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89 Views
浅谈元青花的研究与鉴赏. 高 安 市 博 物 馆 刘金成 研究馆员. 引言:.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产生为景德镇在之后成为世界制瓷业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它的出现时间虽然较短,但却迅速地走向了成熟,这与它成功借鉴了前朝历代釉下彩绘技术不无关系,所以说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目. 录. 一、元 青 花 的 发 现.
E N D
浅谈元青花的研究与鉴赏 高 安 市 博 物 馆 刘金成 研究馆员
引言: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产生为景德镇在之后成为世界制瓷业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它的出现时间虽然较短,但却迅速地走向了成熟,这与它成功借鉴了前朝历代釉下彩绘技术不无关系,所以说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目 录 一、元 青 花 的 发 现 二、元青花出现的历史成因 三、元青花烧制的三个阶段 四、元 青 花 的 装 饰 技 法 五、元 青 花 成 型 工 艺 六、元 青 花 的 鉴 定
一、元青花的发现 铭文: 信州路玉山縣顺城鄉德教里荆塘社奉聖(弟)第子張文進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帥打供
1、初始研究 元青花研究从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用钴蓝料绘满缠枝莲纹、蕉叶纹、行龙纹、海水纹和变形莲瓣纹的大象耳瓶,由于当时霍氏的报告过于简单,元朝的青花瓷器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2、深入研究 直至1952年,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Dr. J. A. Pope),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由于这两篇论文的发表,元代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3、研究定论 波普博士以大卫德收藏的这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大量中国元、明、清瓷器,将其中七十余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定位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
二、元青花出现的历史成因 1、与早期釉下彩绘瓷的关系 ▲青瓷彩绘装饰演变 Ⅰ、早期以三国时期瓯窑、越窑为代表,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少量运用褐色点彩装饰 在器物的口、肩、腹、盖、壶嘴或者动物造型的眼、嘴、足等醒目部位。 Ⅱ、中期以唐代长沙窑为代表,这一时期同时也是窑工们认识到高温作用下的矿物原料对装饰瓷器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期。 Ⅲ、巅峰时期以宋代磁州窑、吉州窑为代表,这时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描绘题材丰富,以花卉纹居多,还有少数龙、凤等吉祥图案以及极具审美情趣的人物图案。 褐彩装饰始见于青瓷上,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加彩工艺。工匠在长期的制瓷过程中,发现含铁量较高的釉料烧成后呈黑褐色,且这种褐料使色调单一的青釉瓷器表面具有更醒目的装饰作用,所以在这之后更是发展到了褐彩料的自觉提炼和熟练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 令人不解的是,中期唐代蓝料的提炼与运用在瓷器上却犹如昙花一现。因为它在宋瓷上似乎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唐代多种矿物原料的提炼和使用(尤其是蓝料的出现)是否对元青花烧制产生过影响,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2、创烧的过渡历史阶段 (1)元青花的瓷胎、釉是从宋代青白瓷发展而来的。 (2)宋代“北人南迁”时期,大量河北、山西等地 窑工徙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造就了北方磁 州窑系作品对景德镇瓷窑的巨大影响。 (3)元代的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 工,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菱口大盘”外口沿上书写的波斯文字
三、元青花烧制的三个阶段 1、烧制摸索阶段 景德镇窑工们在综合国内南北诸窑产品烧成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烧造。尤其在钴料、釉色、胎土方面进行了摸索和试烧。我们从元青花早期器物中就不难看出窑工们在当时元青花烧成过程中的经验积累。
2、定型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元青花瓷器烧造逐渐走出了早期摸索期,且少数窑口总结出的一些成熟产品烧造技法使元青花的烧制日趋成熟,走上了从产品定型量化生产的道路。元中期以后,景德镇少数窑口在技术、人才、物力和财力充裕的条件下兼烧元青花。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湖田、落马桥、戴家弄等窑址均烧过元青花。
3、过渡发展阶段 在元青花烧制的第三阶段,景德镇窑工把精力主要放在元青花成形工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器物种类和装饰艺术的创新上。到了元末的晚期产品,其发展呈现出了向明洪武、永乐青花瓷器烧造的过渡性特征。
四、元青花的装饰技法 1、早期 早期元青花装饰主要以花草为主,少量的器物出现了荷莲、云纹等装饰手法,辅助纹也较为简洁明了。
2、中期 中期在早期纹饰的基础上大量使用荷莲、云龙、牡丹、杂宝、如意等民间吉祥寓意来装饰器物,民俗文化内涵的表现较为深厚。有的器物装饰甚至融入了道家、佛家等宗教文化元素。
3、晚期 晚期的元青花装饰进入了挖掘装饰艺术效果阶段,其突出表现为窑工们将古代在宣纸上表现的国画技法成功地运用在瓷坯上。在大量使用早中期传统装饰艺术的同时,还创作出了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等图案,充分运用分水技法把钴料艺术感染力渲染的淋漓尽致。
五、元青花成型工艺 为了适应产品生产,景德镇瓷工在以往简单的拉、捏等为主要成型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抖、接、镶、托、镂、堆、贴、塑等复杂多变的成型工艺。 1、抖接工艺 目前出土所见元青花大型器物,大都工艺繁缛,一般至少也由5段拼接成器。如图器身分上、中、下三段模印成型,后用胎浆对接成器身,瓶底、瓶口做好后再运用托、抖、接工艺分别成型于预留位置。
2、模印工艺 模印工艺是先预制好雕刻有纹饰的阳模,之后再将泥坯扣于预制好的阳模之上,再按照阳模的形制修坯成型的一种制瓷成型工艺。
3、贴塑镂雕工艺 贴塑镂雕工艺是在预制好的器坯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纹饰进行堆、贴、塑、雕等工序创作,最后成型所需要的造型效果的一种制瓷成型工艺。
六、元青花鉴定 如何鉴定元青花是目前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当前元青花鉴定相对混乱的现状而言,元青花的价位之高和收藏的利好空间给了艺术品拍卖公司和仿制行业及从事古玩者带来一本万利的发财机遇。甚至新闻媒体为了增加看点与收视率而参与其中为其“推波助澜”,所以往往赝品也能拍出天价。一些吸引世人眼球的、不负责任的讲座,鉴定活动形形色色,令人心惊肉跳的天价拍卖时有发生。孰不知里面猫腻太多,阴谋陷井四伏。如要做到对元青花的去伪存真,我们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仿制品的起源 陶瓷仿制品从古至今历来就有,明代以后仿制宋“五大名窑”成风,清代、民国仿前朝窑口器物比比皆是。元青花仿复制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展开,当时是为了适应文物保护、展览和文物调拨的需要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定景德镇相关陶瓷研究院所进行元青花仿制,除满足相关单位需要,部分仿制品甚至从此流入市场。
2、关于元青花瓷器的产地 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土实物资料表明:元青花的产地只有景德镇窑,虽然个别窑口也烧制“土青花”,但其中能成熟烧制元青花并定型生产的却只有景德镇少数窑口。
3、元青花流传器特征 民间传世的元青花在包浆上有着显著的特征。流传器在经过几百年的使用、陈设及受紫外线辐射影响后,釉面火光早已褪尽,刚出窑时的耀眼光泽已荡然无存,有的釉面甚至留下了长期使用的划痕。有些赝品虽然也有划痕,但它是人工用砂轮打磨而成;真品涩胎处由于没有上釉,吸附力极强,即便用84消毒液浸泡拔除附着在胎底上的自然包浆,其与仿品瓷胎相对照仍存在不同之处。因为老胎润滑,新胎涩手。
4、元青花出土器物特征 出土器物包浆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窖藏包浆,器物由于长期雨水浸泡,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吸附在整个器物上。虽经保护性清洗后,釉面没受到多大影响,但露胎处的土壤有机物和杂质附着仍较为明显自然。 二类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它与窖藏器物的包浆不同之处在于器物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机物中和后粘性强,在器物的包浆上形成有着较强的附着力,这使得器物釉光不如窖藏器物的釉面那么亮丽。甚至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影响形成了亚光色。 三类是深埋土壤中的器物,其包浆不如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浆那么明显,且因长期与土壤紧密接触,附着物缺少作用空间,这使得有机物附着力低,杂质少,虽然土沁较为明显,但在经简单清洗后,有的器物给人的感觉甚至如同刚出窑新器物。
5、仿制元青花的特点与技巧 现在出现在市面上的所谓的元青花绝大部分为景德镇作坊仿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仿制者甚至用复古柴窑烧造,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多数气窑烧制赝品属速成法,这类器物不难鉴定;即便用柴窑烧制的仿制赝品,其器物从瓷胎的硬化、色料的氧化、釉面的玻化等烧造原理方面虽与元代真品青花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且做到了高仿真度。但由于仿品在胎土、钴料、配釉工艺上的差异,如认真加以辨别仍能发现其与元代青花器物有着本质上的缺陷和区别。
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纹饰 近年仿制 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纹饰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
结 论 综上所述,元青花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课题,其涉及面较广,数据采集难,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质。其实不仅是元青花,其它陶瓷研究亦是如此。我们对元青花进行研究,因为它是中国陶瓷史发展长河中众多品种里的拔萃之作。在目前还没有出现更科学、更合理鉴定元青花的方式、方法之前,最好不要去钻无谓的牛角尖,否则极易“走火入魔”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用前辈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老话就是:仿制品永远只能仿出它的“形”似,却终究无法仿到真品的“神”似,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同样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