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19 Views
复旦大学 2009 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 errantking@gmail.com. 3. 2. 1. 现实中的市场. 张伯伦与垄断竞争理论. 罗宾逊夫人与剥削理论. 第九讲 新剑桥学派: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一、现实中的市场.
E N D
复旦大学2009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errantking@gmail.com
3 2 1 现实中的市场 张伯伦与垄断竞争理论 罗宾逊夫人与剥削理论 第九讲 新剑桥学派: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一、现实中的市场 • 我们知道,新古典体系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既定的均衡价格的接受者,依照完全理性行动,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壁垒、不存在信息不充分、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 然而,我们也知道,这样的市场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所以,经济学家们通常将完全竞争市场只作为经济分析的benchmark,并承认现实市场总是会偏离理论模型的分析。 • 那么,是否存在指导我们理解现实市场的一般理论呢?
其实,无论是边际主义者还是马歇尔都已经认识到现实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现象,因此不完全竞争理论也包含在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体系的分析框架之内。例如,古诺的分析就是从完全垄断厂商开始的,古诺模型就是一个双寡头的产量竞争模型;埃奇沃思更是指出现实市场中垄断因素【经济学上所指的“垄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定价权力”】的存在致使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维克塞尔亦指出可以通过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而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力。其实,无论是边际主义者还是马歇尔都已经认识到现实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现象,因此不完全竞争理论也包含在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体系的分析框架之内。例如,古诺的分析就是从完全垄断厂商开始的,古诺模型就是一个双寡头的产量竞争模型;埃奇沃思更是指出现实市场中垄断因素【经济学上所指的“垄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定价权力”】的存在致使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维克塞尔亦指出可以通过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而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力。 • 1926年,在Economic Journal上,斯拉法(Piero Sraffa, 1898-1983)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The Laws of Returns under Competitive Conditions”,强调经济学家应当关注垄断企业问题。 • 斯拉法认为现实中企业常常可以因为扩大生产规模而得益,规模的扩大致使单位成本下降。但是单位成本下降
与完全竞争市场是不相容的。因为这意味着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效率,会导致更少的企业和更少的竞争,从而市场会转向垄断。与完全竞争市场是不相容的。因为这意味着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效率,会导致更少的企业和更少的竞争,从而市场会转向垄断。 • 斯拉法指出,只要具备两个条件,市场竞争的纯粹性就会被打破:1)单一生产者可以通过改变商品销售数量而影响市场价格;2)生产者在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 对于满足上述条件的企业来说,他们不会像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那样作为“价格接受者”,面临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反,他们会和垄断企业那样,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回忆第2讲古诺的理论】。这样,他们产出的扩张不会由于成本上升而受到限制,反而会由于垄断定价而受到限制【如果想要卖出更多的商品,企业必须降价】。
另一方面,斯拉法指出现实中产品是不同质的。消费者关心生产者之间的不同。这样,生产者就会拥有一份受到保护的市场。在这部分市场中,生产者就具有垄断者的地位:他们即便提高价格也不会失去所有的需求。另一方面,斯拉法指出现实中产品是不同质的。消费者关心生产者之间的不同。这样,生产者就会拥有一份受到保护的市场。在这部分市场中,生产者就具有垄断者的地位:他们即便提高价格也不会失去所有的需求。 • 自斯拉法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自然垄断)之间广阔的理论空白:不完全竞争理论。早期的研究是纯粹新古典式的,对其成就褒贬不一。本讲中我们关注的就是早期两位代表性人物:张伯伦和罗宾逊。他们的理论强调了市场的缺陷与政府干预的必要。 •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将会涉及其他学派关于现实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考虑。对于另一些经济学家来说,垄断因素的存在更突显了竞争市场的重要性。
二、张伯伦与垄断竞争理论 • (一)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 1899-1967 •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了哈佛 大学的教授(1937-1967)。 • 张伯伦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垄断竞争理 论,并于1933年出版。此后他毕生都在 研究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情况。 • (二)垄断竞争理论 • 我们知道,古诺当年提出垄断者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
曲线时,其中暗含了边际收益递减的思想。而张伯伦正是在20世纪2、30年代时期最早应用了古诺这一思想的人。曲线时,其中暗含了边际收益递减的思想。而张伯伦正是在20世纪2、30年代时期最早应用了古诺这一思想的人。 •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产品差异”,即卖者和卖者之间的产品可以相互区别开来。这样,他就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且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的下方【注意:需求曲线就是平均收益曲线】。
价格 • 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利润最大化仍然遵循当年古诺提出的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 如上图所示,企业利润最大化时均衡点为E,对应产出为B,价格为M,企业利润为矩形面积MNSL。 MC AC N M R L S T F E D=AR D’=AR’ MR MR’ O A B C 数量
但是按照张伯伦的观点,这一均衡点不可能长期维持。因为在长期,企业自由进出该市场,将会消除这一超额利润。但是按照张伯伦的观点,这一均衡点不可能长期维持。因为在长期,企业自由进出该市场,将会消除这一超额利润。 • 长期时,如果企业存在超额利润,便会不断有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占据部分市场份额。这样,企业的需求曲线便会下降,变为D’。如图所示,该需求曲线下均衡产出为A【MR’=MC】,对应的R点是平均收益曲线(即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相切点,企业超额利润消失。只获得正常利润【包含在平均成本之内的会计利润】。 • 除非企业能够阻止他人进入该市场(完全垄断企业),否则长期均衡中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等于他的平均成本。
但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竞争市场仍然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点为T点,对应的均衡产出为C,均衡价格为F。但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竞争市场仍然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点为T点,对应的均衡产出为C,均衡价格为F。 • 如图所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相比,垄断竞争市场在长期产量更小、价格更高。 • 张伯伦称之为“过剩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利用,产生“垄断的浪费”。因为正是缺乏竞争【企业拥有定价权力】,使得高价格、低产出的情况永远存在。 • 但是,张伯伦的模型中产品存在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许是对资源浪费的一种补偿【试想一个产品千篇一律的市场】。此外,张伯伦似乎没有考虑到自然垄断的情形,其假设了相同的U型成本曲线。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来说,无数的小企业竞争也许比少数几个大企业运营更没有效率。
三、罗宾逊夫人与剥削理论 • (一)Joan Robinson, 1903-1983 • 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马 歇尔的学生,凯恩斯理论的仰慕者 与忠实追随者。 • 相对于张伯伦而言,琼·罗宾逊的兴 趣更为宽广,除了不完全竞争理论 外,她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 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以及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因而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女性经济学家。尽管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她公开赞扬文化大革命。
(二)买方垄断与剥削理论 • 1933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她重要的关于垄断竞争理论的著作,《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这部著作比张伯伦的著作仅晚几个月出版。他们处理的问题有许多是重叠的。例如他们都指出由于“非价格竞争”,厂商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他们都用“相切点”而非“相交点”来确定均衡位置;他们都指出现实厂商有一部分产能没有被利用。 • 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差别。罗宾逊夫人更关注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她提出了“买方垄断”(monopsony)这个概念。 • 1、买方垄断 • 买方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存在单一的买者,或者许多
买者联合起来像单一买者那样行动。 • 根据新古典的消费理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是出现了买方垄断情形时,市场需求曲线可能是不变的。同时,市场供给曲线也会保持不变。卖方在每一个供给价格上提供相应的产品数量,而供给价格以每一产品数量的成本为基础。 • 依据罗宾逊夫人的观点: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在任一时间买者将会连续购买产品,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效用的那一点为止;2)在买方垄断条件下,买者将会以这种方式调整购买行为,即对他而言的边际成本【注意:这是买方的成本不是产品生产者的成本】等于边际效用。
如上表所示: • 当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时,如果市场价格为4,消费者会购买产品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效用为止;当处于买方垄断的情形时,买方要得到更多的产品,他就必须要相应地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面临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此时买方就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大小,他会购买产品直到二者相等为止。
结论:在买方垄断的情形下,由于面临向上倾斜的产品供给曲线,买方垄断者购买的产品数量比完全竞争条件下要少,支付的价格比完全竞争条件下要低。结论:在买方垄断的情形下,由于面临向上倾斜的产品供给曲线,买方垄断者购买的产品数量比完全竞争条件下要少,支付的价格比完全竞争条件下要低。 • 例外情况: • 1)水平的供给曲线。此时买方垄断情况将与完全竞争情况一致。 • 2)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此时买方垄断者购买的产品数量会较完全竞争时为多。 • 2、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 • 罗宾逊夫人的“买方垄断”理论适合于分析要素市场的情形,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如果存在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那么厂商雇佣工人的数量和支付的工资水平将会怎样?
工资率 MWC S=AWC T • 如上图所示:厂商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就是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厂商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即平均工资成本曲线AWC,向上倾斜;边际工资成本曲线MWC在其上方。厂商的最优雇佣数量是多少? H N S S’ K L R VMP D=MRP O A B 雇佣量
均衡点在N点,因为此时厂商雇佣工人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此时对应的雇佣工人数量为A,工资率为L。均衡点在N点,因为此时厂商雇佣工人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此时对应的雇佣工人数量为A,工资率为L。 • 结论:1)在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中,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厂商雇佣工人的数量更少、工资更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点为S,对应的雇佣工人数量为B,工资率为K】;2)工人受到剥削,因为其边际收益产品对应的工资率为H,高于其实际工资L。 • 3、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剥削 • 罗宾逊夫人认为,线段NR所表示的剥削只是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垄断而产生的剥削,然而在垄断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也存在着剥削。 • 上图中VMP的是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其由边际产品乘
上产品价格来计算。 • 庇古曾提出一个关于“剥削”的定义:当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时,就会产生剥削。罗宾逊夫人接受了这一定义。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能以给定的市场价格卖掉全部的产品,因此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边际价值。但是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那么厂商将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如果厂商要增加销售量,其必须降低价格,所以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回忆15页的表格】。因此,MRP曲线也必然位于VMP曲线的下方。这样,当企业雇用额外一名工人并卖出该名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而获得的边际收益产品,会小于额外产出乘上这些产品的价格,即VMP【因为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这样,图中线段TN即衡量由于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导致的剥削,总剥削程度为线段TR。这样,图中线段TN即衡量由于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导致的剥削,总剥削程度为线段TR。 • 【如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均衡点在何处?】 • 4、消除剥削的措施 • 罗宾逊夫人建议设立最低工资来抵消买方垄断条件下的剥削。 • 仍旧如上图所示,如果工会有能力和厂商对抗,强制把工资水平定在由均衡点S所确定的K,那么劳动的供给曲线就会变为一条水平线S’。此时工资等于边际收益产品,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垄断造成的剥削将消失。 • 罗宾逊夫人批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损失,但是她却建议采取控制价格的方法来恢复完全竞争市场。
事实上,罗宾逊夫人此书的目的就是反驳当年克拉克提出的分配理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事实上,罗宾逊夫人此书的目的就是反驳当年克拉克提出的分配理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 张伯伦反对罗宾逊夫人的观点,因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的要素,不仅仅是劳动,所得到的报酬都低于它们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如果要求所有要素都得到其边际产品价值,那么厂商只有破产才能做到。 • 其他经济学家也反对罗宾逊夫人的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市场都是买方垄断市场。盲目地制定最低工资不能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反而由于提高了厂商的成本,造成更高的失业率。 • 总而言之,最低工资法已经是目前发达国家不争的事实,但是其是否真的能够提高社会经济福利,仍然是很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