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80 Views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什么是科举 ?. 1985 年 , 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定义为 :“ 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 ( 或学馆 ) 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E N D
什么是科举? 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一 科举制的诞生——隋朝 阅读课文17页思考 1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取官员的?这种选官制度存在什么样的弊端? 2 对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3科举制的诞生起了什么作用?
背景 从出身豪门权贵家庭的子弟中选拔 弊端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 阅读课本18页思考 哪些人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唐玄宗 唐太宗 武则天 扩大国学规模 开创殿试武举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高中喜报 金榜题名 登科录 抄袭坎肩 江南贡院 抄袭工具
上谕 光绪三十一(1905) 谕令停止科举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影响到邻国
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 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范进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一生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但始终是一个童生。小说描述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由于天气冷,他又穿着单衣,冻得哆哆嗦嗦。形同乞丐,这种形象不禁勾起了当日主持秀才考试的周进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在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时,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后来范进又挣扎着到省里参加乡试,考完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那情景是何等的凄苦可怜!出榜那日,家里无米下锅,其母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这时考中举人的喜报传来,但他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里,看到喜报时,几十年追求的理想今天竟然得以实现,高兴过分而喜极致疯。范进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一生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但始终是一个童生。小说描述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由于天气冷,他又穿着单衣,冻得哆哆嗦嗦。形同乞丐,这种形象不禁勾起了当日主持秀才考试的周进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在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时,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后来范进又挣扎着到省里参加乡试,考完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那情景是何等的凄苦可怜!出榜那日,家里无米下锅,其母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这时考中举人的喜报传来,但他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里,看到喜报时,几十年追求的理想今天竟然得以实现,高兴过分而喜极致疯。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几十年落第的心酸和卑怯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势利的。社会风气。。范进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倘若跃过了它,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他们始终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信条,坚持走下去。范进的经历也正是对这一点的证明。 继续 退出
科举中的白发考生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充满讽刺意味的描写: “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这个扎眼的童生正是范进,时年53岁,参考的执著未因贫贱老迈打半点折扣。周学道乃此次考试的主考周进,刚刚摆脱了几十年一直落第的窘境。60多岁了,终于“巍然高中”,混得“绯袍金带”,一改从前的寒酸破败,当初看到贡院号板便一头撞去企图自尽的凄惨也烟消云散了。不中,则瑟缩于下,中了,则高高在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继续 退出
到了清代。高龄考生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最典型的事例有两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广东100岁高龄的黄章参加会试。凌晨进场时,其曾孙提着灯笼在前面开路,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引起轰动。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举人陆从云104岁参加会试,创下了高龄考生的世界纪录,最后虽然落第,道光皇帝还是钦赐他为国子监司业,成了全国最高学府的名誉校长。到了清代。高龄考生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最典型的事例有两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广东100岁高龄的黄章参加会试。凌晨进场时,其曾孙提着灯笼在前面开路,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引起轰动。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举人陆从云104岁参加会试,创下了高龄考生的世界纪录,最后虽然落第,道光皇帝还是钦赐他为国子监司业,成了全国最高学府的名誉校长。 据统计,1736年的参考人员中,70岁以上40人,80岁以上3人。1761年,70岁以上l9人,80岁以上7人。1789年乡试,80岁以上94人,第二年会试,80岁以上73人,90岁以上4人。1801年,0岁以上考生251人,次年会试,70—9o岁举人180人,95岁以上的有6人。耄耋之年赴考,除了有前代成功的榜样在激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乾隆后期对年老应考者特别垂青,年过80的秀才参加乡试不中者,一律钦赐举人。 继续 退出
考场上向来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白发考生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白发考生都“幸运”。嘉庆十五年(1810年)丙辰会试,江苏元和86岁的举人王岩还没等到殿试就劳累而死。成丰十年(1860年),山东益都80岁的举人孟椿应辛未会试,是应此科的最高龄者,而且一举考中。可此时正值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内忧外患”。在这多事之秋,主考官无意向皇帝报告此事,皇帝也无暇过问。在得不到关照的情况下,孟老先生复试、殿试、朝考屡屡碰壁,最后被定为三甲第200名。坐了此科的“红椅子”,“改授教职而归”。而那些考中的白发英雄们又能欢乐多久呢?据载.明崇祯年问.名士陈大士58岁中举.观榜时潸然泪下.别人问其原因,陈大士吟诵李商隐的诗句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功成名就.但青春已逝,这个功名到底拼得值不值得?号称“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新开科举之际.望着士人鱼贯而入.踌躇满志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有人拍皇帝的马屁,也跟着赋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一“彀”一“赚”,表明牢笼志士、驱策英雄才是最高统治者的真实用心。清朝统治者也曾直言不讳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考场上向来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白发考生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白发考生都“幸运”。嘉庆十五年(1810年)丙辰会试,江苏元和86岁的举人王岩还没等到殿试就劳累而死。成丰十年(1860年),山东益都80岁的举人孟椿应辛未会试,是应此科的最高龄者,而且一举考中。可此时正值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内忧外患”。在这多事之秋,主考官无意向皇帝报告此事,皇帝也无暇过问。在得不到关照的情况下,孟老先生复试、殿试、朝考屡屡碰壁,最后被定为三甲第200名。坐了此科的“红椅子”,“改授教职而归”。而那些考中的白发英雄们又能欢乐多久呢?据载.明崇祯年问.名士陈大士58岁中举.观榜时潸然泪下.别人问其原因,陈大士吟诵李商隐的诗句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功成名就.但青春已逝,这个功名到底拼得值不值得?号称“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新开科举之际.望着士人鱼贯而入.踌躇满志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有人拍皇帝的马屁,也跟着赋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一“彀”一“赚”,表明牢笼志士、驱策英雄才是最高统治者的真实用心。清朝统治者也曾直言不讳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测试 退出 小结
历史诊所 (请判断并改正 ) •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权通过推举选拔官员的制度。( ) 中央 考试 × 答题完毕 继续 退出
考考你 考考你 D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D 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答题完毕 小结 继续 退出
A • 为完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包括(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 C.武则天 D.唐玄宗 • 我国的武举是从___开始的(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 C.唐太宗 D.武则天 • 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 • A.进士科、明算科 B.明经科、明法科 • C.秀才科、进士科 D.进士科、明经科 D D 答题完毕 小结 继续 退出
考考你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B 答题完毕 小结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