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12 Views
《生物课程标准》再认识. 姚光玲. 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 1、 2、 3. 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 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直接原因之三: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知识适应。. 《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E N D
《生物课程标准》再认识 姚光玲
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一、时代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 1、 2、 3
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
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直接原因之三: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知识适应。直接原因之三: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知识适应。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1、传统学生观
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① 学生是发展的人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即是 不成熟的人 2、新课程学生观
是完整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是不依教师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③学生是独立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权主体
3、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1) “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3)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家。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摘自朱永新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摘自朱永新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 观察能力 智力因素 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科学素养的主干 智力结构 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实践能力 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科学素养的含义
3、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 (1)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关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 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1、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性 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 2、探究性学习不能囿于一定的模式
讨论: 以你自己最得意的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学实践中你是怎样实现新课程的理念的。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讨论: 1、课程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有何关系? 2、分析比较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与 课标中的“具体目标”在内容提法上有何主要不同?课标有哪些突破性进步?
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 (1)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 (2)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3)不仅能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
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 (1)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标准》不像《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一些“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 (1)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构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无脊椎动物学》与现行初中生物 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比较
高校生物学主干课程的内容体系示意图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的内容体系示意图
二、现行《大纲》与《课程标准》内容体系 的比较 1、现行《大纲》的内容体系: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细菌、真菌和病毒 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人体生理卫生 遗传、进化和生态
结束语 转变课程理念,迎着困难上, 让我们与生物新课程一起成长 !