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15 Views
茄子及辣椒病害. 茄子黄萎病 Eggplant Verticillium Wilt.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俗称半边疯或 半边黄 ,国内分布广泛,露地和保护地均有发生。近几年,由于大棚茄子连作较多,致使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后一般减产 10%-40% ,严重的可达 60 %以上。 90 年代中后期由于黄萎病发生严重,我市茄子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通过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危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稳定在 167hm2 左右,产量、品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症 状.
E N D
茄子黄萎病Eggplant Verticillium Wilt •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俗称半边疯或半边黄,国内分布广泛,露地和保护地均有发生。近几年,由于大棚茄子连作较多,致使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后一般减产10%-40%,严重的可达60%以上。90年代中后期由于黄萎病发生严重,我市茄子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通过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危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稳定在167hm2左右,产量、品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症 状 黄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在茄子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叶脉间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初期病叶晴天白天枯萎,晚上及阴雨天气可以恢复,土壤湿度大、地温低时易严重发生。病情重时,整个叶片颜色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枯死脱落,植株变成光杆 。病害向上扩展,可以发展到全株发病,有时也在半边叶或半边植株上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实小且少,内部有褐色条纹;茎基部往往腐烂,茎和根部的维管束变成褐色或棕褐色。
病原 (pathogen) 茄子黄萎病的病原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elb.,属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 黄萎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茄子外,还为害辣椒,番茄,马铃薯等茄科蔬菜和瓜类等38科180余种植物。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气流、 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
发病条件 Epidemic factors • 温暖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发病适温为19--24度,在此温度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生越严重。 • 重茬病重,重茬年限越长病越重。 • 在茄子始花期至盛果期若雨水多,或土地低洼,容易渍水;井水漫灌,或灌水后遇暴晴天气,水分蒸发快,造成土壤干裂伤根发病重。 •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缺肥以及土壤中线虫和地下害虫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病害控制 control • 选择抗病品种。如长茄1号,龙杂茄1号等。 • 无病田采种或从无病区调种。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度温水浸种15min ;或者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 • 采用无病土育苗或进行床土消毒。苗床应选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土质肥沃无病原菌的地块。播种前苗床土应充分翻晒,施足腐熟堆肥,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五氯硝基苯每m2用药量8--10g,进行床上消毒。 • 实行轮作倒茬。与水稻轮作1-2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4--5年。 • 采用穴盘育苗。穴盘苗一穴一株,植株分布均匀,营养土养分充足,通透性好,故菜苗粗壮,根系发达;起苗定植时一般不伤根或伤根轻,栽后无返苗期,增强了抗病性。
病害控制control • 应用嫁接育苗技术。 • 增施腐熟有机肥,并追施氮、磷、钾混合肥,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 • 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处理,携出菜田外深埋或烧毁。 • 药剂防治 (1)在定植时,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千克搅拌细土100千克成药土,撒在定植穴内,作预防处理。 (2)定植后,可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作喷雾处理,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湿液进行灌根处理,每隔7-10天喷(灌)一次,连续喷(灌)2-3次。 • 或50%DT杀菌药剂350倍液喷洒根部和地面,或作灌根处理。一般每10-14天施药一次。 (3)在发病初期可用
茄子褐纹病Phomopsis Blight of Eggplant 茄子褐纹病是茄子重要病害之一。在北方与茄子棉疫病、黄萎病 一起称为茄子三大病害。褐纹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高温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症状(symptom) • 部位:叶、茎及果实, • 时期:苗期、成株期均可被害。 • 症状:发病部位出现褐色凹陷斑,叶片初生苍白色小点,扩大后呈近圆形至多角形斑,边缘深褐,中央浅褐或灰白,有轮纹,上生大量黑点。果实染病,产生褐色圆形凹陷斑,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排列成轮纹状,病斑不断扩大,可达整个果实,病果后期落地软腐,或留在枝干上,呈干腐状僵果。
病原(pathogen) Phomopsis vexans (Sacc.et Syd.)茄褐纹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茄褐纹拟茎点霉分生孢子器寄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孢子器近球形,凸出孔口,壁厚而黑,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形态:在叶片上,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在茎上,分生孢子呈线形或拐杖形。
侵染循环 Disease cycle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带菌种子是幼苗猝倒的主要病因。茎部溃疡主要来自土中病原物侵染所致。生长期间病菌主要藉风雨传播,为害地上各部分。
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最低7℃,最高40℃。潜育期7-10天。本病在适温范围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即在田间开始发生。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苗床播种过密,田间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栽植过密,植株郁蔽,通风透光差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比紫皮茄抗病。
防治方法(control method) 1、播种前种子消毒,其方法是:先用冷水将种子浸3-4小时,再移人50℃温水浸种30分钟或在55℃温水浸种15分钟,浸种后即用冷水降温,阴干备用。2、苗床土消毒。3、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 4、加强管理,施足底肥,三要素肥料配合使用。5、 喷洒杀菌剂: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共2~3次。
茄子绵疫病Eggplant Phytophthora Rot 茄子绵疫病又称疫病。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常造成茄子果实大量腐烂而减产严重,一般年份病果率达20-30%,严重时烂果率达50%以上。此病除为害茄子外,还可侵染番茄、辣椒、马铃薯、黄瓜等多种蔬菜。是番茄烂果的主要原因。
症状 • 部位:果实、叶、茎、花器等部位。 • 症状: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受害果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叶片被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
病 原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称寄生疫霉和P.capsici Leon.称辣椒疫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 •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有利于孢子形成,95%以上菌丝生长旺盛。在适宜条件下,病果经24小时即显症,64小时即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成为此病流行条件。地势低洼,水位较高,土壤粘重及雨后水淹,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病害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 • 实行轮作 • 选择高低适中、排灌方便的田块,秋冬深翻,施足优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植;及时中耕、整枝,摘除病果、病叶;采用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等; •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700—800倍液、?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次或3次,同时要注意喷药保护果实。
辣椒病毒病 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辣椒病毒并病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成为辣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症状 • 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缩的不正常现象,病株较健株略矮。 • 蕨叶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 • 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上,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蔓上为黑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茎、果内部。
辣椒病毒病病原 • 烟草花叶病毒(TMV) • 黄瓜花叶病毒(CMV) • 苜蓿花叶病毒(AMV) • 马铃薯X病毒 • 马铃薯Y病毒 • 烟草蚀纹病毒
病原形态 TMV CMV
辣椒炭疽病 炭疽病是辣椒上较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世界性分布。可引起辣椒落叶,烂果。一般病果率5%左右,严重时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此病除危害辣椒外,还侵染茄子和番茄。
辣椒炭疽病症状 • 部位:主要危害果实,也侵染叶片和果梗。 • 症状:果实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斑凹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形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颗粒。干燥时病斑常干缩极易破裂。
辣椒炭疽病病原 无性态为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hum capsici Bulter.
发病规律 • 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 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有多次再侵染。 • 病菌从伤口或直接侵入。 • 温暖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 菜地潮湿、通风差、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病害重。
病害控制 • 选用抗病品种 • 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消毒。 • 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 • 药剂防治。
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由于疫病流行,常导致植株成片死亡,损失严重。露地和保护地均发生,一般病株率为2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
辣椒疫病症状 • 时期:苗期、成株期 • 部位:茎、叶、果实 • 症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发病,多从蒂部开始,暗绿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遍及整个果实,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层。
辣椒疫病病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