准,则有86%的被调查教师至少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
以“二项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作为中度工作倦怠的标准,则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两项以上的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也就是说近60%的被调查者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以“二项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作为中度工作倦怠的标准,则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两项以上的指标出现工作倦怠,也就是说近60%的被调查者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 如果以三项指标均出现工作倦怠为标准,也就是“高度工作倦怠”,则我们可以发现还有29%的被调查教师符合这一标准。
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或者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而有29%的被调查教师,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或者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而有29%的被调查教师,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虽然整个教育界对于教师的工作倦怠还没有高度重视,但是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来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虽然整个教育界对于教师的工作倦怠还没有高度重视,但是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来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就教龄而言(1—5年)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激情,处于适应阶段,不会出现倦怠。就教龄而言(1—5年)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激情,处于适应阶段,不会出现倦怠。 • 教龄增加(5—15年)教育成果不断积累,成就感不断增强,去个性化和情绪耗竭就会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去个性化就是消极的负面情绪不断持续下去之后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也就是说(去个性化就是消极的负面情绪不断持续下去之后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 • 5—15年教龄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
就性别而言,女性特别是那些生活和事业兼备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导致抑郁心理,因为女性除了工作上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外,更有感情的烦恼,家务的琐碎,对责任的恐惧和对子女的担心,更容易产生工作及生活的倦怠感。就性别而言,女性特别是那些生活和事业兼备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导致抑郁心理,因为女性除了工作上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外,更有感情的烦恼,家务的琐碎,对责任的恐惧和对子女的担心,更容易产生工作及生活的倦怠感。
而男性教师因为他们的成就欲强,当其期望值与回报率不成比例时,倦怠反应一旦出现,反应就会更加明显。而男性教师因为他们的成就欲强,当其期望值与回报率不成比例时,倦怠反应一旦出现,反应就会更加明显。
从所在学校办学水平看,点校、名校教师比普遍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的比例要高。从所在学校办学水平看,点校、名校教师比普遍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的比例要高。 • 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一般教师严重。 • 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首要因素。 • 从学历来看,本科生最容易滋生倦怠。
从近两年人才市场来看,本科学历已不象十年前的那样吃香,用人单位大多开始追求更多学历人才,本科学历在求职和工作中已不再具有太多的优势,难免在工作中变得倦怠。从近两年人才市场来看,本科学历已不象十年前的那样吃香,用人单位大多开始追求更多学历人才,本科学历在求职和工作中已不再具有太多的优势,难免在工作中变得倦怠。
从年龄看,(30—40岁)一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来自教学的,管理的,来自同事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显然要高于更年轻或更年长的教师,所以倦怠程度较高。从年龄看,(30—40岁)一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来自教学的,管理的,来自同事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显然要高于更年轻或更年长的教师,所以倦怠程度较高。 • 从职位来看,“普通教师”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管理者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低。
据报道:某地一位教师在期末考评中成为“末位”者,这位可能面临着“淘汰”的教师万般无奈,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重负之中,在学校吞下一枚金属,以示抗议,以此抗争,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据报道:某地一位教师在期末考评中成为“末位”者,这位可能面临着“淘汰”的教师万般无奈,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重负之中,在学校吞下一枚金属,以示抗议,以此抗争,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 • 1974 年,他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症状”。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症状”。 • Pines 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现已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现已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 • 它特别容易发生在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保险代理人等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身体劳累所致,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它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说来有三种表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身体劳累所致,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它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说来有三种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种典型表现 • (1)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
(2)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2)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3)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3)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 国外学者对此问题30年来一直未能达成共识。Maslach等(1982) 提出,工作倦怠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并据此编制了工作倦怠调查问卷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MBI); • Pines 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BM(Burnout Measure ,简称BM)。
MBI和BM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试工具(1996)。MBI和BM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试工具(1996)。 • 在国外学者对单一样本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最终都支持了工作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这些研究在最初却并未能为三因素模型提供良好的支持。
如在Byrne (1991) 的最初研究中,三因素模型并没有得到支持,在删除了一定数量的项目,并允许误差项相关后,三因素模型才得到支持。即使在对不同职业样本的交叉验证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如Kalliath 等(2000) 在三个健康护理职业群体上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工作倦怠为包括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的两因素结构模型.
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结构的研究,无论是采用MBI还是BM,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了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删除一定的问卷项目或允许项目误差项之间相关为代价的。国内对于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最早见于教育领域。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结构的研究,无论是采用MBI还是BM,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了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删除一定的问卷项目或允许项目误差项之间相关为代价的。国内对于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最早见于教育领域。
3、教师职业枯竭问题 •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枯竭(job burnout)概念。之后,Maslach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职业枯竭三维概念,即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教师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教师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